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号称史无前例的“文革”时代,赫鲁晓夫在中国的知名度极高,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告诫国人,要警惕赫鲁晓夫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李同成 《领导科学》2003,(14):40-42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亲率代表团参加莫斯科会议。中苏双方在准备《莫斯科宣言》等重大问题上进行争论。毛泽东深知《莫斯科宣言》的核心问题是战争与和平、和平过渡问题。这也是中苏双方争论的焦点。赫鲁晓夫到克里姆林宫看望毛泽东时,毛泽东主动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对现代的战争是一反对,二不怕。”毛泽东看了赫鲁晓夫一眼,继续说:“现在有人很害怕战争,这一点不奇怪。打仗这东西实在是把人害苦了。战争还要带来饥荒、瘟疫、抢掠……为什么要打仗哟。应该防止它,打不起来再好不过。可是光顾怕,这不行。你越怕,它就越要落到你的头上。…  相似文献   

3.
赫鲁晓夫问我:“毛泽东刚才是不是在骂我?”我不便直译,只好说:“毛泽东说的是生气的话,但他不是骂您。”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又看着毛泽东。也对我低声说出一句难听的俄语。 5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两党关系中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 “图104”客机滑向侯机楼前。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依次迎上前去。 赫鲁晓夫走出舱门。  相似文献   

5.
李同成 《领导科学》2003,(13):42-43
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互相支持,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两国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嬗变,由结盟到对抗。其间,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交锋可谓尖锐复杂、惊心动魄,这里面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赫鲁晓夫访华1954年9月,赫鲁晓夫被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随后,他率领苏联庞大的代表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5周年庆祝活动。10月3日,中苏领导人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最高级会谈。双方谈了战争与和平以及双方的国内形势之后,赫鲁晓夫问毛泽东:“你们对我方还有什么要求吗?…  相似文献   

6.
把脉干部“本领恐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旭娜 《决策探索》2009,(17):50-51
7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关于干部“本领恐慌”的一段描述已经成为经典:“我们的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  相似文献   

7.
李同成 《领导科学》2003,(11):38-41
1953年3月5日晚9时50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因重病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毛泽东顿时沉浸在悲痛之中。时隔不久,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突然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这份秘密报告犹如一颗重型炸弹在克里姆林宫爆炸,其“冲击波”迅速地辐射到苏联全国,乃至全世界。毛泽东看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后,非常气愤。他认为,斯大林确实干过一些错事,但绝不能全盘否定他,不能忘记他办过的正确的事,更不能忘记他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援助。斯大林“助蒋抑毛…  相似文献   

8.
赫鲁晓夫的外交路线与毛泽东的外交路线有两个明显的区别。首先,赫鲁晓夫排除了在热核时代以世界大战的方式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赫鲁晓夫说:"必须努力使两种制度之间不可避免的斗争变成只是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和平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的一个特点是牺牲个人、维护组织,这个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那么周恩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尼克松对他有一段评价。尼克松20世纪70年代初访问中国,多次与毛泽东、周恩来有过接触。尼克松说:“毛泽东是一团烈火,周恩来是一个控制火势的人。”  相似文献   

10.
赫鲁晓夫.在中国一直是“阴谋家”、“修正主义”的代名词.又有“赫秃子”、“不须放屁”等鄙夷的称谓和贬斥。1971年9月赫氏逝世后,《人民日报》报道的是“赫鲁晓夫死了”,快意之情毕现。那么,赫氏是否就是这样一个“狗屎不如”的人物呢?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通讯院士费德林先生,早年曾在中国工作。一九五八年,他随赫鲁晓夫率领的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交谈时他曾担任翻译。明报月刊驻莫斯科高级记者左贞观先生于去年五月间访问费德林先生。本文是根据这次访问的录音整理而成的。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六年私塾”生活中,对四书之一的《孟子》自然是熟读成诵的。少年毛泽东一段“对对子”的佳话,就涉及到《孟子》里面的内容。1903年的夏天,正在私塾读书的毛泽东,见户外天朗气清,趁塾师不在,便与同学们一起到附近的池塘里游泳去了。  相似文献   

13.
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欧洲,毛泽东的肖像常出现在报刊头版上和街头的游行队伍中。从作家让·热内到后现代哲学家福柯,以及“滚石乐队”的摇滚乐手,都曾是毛泽东的忠实追随者。英国甲壳虫乐队的约翰·列侬也在歌词里提到过毛泽东,当年横跨欧美的嬉皮浪潮中,毛泽东曾是他们的精神图腾。  相似文献   

14.
《韩诗外传)记述了一位麦丘邑人向齐桓公祝寿的故事。这个故事既有趣,也很发人深省。 齐桓公有一次追逐白鹿到了麦丘,遇见了一位八十三岁的老人。齐桓公和老人饮酒,饮到兴致勃勃的时候,齐桓公要求老人为他祝寿。老人最初推辞说:“野人不懂得怎样为国君祝寿。”桓公说:“就以你的寿数来祝福我吧。”老人便举杯再拜视道;“愿国君长寿,不重金玉,重视人民。”桓公说:“祝得好!祝得好!至德不孤,善言必再,你  相似文献   

15.
《领导广角》2001,(6):32-32
腐败厅长的“廉政包装”;如此“祝寿书记”还当什么书记;“四进宫”者当公安科长;  相似文献   

16.
赫鲁晓夫此公,被世人评价为“头顶最秃,胆子最大”。他行事喜欢大刀阔斧,线条常常有些粗疏。但在《赫鲁晓夫回忆录》的第三十六章,我却读到了两个字:细腻。  相似文献   

17.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演说风格迥然不同。根据曾长期给这两位领导人当英语翻译的维克托·苏霍德列夫的回忆,赫鲁晓夫喜欢脱稿即兴演说,比如他1959年访美时就因为总爱即兴发言而使翻译神经紧张,难以招架。在访问的最后一次演说前,赫鲁晓夫对翻译说:这是总结此次访问的终场戏,我就照本唱吧。没想到他上台刚念了两段就变了卦,他丢开讲  相似文献   

18.
1964年10月12日,苏联“日出号”宇宙飞船搭载3名成员射人空间轨道。正在黑海之滨度假的赫鲁晓夫通过无线电与宇航员弗·米·科马罗夫通话。赫鲁晓夫祝贺他们飞行成功,告诉他们,莫斯科正在为他们的返航准备一个极其盛大的欢迎会。赫鲁晓夫高声喊道:“同志们,我们在地球上等着你们,再见!”科马罗夫上校以亲密的口吻回答说:“再见,亲爱的尼基塔·谢尔盖维奇……我们懂得你的意思,我们一定会和你见面的!”  相似文献   

19.
杨天石 《领导文萃》2011,(19):40-43
在毛泽东对莫斯科的诸多抱怨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能看出其愤懑情绪的。其实还是关于1945年斯大林“不许革命”的这一段。何谓“不许革命”?按照毛泽东的解释,就是:“1945年当我们正在准备推翻蒋介石,夺取政权的时候,斯大林用他们中央委员会的名义,打了一个电报给我们,指示我们不要反对蒋介石,  相似文献   

20.
苏台仁 《领导文萃》2011,(22):56-60
毛泽东逝世后,全世界都在议论和揣测“毛泽东以后的中国”。 西方的一些舆论家们认为中国已经而且必然要“否定毛”,“非毛化”。港台的报纸也说:“大陆批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