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分析 2014—2020年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差异来源及其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增长,其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而受制于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其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部地区高速发展、中部地区发展“塌陷”和西部地区快速追赶态势。(2)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但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区域间差异主要源于中西部与东部的差异,区域内差异主要源于居高不下的东部地区内部差异。(3)核密度估计显示,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离散程度有所扩大,多极分化特征持续显现。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2006-2020年30个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整体水平最高,西部增长速度最快。(2)空间上正相关性显著,多数省份处于HH区和LL区且无跃迁现象,时间上核密度估计曲线逐渐右移,西部地区省际差异趋于收敛,其余地区内部差异逐渐扩大。(3)基尼系数呈“U”型变化趋势,区域间差异为首要来源,分地区看,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异最大,分维度看,创新及开放发展区域间差异最大。(4)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受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金融支农水平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6-2020年31省面板数据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Moran’s I方法测度和考察了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和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1)2006-2020年我国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后进省份增长势头较强,但各地区省份始终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全国及中、西部地区内绝对差异总体上均有所减小,但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排头省份与落后省份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全国及三大地区均不存在明显的分化发展趋势。(3)全国及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不均衡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中部最小;东-中部的区域间差异始终大于东-西部和中-西部;区域间差异始终是共同富裕水平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且二者的贡献率占比存在波动增长态势。(4)各省共同富裕水平存在呈“反N型”变化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低值聚集区省份多于高值聚集区,高值聚集区长期以东部省份为主,低值聚集区则以中部省份为主,西部和东部少数省份为辅;有6个省份发生跃迁。综上,应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基础性作用,坚持和深化全局性与协调性要求,调研掌握实际发展需求,推进省域联动和优势互补,重点扶持低水平聚集省份,动态调整和优化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9—2019年30省面板数据构建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核密度估计,系统探究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动态演进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全国及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水平显著提升。从平均水平来看,东部最大,中部居中,西部最小。从水平的增速来看,西部最大,中部居中,东部最小。总体差距、区域内和区域间差距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距,其次是区域内差距,最后是超变密度。从三大区域内的差距来看,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地区差距最大,东部居中,中部最小。从其动态演进来看,全国及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区域差距逐渐变小,西部地区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提升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缩小区域间差距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采用熵权法定量测算2011—2017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西藏)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全国各区域各省份绿色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但其发展仍然存在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呈现东部⁃西部⁃中部阶梯分布的特征;中国绿色经济总体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核密度估计曲线存在多峰现象,绿色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存在较为明显的多极化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6.

信息消费成为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但中国信息消费存在区域差异。利用泰尔指数对中国东、中、西三个区域2000—2015年农村信息消费进行研究,分析农村信息消费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信息消费的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的信息消费差异是农村信息消费总差异的主要来源。农村地区信息消费的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和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呈\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流域13省市整体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发展态势。从区域间的产业结构看,东部、西部发展较快,中部地区发展缓慢。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加剧,产业发展思路同质化,使得中部凹陷,区域内互补性不强,影响了流域经济整体竞争力。长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东部地区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中部地区重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西部地区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实现长江流域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构建包含23个二级指标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揭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通过收敛性分析考察区域差异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且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分布特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分布特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β收敛趋势。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掘农村发展内在动力以提高乡村振兴水平、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等,从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减排压力巨大;为实现政府制定的减排目标,需要对区域间碳关联进行研究,从而对各区域制定差别化的减排策略。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利用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将中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区域,从乘数效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的视角对中国区域间碳关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区域的区域内碳排放乘数效应明显弱于中部与西部区域;东部与西部区域对中部区域的溢出效应明显强于中部与西部区域对东部区域的溢出效应;区域间碳排放反馈效应很小,各区域差距也较小;能源直接消耗部门的总效应值远超其他部门。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区域和部门角度对中国碳减排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应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分析了1991—2014年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平衡性的发展变化趋势,运用HP滤波模型总结了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平衡状况的周期性因素,并通过变异系数分解法,探讨了影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平衡的空间因素。研究发现,20多年间中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不平衡程度总体上处于周期性下降波动中。东部、中部、西部区域间不平衡是造成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区域内部的不平衡。对农村基础设施区域内不平衡影响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结合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测度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物流业GTFP,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剖析物流业GTFP时空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7年中国物流业GTFP平均值为0.986,时序变化呈现波动中上升态势,空间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异特征。