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他是国内商业网站的第—代编辑,他是新浪的“教父”;他给员工的印象是暴脾气,他给合作者的印象是接地气;他打造了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他推动了博客、微博时代的崛起。他是陈彤,他的离开是改变,不是告别。  相似文献   

2.
要命的嫉妒     
正我认为嫉妒很大程度上是由童年的不幸催生的。一个孩子发觉人家在他面前偏爱他的兄弟姐妹,就养成了嫉妒的习惯。等他进入社会时,他便搜寻那侵害他的不公平。假如真有,他会立刻找到,假如没有,他用想象来创造。这样一个人必然是不快乐的,他一开场便相信没有一个人喜欢他,终于他的行为把他的信念变成了事实。  相似文献   

3.
名人之家     
大解 《领导文萃》2014,(3):121-121
正从前,有一个人出了名,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每天家里都挤满了人,使他无法正常生活。于是,他和家人都躲了起来,搬到另外的地方居住。名人躲藏起来以后,人们还是不断地到他家里去,参观他的房子以及他用过的东西,搜集他曾经说过的话和他的经历。由于寻访他家的人太多,他的家里渐渐有了看门的人,卖票的人,卖  相似文献   

4.
某位员工工作认真踏实,你交给他的工作他能认真去做,但你并不希望他只是这样做下去,而希望他更主动、更灵活一些,希望他不仅去做,还知道为什么去做,进而想到以后怎么做。他本人也愿意往上走,但你发现带不动他,他还是老样子,这种情况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他是富贾天下的商业巨子,是当代闽商的杰出代表;他的博学多才令人折服,他是经济学的博士;他热忱教育事业,是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董事;他是香港特区政府委任的太平绅士,是全国政协常委。 5月中旬,他来到福州参加首届世界闽商大会,并代表港澳台闽商代表发言。在接受笔者专访时,他说他今年65岁,虽然处在半退休状态,但他仍在路上……  相似文献   

6.
某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约我,他要给我一次非常好的发财机会。我问他具体是做什么?他只说到时就知道了。到了约定时间,我见到他,我再三问他,他都很神秘。他同时还约了另外几个人,有的是机关干部,有的是司机,有的是医生,也有大学老师,我们一起随他到了楼上的某传销公司。这时我明白了,他要带我搞传销。  相似文献   

7.
佚名 《领导文萃》2005,(12):164-165
他,只是一个农民,一个边远山区的连电灯也没有见过的普普通通的种地人。他,四肢健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仅能糊口的生活。但他并不觉得他过的生活有什么不好——毕竟,他所认识的人都和他过着同样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他看到周围的人都争着往城里拥。他想,我也到城里去看看吧。于是他也就来到了城里。他用敬畏而好奇的眼神打量着城里人,城里那似乎捅破了天的建筑以及城里的一切。而城里人也用同情而好奇的眼神打量着他,打量着他那件烂得不能再烂的棉袄,他那满是污垢的脸,他背的那个似乎已绝迹了几个世纪的破麻袋以及他的一切。走累了,饿了…  相似文献   

8.
在他昔日的兄弟们对他进行审判时,波尔布特说不要判他死刑,他的生命可能还有些另外的价值,他所指的价值是什么,至今是个谜。  相似文献   

9.
强壮的体格!俾斯麦尤其为他的体格而激动,虽然他以前从不曾实测过他的拳头和肌肉!他的身体和他的才能同样出色:生气勃勃的伟人意志,带有吸引人神经的电荷。他喜欢家里的那些看家狗,恰恰因为他和它们是相  相似文献   

10.
正因为他对朋友和员工的真,无论他遇到多大的困难,身边总有人乐意跟着他同甘共苦,甚至有人不领工资也愿做他的员工,拜他为老师  相似文献   

11.
观诚对要了解的人,详细察问,听其所言,穷究其辞,以观察他的应变能力;略施小计,试探他是否诚实;使他管理财政,考验他是否清廉;将他置于危险境地,观察他是否  相似文献   

