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企业战略领导力宏观"用势"法则》(文章见本刊2014年12月上期)中,我们探讨了宏观"用势"的七大法则。其实,道学"用势"除宏观内容外,还涵盖诸多微观内容。根据道学理论,微观"用势"有"七贵"法则。对微观"七贵"法则及其在现代管理战略中的运用,笔者择其要领,在本文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正>在领导与管理运筹决策方面,中国古代"道"的哲学(本文称"道学")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特别是在"用势"方面,中国古代各流派战略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其高深的论述。《孙子兵法·势篇》说:"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道学中的"任势",即我们今天常说的"用势",是  相似文献   

3.
以法驭下,是法家驭下思想的根本;以术驭下,是法家驭下思想的关键;以势驭下,是法家驭下思想的核心。法家驭下思想强调法、术、势兼用,把三者融会贯通起来,从而实现对下级的有效驾驭。在单位管理中,领导者应充分吸收和灵活运用法家驭下思想,同时注意克服其弊端。应循名责实,用好赏罚二柄;不轻易表露欲望和喜恶;防微杜渐,善用防奸"七术";善于设势,宽猛相济。  相似文献   

4.
道学法则揭示的精妙无比的相生相克规律和灵活多变的"用势"方法,不仅为领导学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运筹谋划工具,而且为领导者提供了一个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对立统一思辨的思维模型.这一模型可以指导领导者在实践中处理好"道、德、法、术、势"等"道学五大核心要素"的关系,并有效组织调动"形、人、物、局(阵)、情"构成的道学"用势"要素的作用,通过抓住关键环节,营造出一种必胜的态势,从而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相似文献   

5.
“势”略就是用势的方略。汉献帝时期的荀悦认为,确定策略、决定胜负的要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他所说的“形”,是指大致对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等现实情况所进行的衡量对比,也就是审时度势;他所说的“势”,是指具体事件发生时当事者对进退时机的把握,也就是把握先机;他所说的“情”,是指当事者内心的情态,而情态因人而异,择人任势就理所当然。在军事上非常强调将帅用兵要知势、会造势,利用有利的战争态势战胜敌人。在战略上强调通过营谋有利格局造就整体优势;在战术上则强调造就强大的用兵气势,“扼其重,撤其…  相似文献   

6.
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面对面沟通过程中,大约一半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势语是国际性的,不同国家的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身势语进行交际。有些时候,用身体语言就足以表达所有的信息,语言  相似文献   

7.
善弈者谋势     
谋势造势,是兵家运用力量之要术。《孙子兵法·势篇》对此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描述: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张驽,节如发机。”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概括起来说,兵家韬略中所讲的“势”,是指力量因所处的空间位置、布  相似文献   

8.
村党组织书记在干群矛盾化解中的强"势"有武斗之势、利压之势、政制之势,其"势"之来源包括上级组织的力量依靠、个人经验的能力自信、公共权力的私人掌控。村党组织书记强"势"的表现主要有强人作风、人治管理,强制手段、行政解决,并有可能因此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表面解决矛盾但暗流涌动、解决眼前矛盾但有长远隐忧。对"势"之纠偏,需要村党组织书记转变理念、县乡政府转变职能,并大力培育乡村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9.
管理学基础研究的理性信息人假设与势科学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中国文化的管理学情景依赖表现在2个方面:其一,人性假设的多维性、立体性和对称性,即信息人假设:信息人生存于货币、权力、知识、情感、艺术、虚拟抽象6维信息势(场)空间,信息势的持续增长达到了非线性作用的临界值,所以,信息人社会既是创新社会又是风险社会。其二,管理过程的整体抽象性,最具代表性的是老子的势成之理论:宇宙演化与社会发展是由不同层次上的势推动的,真空势推动了宇宙暴涨,量子势是量子化的唯一缘由,化学势、生物势是化学反应和生物成长的根本动力,信息势则是人才成长和组织发展的动力之源。管理学实现创新应对风险的根本战略就是生产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信息势。  相似文献   

