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世纪二十年代,西方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曾给艺术下了一个独到的定义:“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定义被视为“现代艺术中最令人满意的理论”,因而引起西方乃至世界的艺术理论家们的极大关注和研究。当代美国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苏姗·朗格就是这些研究者中较为突出的一个,而她所提出的“艺术是表现性的形式”这一新的定义,则是对这个理论最中肯、最合乎情理因而也是最出色的批判继承。如果说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二十年代西方艺术理论中最流行的观点,如果说朗格的“表现性的形式”是五、六  相似文献   

2.
1984年,在一篇题为“论地理学的历史和当前状况: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纲领”的论文中,英国地理学家戴维·哈维强调,地理学必须是“人民的地理学”,是一项政治事业,其基本目标是以历史的地理的眼光关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20世纪80年代,里根—撒切尔新自由主义同盟开始占据西方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已经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推动下开始决定性地在意识形态上改变或放弃它的人民性(阶级性),而西方理论界中的左派也在后现代的名义下抛弃甚至批判阶级思维,如高兹以“告别无产阶级”当红、拉克劳和墨菲以“反本质主义”名义崛起等等。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作为一名具有  相似文献   

3.
《现代世界体系》是当今西方“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代表性学术著作。沃勒斯坦将资本主义视为一个世界体系 ,探讨资本主义的起源、运作及未来。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历史变迁观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个实体 ,一个历史社会体系 ,一体化学科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科技决定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的科学技木革命而出现的一股影响极广的思潮。近年来,属于这一思潮中的丹尼尔·贝尔、奈斯比特、托夫勒等人的著作,被翻译后在我国大量发行。这些著作,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西方社会新近发展的许多重要信息和西方学术界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对开阔我国人民眼界,研究当代  相似文献   

5.
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明确地提出造型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他的这一著名论断,对当代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成为自塞尚以来的后印象派和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以及抽象派等现代艺术流派的理论基石.本文对此做一下简单评论.贝尔认为在各种视觉艺术中,假如我们能够找到唤起我们审美感情的一切审美对象中普遍的而又是它们特有的性质,我们就会找到艺术品和其它一切物品区别开来的基本性质.那么,这种特有的性  相似文献   

6.
异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端”,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一般哲学的,一般方法论的意义”。本文试图借助这一方法论,来探讨异化与文学的关系,论述异化与西方文学变革问题。 异化是促进西方文学变革的动力之一 异化始于何时,在理论界没有一致的意见。一些思想家将其视为现代社会的社会病,说它随着“现代资本主义时代”一同开始(卢卡奇);是“新世纪的疾病,十九世纪以前似乎还不为人们所知。”(梅纳克)另一些思想家却针锋相对,批评这种观点“把异化仅视为一个现代社会的现象是一个大错误”(刘易斯·福伊尔);认为“自人不再生活在原始状态中起,异化就已存在”(阿诺德·豪译),并从对圣经故事的重新  相似文献   

7.
自启蒙运动以来,“进步”作为一种信念,逐渐渗入到包括国际关系在内的人文科学。尽管冷战的结束证明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追求“进步”上的失败,但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进步”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却取得了“长足”进步: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而言,它是这一学科本身及其内部等级划分的合法化证明;而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关注的外部世界而言,它又成为了“西方中心论”的合法化证明。正是这种“进步”意识形态的存在,使得打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霸权显得异常必需与紧迫,使得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更显迫切。  相似文献   

