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领导文萃》2006,(4):158-158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著名首相俾斯麦与国王威廉一世是一对有名的搭档。有一天,威廉一世回到后宫中,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连一些珍贵器皿也都砸坏了。皇后问他:“你又受那个老头的气了?”威廉一世说:“对呀。”皇后再问:“你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气呢?”威廉一世说:“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么多的气他都要受,他受了气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当皇帝的气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茶杯啦。”威廉一世不在当场把情绪发泄在俾斯麦或其他人的身上,而在独处的时候自我调适,这不仅需要有个清醒的头脑,还需要有极高的自制力与包容…  相似文献   

2.
李真在其忏悔录《我的前半生》中对自己短暂的秘书生涯作了总结和反思。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成为阶下囚,原因有三:一是个别高官对他无原则的宠,二是个别下级对他奴性十足的捧,三是一些制度漏洞对他的诱惑与纵容。李真说:“一个人有权之后,最怕的就是失去监督,过去就是没人对我监督  相似文献   

3.
略一:君甘臣酸遴选大臣,对于君主来说实在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他们是否良臣,取决于君主的明智,人们对于一位君主及其能力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通过对他左右的人们的观察得来的,如果左右的人们是有能力的而且是忠诚的, 他就常常能够被认为是明智的,因为他已经知道怎样认识他们的能力并且使他们忠贞不渝。任何一个领导集团,其内部最佳结构,都可以用得上“君甘臣酸”之计。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意思是说,君与臣皆有不同的气质、能力、风格和独立见解。如果一味地君说甜,你也说甜, 满朝文武一个味,这个领导集团就没有生气,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4.
智珠     
人人都晓得要改变环境,就是不一定晓得要改变心境。郑辛遥图/文波斯国王大流士曾捎信给哲人赫拉克利特,表示“希望享受你的教导和希腊文化。请你尽快到我的宫廷来见我。在我的宫廷里,保你一切方便自如,生活富足。”赫拉克利特回答说:“因为我有一种对显赫的恐惧,我满足于我的心灵所有渺小的东西,我不能到波斯去。”要满足于渺小,如果那个渺小是专属于我们的心灵的话。韦尔乔/图王玉北/文智珠  相似文献   

5.
对成吉思汗来说,1189年是个转折点。这一年,他被推举为几个部落的联合酋长——“合汗”。但他并不因此而满足,因为他懂得:要巩固并扩大自己的权力,要摆脱贵族们对他的控制,要防备其他部落的侵袭,必须有一支坚强的军队。于是,他着手组建了忠于自己的护卫军。当成吉思汗拥有数十万部众时,他宣誓说:“我一旦当上了君主,并统率许多地方的军队时,一定要关怀我的部下,夺来许多马群、畜群、游牧营地、妇女、儿童给你们。”果然不出成吉思汗所料,他当上“合汗”不久,与他结为“安答”的札木合,开始嫉恨他。1195年,札木合以其弟被成吉思汗部下所杀为…  相似文献   

6.
宽广的心     
所罗门王是圣经中一位非常有名的君主,所罗门王即位的时候只有十二岁,他接了他父亲大卫王的王位时,非常恐慌,就到教堂去向上帝祈求,他说:“上帝啊,请你赐给我智慧,让我来统治这个国家。”圣经记载,那天晚上,上帝在他的梦中出现,上帝跟年轻的所罗  相似文献   

7.
有一天,英国劳合·乔治首相与朋友相偕散步、聊天,每走一道门,他都小心翼翼地把门关好。那位朋友就说:“你用不着关这些门呀!”乔治首相庄严地说:“应该的,我这辈子都在关闭我身后的门户。这是必须的。你晓得,当关门的时候,所有‘过去’的事也都被关在后面了。然后,你就能重新开始,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圣洁     
一次上课讨论圣洁,一个同学说:“什么是圣洁? 我不杀人,不放火,也不与人争吵;我每天都独善其身,多读书,少说话,争取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心灵。我觉得这就是圣洁。” 大家哄堂大笑。随后,老师没有评价,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圣徒安东尼苦修一段时间之后问上帝,他是否足够圣洁了。上帝对他说:“鞋匠康德比比你更圣洁。” 安东尼不服,决定去拜访康德比。 经过长途跋涉,安东尼终于来到了康德比的鞋店。他问:“你到底做了什么,让上帝认为你比我圣洁?” 康德比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只不过是一个鞋匠而已。每次修鞋的时候,我总是将它当做…  相似文献   

9.
一个年轻人才三十二岁就被选为银行总裁。他从未梦想自己会成为总裁,更无法想象自己这么年轻就能担任这个职位。一日,他与股东会议主席,也就是前任总裁谈话。他说:“如您所知,我才被指定  相似文献   