10.
杨敏 《决策》2006,(10):1-1
转动陀螺的技巧一在于找准用力点,二在于巧妙借势。这个“点”就是地方政府创新的突破口,这个“势”就是建立起地方政府创新的能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曹应旺 《决策探索》2013,(22):17-19
外局之势:来势宏大、气象喜人 中国的思想传统之一是重视势。《孙子兵法》上讲.“激水之疾,至于漂石,势也?”“善战者,求之于势。”《管子》这部书第二篇的篇名就叫《形势》,  相似文献   

12.
梁强 《领导科学》2005,(2):20-21
善弈者谋势。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作为一个地方或部门的决策者、组织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执政环境更复杂,对其领导能力的要求也更高。领导者能否成功谋求快速、健康、和谐发展之势,团结、协调、务实奋进之势,科学、畅达、与时俱进之势,决定了其工作的成效,也反映了其领导水平、领导艺术的高低。善于把握规律,谋发展之势《孙子·势篇》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意思是说,汹涌奔腾的水能把石块漂浮起来,这就是势。谋,即图谋、谋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事先谋求的意思。领导工作千头万绪,从何处…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中,129师师长刘伯承打破思维惯势,反常用兵,在同一地点,利用同一战法,在三日之内连续取得两次大捷,堪称抗战中的一个经典战例。  相似文献   

14.
环境的变化会为组织带来新挑战。对此,根据新事物形成势需要经历的阶段,领导者应分别采取谋势、造势、顺势、控势的策略来推动组织变革。  相似文献   

15.
<正>孙子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流,以致冲走巨石,这就是势的力量。"势"的力量不仅体现在自然界,还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大势所趋""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等词语来形容"势"的形态和威力。这里所谓的"势",应指政治、军事、经济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  相似文献   

16.
<正>望,就是要观势。要想在招引人才上取得实效就要注重深入一线,观产业发展之势,观人才走向之势,下功  相似文献   

17.
河之洲     
管仲的外交谋略管仲曰:"夫善用国者,因大国之重,以其势小之;因强国之权,以其势弱之;因重国之形,以其势轻之。强国众,合强以攻弱,  相似文献   

18.
李德昌 《管理学报》2008,5(6):792-800
建立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需要2个必要条件:①抽象出的管理概念必须具有中国文化整体性直觉的"元素";②其管理概念必须具有科学的逻辑内涵。"势"作为一个管理概念正是二者兼备:首先,"势"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直觉的概念;其次,势=差别÷距离=差别×联系,因而,势=梯度=斜率=导数=比例。势科学理论的意义不仅在逻辑层面上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真正统一起来,而且从根本上揭示了信息化时代创新、创业及组织和个人成长的动力机制。在势科学的视域中,沟通是对组织求导,激励是对个人求导,经营是对市场求导,决策是对路径变分。探讨阐述了管理领域中各种理论和方法与势科学理论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刘锋 《秘书之友》2024,(2):28-30
<正>“势”原为古代哲学概念。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设《定势》篇,将“势”的概念引入到文章评论中,指出“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1]之后,“势”成为历代文论中一个重要概念。《文心雕龙·定势》所指之“文”涵盖了“章表奏议”“符檄书移”等当时公文在内的各类文体。历代以“势”评文,大多没有严格区分文体,均包含公文在内。这对当下党政机关综合文稿写作极具启发意义:综合文稿有“势”,综合文稿写作首先要“定势”。  相似文献   

20.
晚清政治家曾国藩在军政生涯中三度遭遇重大决策困境,分别是守制抑或夺情、北援勤王抑或保江西两湖、"就理"抑或"就势"。用儒家经权观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曾国藩在面临忠与孝、义与利、理与势的决策困境时,尽量用内在道德准则统驭外在客观时势的艰难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