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项族的婚姻形态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早期他们流行群婚制度。迁入西北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汉族婚姻文化的日益侵染,党项人的婚姻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普遍,其次是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制并存,再次是族际婚姻较为流行。此外,还有一种婚俗,主要发生在西夏中后期,也就是某些喇嘛教派别僧侣的初婚权。西夏的葬俗有羌俗、汉俗、佛俗三种。内迁以前,主要实行羌俗;西夏成立后,主要实行汉俗和佛俗。西夏的墓葬等级明显与西夏阶级结构相呼应,皇帝陵墓和贵族官僚的墓葬一般规模较大、形制严整、陪葬奢侈,平民墓葬一般面积狭小、形制简单、陪葬稀少。  相似文献   

2.
1970年代以来,甘肃武威西郊附近先后发现七座西夏墓葬,其中有六座墓中出土的葬具和木板上有题记。题记文字有汉文、西夏文、梵文三种文字。内容有的是专门书写亡者姓名及死亡时间的灵位牌,有的是书写在木板上的佛教经咒,有些是书写在木板上的购买墓地的买地券等。这些墓葬题记文献为研究西夏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3.
在西夏对宇宙起源和宇宙结构的认识中 ,有党项羌本民族的看法 ,有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 ,还受到佛教的影响。西夏对太阳、月球、五大行星、彗星、流星的运行 ,以及对除太阳外的众多恒星的认识 ,与中原地区是一脉相承的。早期党项羌人有物候历 ,西夏人更有丰富的物候知识。党项羌人有自己的历法 ,但是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西夏主要使用宋朝的历法 ,也有使用佛历和藏历的情况。其占星术与中原地区一致 ,但更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西夏作为西北地区一支带有少数民族色彩的地方割据势力,在其建国前后,模仿唐宋制度,建立了一整套符合西夏党项羌民族特点的并极力维护西夏最高统治者利益的制度,如礼乐、朝仪、年号、都城宫殿名号、官制等,而信访工作制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这是为了解民情、打击犯罪、保证社会稳定的一项制度。本文结合西夏文、汉文史籍,对西夏信访工作制度的来源、信访机构的建立、信访工作的内容及处罚规定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的西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了190年(1038~1227),与宋、辽、金长期鼎立。促使西夏走向强大的原因很多,本文拟从文化角度进行论述,从而肯定了以党项羌为主体的游牧文化与以汉族为主体的农耕文化之间在矛盾斗争中最终走向统一(即: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认同),这一因素是促使西夏立国并走向强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本文对农耕文化传入西夏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与西夏后期的武备松弛、军队战斗力减弱导致亡国之间的联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对西夏文字的研究,至今仍有尚待涉足的秘境。作为佛国圣地的西夏,充当其精神世界最为重要内核的佛教,理应体现在西夏的全部文化过程,即文化内容及其结构的连续变化之中。有鉴于此,文章对佛教与西夏文字这一文化形式、序列、形貌的关系加以探讨,从基于佛教信仰的佛经译写是西夏文字创制的重要动因,以及西夏文字创制中佛教理念渗入等方面,追寻党项人在佛教信仰影响下思维的方法和特点,以求廓清西夏文字创制之谜。  相似文献   

7.
西夏文化的主干是传统文化的翻版,只是一些表象与形式上的内容才融入了党项民族的文化。包括政治层面的直接影响、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主要表现在西夏文字与西夏文化所涵盖的内容、西夏佛塔与西夏建筑文化、西夏石窟与西夏宗教文化、服饰文化影响等,由这几方面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西夏文化的影响及其程度,体现的是“大一统”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的多民族政权,在其立国的190年时间长期与宋、辽后又和金鼎足峙立,出于从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等因素考虑自己的利益,西夏与周边国家建立了以榷场贸易为主,以和市贸易、贡使贸易和走私贸易为补充的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鲜明的历史特点,对这一时期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西夏题记文书是西夏文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西夏社会各种宗教活动的面貌,是研究西夏文书档案的珍贵资料。本文根据已经公布的材料,通过两个部分对西夏题记文书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是西夏题记文书的概况,西夏题记文书根据其所反映内容的不同,分为功德发愿文、供养人榜题和巡礼题款三种,并举例说明。第二部分是题记文书内容的总结,分为八个方面:文书撰拟的平阙制度,选择修造佛塔寺庙等的时间,西夏纪年,西夏国名,西夏国建置,西夏地名、职官和军名,西夏人的敬佛活动以及题记文书写作的相关特点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北方民族政权西夏党项社会婚姻制度的一些特征.西夏婚姻中姑舅表婚盛行;西夏婚姻制度所反映的女性地位较高,妇女有一定的主婚权,寡妇和战争中被俘者的妻子有改嫁权,西夏婚姻中的妻妾没有中原地区尊卑严格,嫡庶之间的差别也没有中原地区大,地位低下的妇女在西夏的待遇要好一些;西夏婚姻中有对非婚性行为和非婚生子女的相对宽容的特征;西夏婚姻中有女嫁不从夫姓和女子以身先荐国师的现象;西夏婚姻中的择偶标准有其自身的特征,如"姿容"固然是择偶的主要标准,但是妇人内在的美、对丈夫的忠贞更为重要,西夏婚姻观念中对于经济因素也很重视.  相似文献   