10.
扛垃圾     
《领导文萃》2006,(7):173-173
“超越伤痛的唯一办法,就是原谅伤害你的人。”大师说。“这样,未免太便宜他了!”大师反问:“你真的相信,自己气得愈久,对他的折磨就愈厉害?”“至少我不会让他好过。”“假如你想提一袋垃圾给对方,是谁一路上闻着垃圾的臭味?是你。不是吗?”大师说。紧握着忿恨不放,就像是自己扛着臭垃圾,却期望熏死别人一样,这不是很可笑吗?扛垃圾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财     
<正> 几年前,我有一位朋友决定下海经商。说实话,他是属于那种聪明绝顶的人,从不干“使自己吃亏的事”,大事小事总拿别人开涮。在待人处事上,确实表现得既机智又有分寸,因此有人喻他“比猴还精”。他对这个称谓颇有点沾沾自喜。决定下海时,自认为就是经商的料,然而,他踏入商海以后,却一次又一次地落入人家的陷阱,好几次差点血本无归。有次在酒桌上,他私下对我说: “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我真是拍肿了脑袋都没有想通。”我问他: “你是不是总在算计别人?”他不语。后来,我不客气地帮他解题: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你太“精明”。别忘了:傻瓜干不了最蠢的事,最蠢的事都是精明的人干的。  相似文献   

12.
朱镕基言论     
关于受礼,他给自己规定了“三不戒律”:不受礼、不剪彩、不题词。 关于人生信条,朱镕基说:“我的信条是独立思考。” 关于脾气,他说:“看到一些事情没有办好,老百姓对我们有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两面派行为,贯穿了袁世凯的一生。他靠耍两面派取得信任爬上高位,也因耍两面派而垮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要利用天津阅兵的机会发动政变,废掉光绪,搞掉维新派。维新派为挽救危局,派谭嗣同去见袁世凯,想争取他对维新派的支持,扭转乾坤。谭问袁:“您认为皇上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袁答:“皇上是自古以来少有的英明君主。”谭又问:“这次天津阅兵的阴谋,您可知道?”袁答:“是的,早就听说了。”谈到这种程度,谭便直截了当地说:“现在能救皇帝的,就只有您了。您要愿意救皇帝就请您设法去救他。如果您不愿意,就请您到颐和园去告发我,把我杀掉,您就…  相似文献   

14.
为将之道     
巴顿的严厉和艾森豪威尔的包容正如俾斯麦所说:“政治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军事领导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有那位在西西里岛作战行动中痛揍避战士兵、作风强悍、纪律严明的“铁血将军”巴顿,也有和蔼可亲、为人包容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将军。我曾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1945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当盟军准备横跨德国天险莱茵河时,一个士兵在河边不安地来回踱步。一个声音在他耳边想起:“兵哥,你没什么事吧?”小伙子说:“我想我有点紧张。”“我何尝不是如此,不如我们一同走一回,彼此壮壮胆,互相打气吧。”后来,士兵才知道,这位跟…  相似文献   

15.
马基雅维里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君主论》是他颇受争议的一部代表作。本文首先介绍了马基雅维里的人生经历及其生活大环境,探究了该书的写作背景,文艺复兴的大潮,意大利的四分五裂和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使得该书应运而生。接着总结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君主在军事方面应建立自己的军队,为自己的统治打下基础;在政治方面应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凸现"马基雅维里主义";在外交方面应该张弛有度,量力而行。最后是对马基雅维里这本著作的一个小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齐鸣终于做了一局之长。这不,刚上任没几天,他的小学同学王大军就来家拜访。王大军是个开发商,这次看中了城南新区的一块地皮,他掏出一张银行卡,说:"二十万,一点儿小意思。"齐鸣有些不高兴,说:"我们同学一场,你应该晓得我的为人,拿走拿走。"王大军说:"这件事对你只是举手之劳,给谁不是给,对不对?"王大军走后,齐鸣盯着桌上的银行卡发呆。齐鸣老婆笑着说:"你不是老是羡慕人家有钱嘛,机会来了。"  相似文献   

17.
李抒音 《领导文萃》2010,(10):47-50
<正>奥托·冯·俾斯麦,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任首相(1871-1890年),以出色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令普鲁士在错综复杂的欧洲关系中游刃有余,最终促成了德国的统一。在德国统一道路的选择上,俾斯麦崇尚武力。他的话掷地有声:"要统一德意志,只有靠铁和血"。但俾斯麦并不以军事指挥见  相似文献   

18.
《领导文萃》2006,(6):38-38
基辛格堪称上世纪的谈判大师。一次,基辛格主动为一位穷老农的儿子做媒,想试试自己的折中之技。他对老农说:“我已经为你物色了一位最好的儿媳。”老农回答说:“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基辛格说:“可这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儿(罗斯切尔德是欧洲最有名望的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临终前呼喊着“前进”。 这台词很感人,只是不很合适于角色。当时的俾斯麦已经是一个过时甚久的政治老人,一个政治上微不足道的传奇人物,早已被迫卸下了从前他得以把玩天下于股掌的权力道具。不过,从他临终的言语看,他的精神乃至行为方式仍旧摆不脱从前角色的痕迹,他  相似文献   

20.
智珠     
实话著名科学家杜威尔,对待副业一丝 不苟,在回答各种科学问题时,是就是, 非就非;对于自己还没有彻底弄清楚的 问题,他常常只用一句话:"我不知道。" 由于他常说"我不知道"这句话,因 而有人对他开玩笑说:"是国王付给你 津贴叫你这样回答的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