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作权(以下与版权混用)作为一种无形财产,其潜在的价值只有通过使用和转让才能体现出来。著作权的使用和转让是著作权法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各国著作权法无不对此加以明确规定。然而,在我国知识产权界流行着的一种观点却认为,我国《著作权法》中只有关于著作权使用的条款,而无著作权转让的规定。依据各国著作权法,著作权的产生基于创作作品的事实和法律的规定,并且即使在作者死亡之后作品仍受法律保护。因此,著作权的转让是著作权法无法回避,也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本文认为,虽然我国《著作权法》尚待完善,但对著作权的转让也作出了具体规定,持《著作权法》中没有关于著作权转让规定的观点的学者,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著作权转让的误解所致。  相似文献   

2.
著作权保护存在期限限制,这是著作权与有形财产的重要区别之一。著作权保护期限制的正当性可以从经济学、著作权法的公共利益、著作权法的社会政策以及利益平衡等方面加以认识。确定著作权保护期的因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分析。著作权保护期在存在一致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界探讨著作权强制许可制度多从其设立的必要性和建构的可行性入手,脱离了著作权强制许可制度的历史背景,其立论亦难免有所牵强.从《伯尔尼公约》斯德哥尔摩文本、巴黎文本以及随后的《世界版权公约》和《录音制品公约》对著作权强制许可具体实施规则和程序的修订可以看出,著作权强制许可适用越来越严格已成为主要趋势,其背后反映了国际著作权法日益加强著作权人利益保护的现实.同时,从著作权私法属性出发,不宜盲目设立著作权强制许可制度,而应先有效挖掘我国现有著作权的限制与例外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代著作权立法始于《大清著作权律》,历经《北洋著作权法》,至1928年国民政府《著作权法》,近代著作权法律体系才真正形成。它的形成,既是时局危机下社会各界的吁请,也是统治阶层出于维护其统治的考虑,更是各协约国外交压力所致。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第三届总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宣称:人人对由于他所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的物质的利益,享有受保护的权利。在世界上170多个国家中,绝大部分国家,包括我国,也都制定了《著作权法》,从法律角度保护作者的权益。作为受著作权法保护范围之内的学术论文,当然在受保护的范围之内。于是,编辑工作者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如何在保护其著作权的基础上,行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著作权法的不断发展,高校教材著作权限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利益平衡这个著作权限制的理论基础出发,从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两个方面对高校教材的著作权限制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教材著作权限制的立法完善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著作权刑法保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著作权刑法保护的渊源入手 ,比较分析《著作权法》的性质、著作权益的保护范围、著作权犯罪的罪过形式、著作权犯罪的主体及刑事责任等问题 ,对西方主要国家的著作权刑法保护的理论做了概览性扫描 ,以期对我国著作权刑法保护的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著作权限制的正当性可以从法律经济学、利益平衡、著作权限制的有限保护与增进民主文化原则、社会学等层面加以分析。这些分析涉及到公平与效益价值、著作权法的公共利益目标、作品创作的社会性与继承性、独创性与公有领域等方面。通过剖析著作权限制的正当性,有利于深刻认识著作权法的价值构造和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9.
新闻聚合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公众对新闻资讯的获取,但由此带来的新闻作品著作权纠纷也日趋频繁。如何协调两者利益、实现对新闻作品著作权的保护,美国和英国的司法判例给出了不同的模式。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作品著作权保护既要规范网络转载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利益,也要重视新兴媒介的经济、社会效益。未来我国《著作权法》修改要充分反映市场趋势,着眼于新媒介与新闻作品著作权人两者利益的平衡,探索构建协作共赢的生态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广告作品著作权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著作权法》在实用艺术设计 (包括广告作品 )的著作权方面缺乏明确条款 ,因此 ,广告设计制作过程中的著作权保护长期得不到重视 ,侵权现象不断出现。雷同、抄袭受不到惩罚 ,不仅侵犯了广告作品的创作和发布者利益 ,更制约了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广告作品著作权的认定 ,分析了广告作品的侵权行为 ,提出了若干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数字图书馆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立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适用范围采用列举式,这种列举式权利限制模式在面对数字图书馆著作权的合理使用问题时显得过于狭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被打破,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我国亟需完善或扩充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对此,拟通过重新确定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一般性原则和范围,完善著作权法律体系,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奠定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2.
《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是我国修订著作权法和著作权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后,第一次颁布的有关著作权的行政法规,它在实现和维护著作权人合法利益的同时,为作品的使用人提供了使用作品方便的渠道,有利于文化艺术和作品的广泛迅速传播。本文试图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概念、特点、由来、现状及中国的状况出发,谈谈对著作权集体管理必要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对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作了原则规定,但仍不尽明确和完善。文章从归责原则、赔偿原则及赔偿数额的确定等三方面对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作了探讨,明确了在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中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坚持补偿性赔偿,赋予权利人赔偿方法的选择权,兼顾举证积极性和合法权利的保护,酌情确定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14.
为便利公共图书馆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其知识资源的社会效益,应在立法上对著作权保护做出适当限制。在比较中德两国现行规定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以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职能、更好实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平衡、降低交易成本为基本理念,采用专门条款和一般条款相结合的方式,在《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可适用的著作权限制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作权的民法保护不仅具有法律渊源,而且具有现实的重要性。从保护措施、保护的途径、保护期限等方面论述著作权的民法保护,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宣传、贯彻、实施和完善《著作权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在论及“著作权客体”这一题目时,几乎所有的学者和教科书都明确地使用了“作品”这一词汇.比如复旦大学研究著作权法的梅慎实先生把“著作权客体”定义为:“由作者创作的,以某种客观形式表现思想和情感、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依法允许传播、出版的作品”.和学者提出的学理上的定义一样,《著作权法》也把“作品”视为著作权客体.所以,对于“著作权客体”这一问题普遍达到了共识.但是,进一步分析“作品”这一工作引起了人们的兴致:因为从《著作权法》和教科书中看,几乎没有对“作品”作一解剖,只是《著作权法》第三条中把作品分为文学作品,口述作品等九类,而未能对“作品”进行分解.  相似文献   