8.
战后,在世界科技革命的新发展中,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小企业表现出相当顽强的生命力,颇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于是西方不少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宣扬大企业正趋向灭亡,它们将被中小企业的兴盛所取代。如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副主编诺曼·麦克雷于1976年12月在该刊发表的文章就说:“这个世界可能正在引起大型企业时代的结束”。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把从集中转向分散列为十大趋势之一,认为这些趋势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革,消除其种种矛盾,使之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美国另一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和日本某些学者也均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风行一时,以致国内某些同志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是西方世界第一个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生产力的思想家。作为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他对命题作了严密的论证和剖析。尽管他的论述是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新特征走向为其背景的,然而在命题本身的论证中不乏一些深刻的洞见,了解并研究其理论,改造和吸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对于我们当代实践不无稗益。一、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了第一位生产力哈贝马斯在60年代就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已成了第一位生产力。在那篇纪念H·马尔库塞70周年诞辰的题为《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的著名演讲中…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的终结——50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 [美]丹尼尔·贝尔著 定价:32.00元 本书核心主张是,发端于19世纪人道主义传统的普遍意识形态已经走向衰落,新的地区性意识形态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通过对阶级意识形态的分析 ,揭示了“人的意识的无自主性” ,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以实质内容。 2 0世纪的思想家们 ,或者以无意识、性本能 ,或者以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或者以人的符号创造本性 ,或者以语言 ,对这种“意识的无自主性”进行了探讨 ,是继马克思之后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多方位展开。笔者认为 ,正是这些各不相同的意识形态分析模式 ,构成了现代西方诸批评理论的深层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关于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涉及到许多方面,而如何理解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则是争论的焦点所在。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进而对意识形态化和非意识形态化两种思潮的本质进行剖析。社会意识形态概念的涵义有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过“意识形态”概念,但这个概念并非由他们首创。法国哲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于1796年最早提出“意识形态”概念,本义是指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观念学”。在特拉西看来,“意识形态”属于认识论范畴,它是区别于感觉的一种理性认识。不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世界无论是在生产力方面还是在社会关系方面,都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我认为可以在理论上将其概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提法,其实早已见诸西方学者的著作,例如A·D·爱德华兹、G·W·L·贝尔曼合著的《英国、欧洲与世界:1848—1918》和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八十名西方著名学者参加编写设计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等即是。然而在我国学界,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提法,却从未有人从科学的意义上给予论证,而且有的人还对之采取了否认甚至贬斥的态度。其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人们长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资本主义工  相似文献   

14.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创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s”,是由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提出的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熊彼特的理解创新是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以产生新的效益。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讨论伊格尔顿的几部主要著作及其批评思想的主要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伊格尔顿的思想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他的批评视角基本上是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理论,从社会物质关系诠释文学和文化,并注重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二阶段,受路易·阿尔图塞反人文主义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影响,试图建立一门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文本科学”;第三阶段,仿佛回到“文化与社会”的问题框架,但是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基本形成了他自己的“文化政治批判”理论,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乃至整个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社会意图非常明确,就是旨在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的权力是怎样通过意识形态运作的。这种批判倾向对中国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具体运用中有可能产生意识形态泛化的倾向,把所有的审美文化活动都从隐藏的意识形态编码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把一种相对于其他文化处于更优势地位的文化现象简单归结为意识形态的“霸权”,把商业对艺术文化生产的影响简单地等同于标准化和平庸化,有可能混淆传统的或普适的需要与当代资本主义特定的政治需要之间的差别,忽视商业文化的演变,从而造成对文化现象内在性质的误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虽然对我们认识商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有一定价值,但时代不同、语境不同,促使我们必须很小心地审视这些理论的真正价值以及在中国语境中的意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研究和文艺美学研究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西方文艺批评史上,“晚期风格”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术语,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爱德华·W.萨义德、审美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西奥多·阿多诺提出了三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理论范式。比较而言,受萨义德《晚期风格》一书的影响,汉语批评界对阿恩海姆和阿多诺的“晚期风格”理论普遍重视不够。事实上,从阿恩海姆、阿多诺到萨义德,作为20世纪文艺批评理论的重要术语,“晚期风格”分别呈现出审美心理学、否定辩证法和后殖民身份政治三副截然不同的理论面孔。厘清“晚期风格”理论的三副面孔对于深入理解和阐释音乐、文学、歌剧、电影等不同形态的文艺现象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第1期关于我国发展生产力的若干问题··””···一像感扭论马克思“全面地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一”….““··一t.朱右保哲学、时代精神与时代—对“真正的哲 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命题的思 考·“””···”·””“·”””·”·“··““···“”·一···一王金福列宁的半国家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 家形态···“”···”··“···”·”“··“·一“···……朱国宁关于扩大再生产公式问题的思考···“····“一孙仲炎论20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  相似文献   

19.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广泛得到应用的基础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点,最早是由德国经济学家约翰·亨利希·杜能提出的,但把这个理论加以系统化并使之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名在西方经济学界广为传播的则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以生产要素论和生产率递减规律为基础,以边际分析为基本方法的。这个理论的要点是:首先,各个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在生产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从六十年代末开始,思想理论活动的复苏成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民主党的一个特点。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对这种意识形态积极化的表述是各不相同的。例如,阿·杰伊称之为“意识形态攻势”;奥地利社会党领袖布·克赖斯基认为,发生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复兴”;德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