全国、中部与西部区域内的物流业GTFP相对差异逐渐缩小,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逐渐拉大。物流业质量与数量的一致性较差,没有省份属于质量“同步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物流业GTFP的主导驱动因素不同。全国物流业GTFP由经济发展驱动转为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东部地区由营商环境驱动转为集聚驱动,中部地区则由第二产业驱动转向集聚驱动与外商投资驱动,西部地区由政府驱动转向集聚与技术驱动。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4—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核密度估计法等,实证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时空差异、区域差异和动态演变。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分布特征;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逐步扩大,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但运行效率的绝对差异呈现出缩小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有所改善,中部地区的两极分化现象消失,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逐步缩小,但出现了两级分化现象。据此提出,应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定区域差异化策略、完善社保基金扩充计划、开展参保人员扩面工作等,以提升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进而推进社会保障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构造的人均民生财政支出这一指标,利用2007-2017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Dagum基尼系数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分别就其时空特征、地区差异、分布动态演进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人均民生财政支出存在显著时空差异特征。(2)人均民生财政支出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态势,且总体差异形成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超变密度与区域内差异分别为第二和第三来源。(3)全国整体及四大区域人均民生财政支出均呈稳步上升态势,且绝对差异都表现为明显扩大。要扭转民生财政资源配置空间非均衡性,需要制订民生财政支出的区域协同导向政策;强化区域间和区域内的良性互动;增强地区自我提升潜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及其敛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 选取省际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为样本, 扩展Barro和Sala-i-Martin的β收敛模型, 考察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的敛散性, 并提出中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的收敛路径。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际区域样本的实证检验, 证实中国省际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强度呈现条件β收敛态势。在对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子样本的实证检验结果, 再次证实三个子样本的地区间呈现条件β收敛, 并且中部区域收敛速度最快, 西部区域收敛速度次之, 东部区域收敛速度最慢。鉴于区域间经济环境禀赋差异及其敛散性, 提出加速区域间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收敛速度的路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业数字化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三个维度,构建农业数字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数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指数。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我国农业数字化水平稳步上升的趋势显著,且不同省份间存在明显差异;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农业数字化发展指数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发展指数接近。依据测度结果,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及加强政策扶持三方面提出推动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流通效率区域差异演进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全面把握中国流通产业发展质量,文章从区域差异的视角深入探究了中国流通效率问题.基于对既有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优化,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了流通效率测度指标权重,得到了2003-2013年全国31个省份的流通效率水平,并运用多种区域差异测度指标对中国流通效率区域差异进行了动态测度.实证结果显示,2003-2013年,全国各省份流通效率均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但其绝对增量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增量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流通效率区域相对差异缓慢缩小,但绝对差异的持续扩大仍应引起高度重视;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部的流通效率差异程度各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程度始终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流通效率的区域内差异明显高于区域间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山东16地市2013—202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进一步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探究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特征。结果显示,虽然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显著的区域差异不平衡现象呈现出持续扩大态势,呈现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阶梯分布特征;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然而近年来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差异的贡献率上升趋势明显;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不同的极化特征和分布延展性,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最后,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策略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8—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熵值法测算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检验绿色信贷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从能源消费视角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异较大且综合水平不高;从总体上看,绿色信贷促进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信贷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传统金融供给水平较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绿色信贷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绿色信贷可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消费效率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的测度,综合采用核密度估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揭示其演进特征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结论如下:在演进态势层面,我国整体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倒U型发展特征及缓慢的增长态势,在地区间呈现出典型的东高西低的梯度特征;东部地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表现为下降趋势且空间差异逐步扩大,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空间差异虽有所扩大但呈现出增长态势。在空间关联结构层面,大致呈现出以东部地区为核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向核心靠拢的网络空间结构;我国数字贸易关联关系分布不均,子群间的融合度较低,总体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辐射,东部地区带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贸易协同发展的空间关联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状况进行测度,分析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空间差异与动态演绎过程,为我国护理人力资源区域规划提供参考。Dagum 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总体基尼系数由 2010 年的 0.147 下降至 2020年的0.076,超变密度逐渐成为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东、中部地区间差距最大。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总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消失,东、西部地区内各省份差异有所下降,但中部地区内差异有所增加。对此,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缩小地区间差距,重视不同区域差异,实现因地制宜发展,以促进护理事业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