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徐畅 《领导文萃》2008,(14):49-53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这是一个仅仅29岁的年轻人。然而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比他还年轻,22岁,刚刚登基为王。此时,七国争雄,秦国只能算二流国家。  相似文献   

2.
鲍鹏山 《领导文萃》2013,(19):87-91
公元前361年,响应着秦孝公的号召,商鞅来到秦国。经过几番面试,终于获得信任,准备推行变法。可是秦国保守势力太强大,既得利益集团太顽固,要变革,先得造变法的舆论。于是,一场由秦孝公主持的高端辩论会——事实上是一场高层大论战,在孝公的宫廷开幕了。辩论主要是三个人:主持改革的商鞅,反对改革的秦国权贵代表甘龙、杜挚,支持改革的秦孝公担任裁判。秦孝公既然已经有了立场,商鞅就不算孤独,事实上还占着优势。但是,秦孝公作  相似文献   

3.
正吴起、商鞅和乐毅都是战国时期的名流,也是书写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三人犹如三座巍峨的山峰,永远矗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总结、剖析和探寻三人的人生轨迹及成败得失,对当今领导干部不乏借鉴意义。一、人生轨迹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人,是战国初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  相似文献   

4.
商鞅是占国时代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人们称他公孙鞅或卫鞅。后因有功于秦国,封于商地,史书上称他商鞅。他公孙轶或卫轶。后因有功于秦国,封于商地,史书上称他商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决心发奋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他发布命令,广揽改革贤才,卫轶就在这时来到了秦国。他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发展生产,奖励将士,赏罚分明。百姓有吃有穿,军队兵强马壮,为国尽忠的人得到鼓励奖赏,真能做到这些,国家就一定会富强起来。”  相似文献   

5.
商鞅面试     
佚名 《领导文萃》2007,(1):96-98
话说商鞅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孙挫手下做小官时.就表现出他的才能,深得公孙挫的重视。但是在公孙挫死了以后.魏国的魏惠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商鞅因此无事可做。后来商鞅了解到秦国正在招纳贤士。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一景监的引荐,拜谒了孝公,进行了面试。  相似文献   

6.
正昔日,诸侯"鄙"秦,欲裂土分秦,孝公思变,向列国发布《求贤令》。这吸引来了许多名士,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个叫公孙鞅的卫国人,也就是被后世所熟知的商鞅。这篇《求贤令》也被商鞅称作"五百年之雄文也"。就其影响而言,从后来的"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到影响中华文明历史的走向上看,商鞅的称赞只有不及而无  相似文献   

7.
同一个原因     
正苏格拉底在狱中,即将被处决。一天,他听到一位狱友在唱诗人斯忒塞克惹思的情歌,这首歌歌词特别晦涩难懂。苏格拉底请求这位狱友教他这首情歌。"你为什么要学?"狱友问。"以便在我死前再学一样新东西。"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回答。苏格拉底的一个学生听说了这件事,也甚是不解,终于有机会与老师见面了,他问:"为什么一个人在死前一个星期还要学习新东西?"  相似文献   

8.
霍启明 《决策》2014,(8):84-85
张仪年轻时师从鬼谷子,与另一位纵横家苏秦为同学。他饱读诗书,满腹韬略,凭借一张精巧、狡黠、善辩的嘴,完成了一连串的宏大事业,使其在历史功名册留下盛名。 在当时,秦国正处于崛起时期,在秦惠王的统治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延续了商鞅的变法措施,在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秦国的国家机器运转在极高的效率之中,无论是兵力、物力都得到极大发展,从西隅一角的蛮荒之国,迅速成为战国诸强争霸中的强势力量。  相似文献   

9.
毕淑敏 《决策探索》2014,(23):42-42
公元前915年的一天,三位刚来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找到了以色列王所罗门,请求他主持公道。因为,所罗门被誉为“智慧之王”,能够明辨是非。  相似文献   

10.
李国文 《领导文萃》2011,(19):72-75
公元前243年的战国时期。赵国的孝成王崩.子悼襄王立.年轻的帝王不愿用一位老爷爷级的下属,改用乐乘代廉颇领军,立刻引起廉颇大怒。  相似文献   

11.
张前 《领导文萃》2014,(16):98-98
正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名学生很快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举手的学生:"难道你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地说道:"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个假苹果。"这名学生就是后来  相似文献   

12.
商鞅四川版     
《经营管理者》2008,(3):18-19
战国初期,商鞅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10金。周围的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没谁去搬木头。商鞅又下令说,谁要是搬了,赏50金。一名男子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金。这就是后来流传甚广的"徙木取金",商鞅借此赢得了天下人的信任,在秦国迅速推广变法,使秦国在段时期内摘掉落后的帽子,崛起于七国之中。  相似文献   

13.
正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乱世,群雄逐鹿,在这段时期内涌现出了数位赫赫有名的诸侯,其中名气最大的可能就是齐桓公。他的霸业起于公元前679年,止于公元前643年他薨殁之年,前后共计37年。齐桓公的霸业齐桓公的父亲是齐僖公,齐僖公在世时安排了两位大夫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小白,负责辅佐公子纠的大夫叫管夷吾,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管仲,后世称之为管子;负责辅佐小白的叫鲍叔牙。  相似文献   

14.
一个秘诀     
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作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  相似文献   

15.
正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一样,是历史上及其重要,影响深远的变革;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不同的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与否,是非功过存在颇多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总体上看,变法"富国强军"的目的并未达到,是一次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对后人的警示作用很大。改革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给王安石变法最致命的一  相似文献   

16.
正子产(?—前522),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或子美,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郑穆公之孙,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子产在子皮的举荐下登上政治舞台,于公元前543年至公元前522年辅佐郑简公、郑定公二位国君20余年。他大胆改革内政,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不仅对郑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相似文献   

17.
自寻烦恼     
《领导文萃》2006,(12):47-47
一次,苏格拉底邀请了一些富人来家里吃饭,他的妻子为饭菜的简陋而感到羞惭。苏格拉底说:“不必担心,因为如果他们是理智的,他们就会忍受;如果他们不是理智的,我们也不必自寻烦恼。”自寻烦恼  相似文献   

18.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代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变法中专门谈到奖惩的问题,说一个战士立了战功,就要奖励他,奖他什么呢?可以让他当长官。同是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子不完全同意商鞅的看法。他  相似文献   

19.
周国平 《领导文萃》2012,(15):105-106
在古代雅典城里,有一座德尔斐神庙,供奉着雅典的主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非常灵验,当时的雅典人一遇到重大的或疑难的问题,便到庙里求谶。有一回,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求了一个谶:"神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得到的答复是:  相似文献   

20.
正汉元帝刘是西汉历史上第八位皇帝,是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在民间时所生之子,公元前49年至公元前33年在位。《汉书·元帝纪》评价他"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然而,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