11.
张澍发现西夏碑相关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澍发现了西夏碑,但其《书西夏天祜民安碑后》一文和《偕同游至清应寺观西夏碑》诗序对发现西夏碑的时间记载互异。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书西夏天祜民安碑后》一文作于嘉庆十五年(1810),离他发现西夏碑的时间仅相隔六年,故其时他对西夏碑发现的时间记得非常清楚,而《偕同游至清应寺观西夏碑》诗及《诗序》并非作于嘉庆十五年,而是作于他晚年编辑《养素堂诗集》之时,由于事隔太久,故对发现西夏碑的时间记忆模糊,以致二者对西夏碑发现的时间记载出现了矛盾。张澍发现西夏碑是对西夏学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激起了他对西夏历史和文化探索和研究的热情,对西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割据地方政权。党项族又称党项羌,据《旧唐书》所载:“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①。析支,即今青海河曲一带;宕昌,即今甘肃宕昌;邓至,即今四川南平地区。周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成为这一地区的主体民族,开始强盛起来。由此看来党项族的发祥地应在今甘肃、青海、四川接界地区。西夏人自己写的宫廷诗《夏圣根赞歌》的前三句与上述记载相符,汉译如下:  相似文献   

13.
西夏石窟艺术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石窟的调查和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有关专家从莫高、榆林两窟中,初步认定80多个西夏窟,并进行了分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在河西走廊的安西东千佛洞、武威天梯山、酒泉文殊山、肃北五个庙、景泰五福寺等地的石窟,以及宁夏银川山嘴沟石窟、内蒙古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相继发现了西夏洞窟和壁画。而在这些石窟中,安西东千佛洞,是仅有的开凿于西夏时期的石窟。这些发现和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西夏石窟的内涵。但在诸石窟中,仍以莫高、榆林两窟的西夏洞窟数量最多,壁画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本文除重点介绍莫高、榆林两窟中的西夏洞窟外,对安西千佛洞等部分石窟也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иHB.No.5189号诗歌抄本题署1226年1月,这是迄今所见黑水城古塔文献最晚的西夏纪年。已知黑水城文献里的元代纪年均为汉文而不见西夏文,这可能是因为蒙古王朝在初期没有年号,而元代的党项民众在此期间已经习惯只用干支或者"十二兽"了。文章最后对5189号诗歌抄本进行了全文译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于宋代在西北崛起的地方割据政权——西夏国的国名进行探索,认为该国国名的汉文表示是“夏国”或“大夏国”,羌语则是“白夏国”或译为“白高国”、“白上国”.取夏的原因,是为了追求正统和正源,即表明党项人祖源正统,与汉家同为炎黄子孙、夏后氏的苗裔;取白的原因,又说明党项人发祥于西方、来自于雪域高原,始祖以“白”冠名,古有尚白习俗,为了追念先祖,故以“夏”为国名,族内则称“白夏”.  相似文献   

16.
西夏时期的《文海宝韵》和《文海杂类》,是模仿《广韵》(1007年)编写出来的。西夏文同样也是模拟汉字的特点创造出来的。西夏建国以后以西夏书面语代替了汉语书面语。西夏书面语是以西夏主要成员的弥(党项)族方言为基础创造出来的,通过汉文典籍和佛典的翻译工作,西夏书面语从仿照汉语模式逐步演变为一种精制的模式,这表现在西夏文《法华经》中出现的弥族方言典型的日常用语的语法现象,如接头词一、二 动词形态,A、B 人称代名词。《同音》代表了西夏书面语的正确写法,但佛典中又常常出现违反这些语法规则的现象。为了正确理解佛典,复原西夏语的正确模式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书信是人类社会很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在西夏社会中同样发挥了其他文书无法替代的交际作用。西夏书信文书是西夏文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和掌握西夏社会的相关情况。为此,我们利用目前手头上的一些西夏书信资料,对西夏书信文书概况、西夏书信文书内容这两大方面从文书学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探讨。从而完善了西夏文书的内容和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8.
西夏的佛教术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夏的佛教术语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和两种不同的借用方式:来自藏语的词一般采用意译,来自汉语的词一般采用音译。这两套术语中有一些已经进入了西夏人的日常生活,成了西夏词汇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教育成就主要表现在发展儒学与推广“蕃书”两个方面。重视儒学是党项人为了吸纳各地贤才、培养高素质官员而采取的重要教育措施,创制和推行“蕃书”是西夏政权为适应河西走廊局部统一、创造党项民族自己的文明、追求政权独立的又一重要教育措施。河西走廊在儒学和“蕃书”两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明西夏时期的河西走廊并非是“龙荒沙漠”的“不毛之地”,同时也说明,宋夏时期甘肃地区的教育中心在西夏统治下的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20.
随着西夏文献资料和文物的大量出现,有关西夏社会的汉文、夏文资料也逐渐显露出来,而且日趋丰富,于是为再次研究西夏契约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本文从迄今发现的西夏契约资料、西夏契约的格式及签字画押的特点、西夏借贷(典当)的计息方式、西夏借贷(典当)不还的处罚方法等四个方面对西夏契约进行了探讨,得知西夏不仅借鉴学习中原王朝的契约经验,同时对西夏的契约制度进行了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