12.
无中生有     
正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了钟局长,但钟局长把他当空气,眼皮都没抬一下。他当时就来气了,跟身边一个朋友说:"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想让他下来,他的官就当不成。"朋友说:"你调到纪委去了?"他说:"没有。"朋友说:"那你怎么让他下来?"他说:"我有办法。"和朋友分开后,他看见一个熟人,于是跟熟人说:"钟局长出事了。"对方说:"胡说,我刚才还看到他了。"他说:"不错,刚才我也看到他了,但也是刚才,他让  相似文献   

13.
成功的公式     
杨威  米扬 《领导文萃》2006,(4):146-147
直到16岁,他仍是懵懵懂懂地在学校混日子,打架斗殴抽烟逃学,十足的坏学生,连教师都有些怕他,他从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16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那年他喜欢上了班上一个女同学,他给她写了一封情书,她鄙视地看了他一眼,竟然把他的情书贴到了学校的宣传栏里。虽然他的检讨书在宣传栏贴过不下20次,但这一次,不知为什么他感到一种刺心的痛。第二年,他就转学了,在后来的那两年的时间里,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拼命地学习,竟然考上了湖南大学。22岁,他大学毕业,顺顺利利地进了政府机关。每天一杯茶一张报地在机关混日子,他觉得这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回…  相似文献   

14.
正因为他对朋友和员工的真,无论他遇到多大的困难,身边总有人乐意跟着他同甘共苦,甚至有人不领工资也愿做他的员工,拜他为老师。  相似文献   

15.
    
<正>他突然爱上了书法。从此,他的手就再也没有空过。他的手上总是拿着一支毛笔。在房间里,他拿过宣纸,一张接一张地写;在室外,他带个纯净水瓶,蘸水在地上写。他经常要去做重要讲话,大大小小的会议一个接一个。他说的话越来越短,就是说话,他也喜欢一边说一边写。  相似文献   

16.
我很佩服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观察力,他对毛泽东性格的评述是真实的,即便是他听来的:"他似乎一点也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当机立断的魄力。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生过气,不过我听到别人说,他有几次曾经大发脾气,使人害怕。在那种时候,据说他嬉笑怒骂的本领是极其杰出和无法招架的。"  相似文献   

17.
圣母院里的钟次第地敲响,咚咚,咚咚……沉重地,凄婉地,好像在陈述着一个故事. 那是些浓烈得化不去,深刻得褪不了的形象:独眼的敲钟人伽西莫多,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还有渊博却邪恶的克洛德副主教. 初始,伽西莫多的出场仿佛给我投射了一个丑恶的影象.他的独眼,他的聋哑,他的驼背,他的巨大和丑陋都让我先入为主地把他当作了大反派.婴儿时,他是一个人人见了都想把他烧死的丑小鸭;青年时,他是一个表面风光但人人唾弃的“愚人王”.他的脸仿佛注定了他就是恶魔的化身.到后来,我才看清他那清澈、崇高的灵魂.他对像使唤奴隶一样,役使他的克洛德忠心耿耿,这是怎样的一种单纯?  相似文献   

18.
1898年6月16日是戊戌变法第六天,天刚刚亮,康有为就朝仁寿殿走去。这是他第一次进宫,有一种理想实现了的感觉。他在北京城里整整守了4年,等待的就是这一天。此时此刻,他的脑海里肯定充满了幻想,就像昨天晚上,他在徐致靖的家里,他的学生们,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所设想的那样:他要升官了,而且,他将取代翁同和的地位,成为正在进行的这场改革的旗手。他竭力使自己镇静:幻想还不等于现实,他还需要功绩,功绩!而他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被捕     
余秋雨 《领导文萃》2000,(1):125-129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越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  相似文献   

20.
杨保生 《经理人》2004,(12):53-53
做品牌的人总是给人个性张扬的感觉。但杨保生却不太一样。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他非常低调,他说他的经历其实很简单。但是,在他人生的每一个漂亮的转折点都让我们看到, 他是一个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也清楚如何去达成目标的人。杨保生热爱工作,他从来不会被动地等着被安排工作,他总会很主动地去思考自己要做的事情,想着应该怎样把事情做好。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在他看来,生活和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