17.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著作权制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我国《著作权法》要进一步完善,就应该从多方面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18.
《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中“复制发行”的解释长期与《著作权法》和《刑法》其他条文存在冲突与争议。选取128份“复制发行型”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判决书,发现在司法实践中“发行”行为存在必然选择性、现有司法解释事实上导致了罪名的混同、侵犯著作权罪中罪刑失衡问题严重。在刑民交叉视阈下对侵犯著作权罪进行检视,应肯定《刑法修正案(十一)》修订与《著作权法》在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上的协调,并应加强《刑法》中“复制发行”内涵与《著作权法》衔接,细化侵犯著作权罪的量刑标准,以规范侵犯著作权罪的适用,形成更完善的著作权刑法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有声读物产业的迅速发展为视障人士的高效便捷阅读提供了可能,但新《著作权法》第24条并没有明确将盲用有声读物著作权制作纳入著作权限制与例外制度,实践中不经许可制作出版盲用有声读物是否构成侵权的认识不明,极不利于盲用有声读物的正常供给,也会影响视障群体的合理文化需求。在对视障群体倾斜式保护的价值理念追求下,建议应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落实新《著作权法》和《马拉喀什条约》要求,在不违背上位法的前提下,明确受益人群体,增加著作权限制与例外的作品无障碍格式类型,明确提供方式,将对作品保护技术措施的合理规避从网络空间延伸至非网络空间,增加“被授权实体”设置制度。  相似文献   

20.
以《著作权法》、《物权法》、《担保法》及《著作权质权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法律层面分析著作权及与著作权有关权利中的财产权为质权标的的法律基础、具体实践操作与市场规范要求。从登记的视角审视著作权质权中涉及的相关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内容,提出解决在质权法律关系中尚存的困境或立法不足问题的方案,以规范著作权质权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融资作用,促进著作权作品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