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田几多郎是日本近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西田哲学是在融合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独创的哲学体系。一方面,西田哲学植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代表了日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西田哲学又汲取了西方哲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是日本学习西方的典范。贯穿整个西田哲学体系中的基本概念“纯粹经验”,是西田哲学的出发点,也是西田哲学的归宿,是西田哲学体系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西田几多郎是日本近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一生从事哲学研究,并融合东西方哲学,创立了人称"西田哲学"的庞大哲学体系。日本学届称西田哲学为"独创哲学",虽然有其道理,但就其特性来说,西田哲学乃是独特的"融创哲学"———是在融合中创新,在融合中超越,在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为试图东西相融、古今相融、唯心唯物相融的独特的"融创哲学"。  相似文献   

3.
西田认为除客观世界的逻辑之外还应有更深刻的主观世界的逻辑。为此他创立了“绝对无”的逻辑。西田为求得深藏于东方文化根底中的“见无形之形 ,闻无声之声之物”。因此 ,在无的逻辑之中 ,努力丢弃一切物的根底中所能见到之物 ,把一切物升入无的场所 ,进一步升入绝对无的场所之中 ,把物全部解消掉。西田认为 ,绝对无的世界是完全超越了我的概念、语言、思虑、知识的立场的神秘的直观世界 ,就是自由的睿智界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宗教哲学都回避不了的重要问题,井上圆了和西田几多郎作为近代日本不同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们都对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作出了解答。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能超越自己的宗教立场而客观地对待各种宗教,并且都重视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但是,二者又有许多差异,圆了视哲学为宗教的基础,而西田则把宗教视为学问的基础;圆了认为宗教是崇信,哲学是求知,西田则认为宗教是体验,哲学是反省。圆了开创的宗教哲学研究为西田为首的京都学派继承,成为日本宗教学研究的重要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5.
西田论述的国家实际上是理念上的“世界史的国家”,而不是历史现实中的国家。然而,在论述国家拥有的“绝对性价值”时,他终将理念上的“世界史的国家”具体化为以皇室为中心的日本,并以此诠释日本国体的“特殊性”,暴露出西田国家观的矛盾性。西田国家观表现出与战时日本社会思潮一致的强烈抵制国际通用理念和近代意识的倾向。战时,在日本社会大肆宣扬“东亚共存共荣”、“充当东亚领袖”的语境下,西田的“世界新秩序原理”不仅没能突破侵略主义、帝国主义的窠臼,而且为军部推行的侵略亚洲政策提供了“原理”和“道义”支持。  相似文献   

6.
“易和哲学”是“易”思维与“和”思维的辩证综合,是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质,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结构与中国哲学思维的创新范式。在当代,“易和哲学”契合全面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构成了反思批判现代性文明和创建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中国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天皇主权说"与"天皇机关说"是近代日本为了解决具有浓厚封建性、宗教性的天皇制政权与近代以民主主义、自由平等为标榜的国家主权理念之间的矛盾出现的两种理论倾向。尽管双方在主权所在等问题上的观点截然对立,但对国家人格、国体特别是日本国体精华等问题的态度基本一致。在这两种学说的激烈论争中酝酿产生的西田哲学国家观试图以"矛盾的自己同一"的辩证法和"历史的世界的自己形成"原理消弭天皇与国家在法理上的概念区分。从"天皇机关说"论争双方和西田哲学国家观的理论解构入手,可以总结出日本近代国家思想具有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在《美学》一卷中几乎是开门见山地宣布:“自然美排除在美学范围”之外,但他又同时在《美学》一卷中将自然美作为单独一章加以考察。这似乎是矛盾的作法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呢?看来有必要重新认识和发掘一下黑格尔哲学和美学中的自然观。我们首先从黑格尔哲学与谢林哲学的比较开始论起。谢林和黑格尔都将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作为哲学逻辑纯思的最高设置。但是对绝对精神的理解,两人则有重大区别。谢林认为:“绝对者的本质或内在本质只能被设想为绝对的、纯粹无庇的同一性。”“它的本质内排除了一切差别。”在概念与实在、主体与客体之  相似文献   

9.
哲学本质是形而上学.哲学的形而上学体系既维护着自身的内在一致性,又在其延伸的过程中发散着某些局部环节的变化性.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就其内部理论结构而言,必然是板块式的、粘连的、一体的.这一结构的规定使得哲学的内容以自然倾向和梯度式的连接尽可能地趋近于板块的核心,尽可能地依附于中心地带的本体.可以说古希腊早期建构的哲学样式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内敛”的规定,这一点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得以清晰的展示.而其后的哲学发展趋势则是在哲学的“内敛”功能不断地放大,并升至其顶点后,逐渐转向哲学“外溢”效应.这一哲学延伸的现实可能性使得哲学的“内敛”效应减小, “外溢”功能加强.在哲学的“内敛”与“外溢”效应此消彼长的过程里,可以观察到哲学的演进走向和哲学趋向于现实的可能的内在动力.从这一向度出发,可以在更深厚的现实根据上把握马克思哲学出场的历史境遇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思想模式的差异,历史发展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东西方思想家在提问和表述上的不同,一些哲学专家、学者以所谓“可检验(比较)系”标准,来质疑中国哲学或东方哲学。东方哲学的合法性地位面临挑战。本文就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孙兵 《东岳论丛》2012,33(5):91-95
作为基督教哲学古典、现代哲学的代表,士林哲学与新士林哲学一以贯之于对形而上学的建立与回护.士林哲学形上学分为“知识论”、“本体论”、“因论”三部分,由“万物之有”的实在性,论证“绝对之有”的实在性.新士林哲学的代表罗光哲学,则在传统形上学基础上,以“存有”为路径,进一步打通了个体与至上神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王聚芹 《理论界》2007,2(8):180-181
马克思“不通过”思想彻底瓦解了资本二元性建制在东方的统治根基,成为东方社会向当代转进的哲学基础,但东方获得完全的当代资格需要展开持续建构,昭明这一理论对我国当下社会转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冰 《理论界》2005,(6):73-74
从先秦到近代哲学,中国哲学家们无论怎样的唯物或唯心,几乎都探讨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变易”问题;都触摸了“天人关系”的范畴,并从亲和自然的东方哲学思维中,找到“天人合一”的答案。这一切,都与先秦哲学的变易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关。先秦诸子为中国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和“贵和尚中”的文化模式奠定了先哲基础。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不是对真理的占有。哲学真理是关于“绝对”的相对真理。哲学真理应在与科学真理和艺术真理的比较中定位,应在哲学追求真理的历史中做辩证、全面地理解,应循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路去追求  相似文献   

15.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观是一种整体论的创造观。它蕴涵着关于创造之“境”、达“创”之法、创造性人格以及关于人人都可具有创造性的观点等。  相似文献   

16.
一个哲学命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实在话,从学哲学到教哲学,我一直没有真正弄懂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这一哲学命题。更确切地说,是没有弄明白为什么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而同一性则是相对的。不过,既然说这个原理是列宁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展,那当然是不应怀疑的,也是不许怀疑的、不能怀疑的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舆论一律”是绝对的。比如,说“一分为二”是普遍规律,谁也不能怀疑,这是绝对的。谁反对谁就是现行反革命。但是,同时又说“对毛泽东思想是不能‘一分为二’的”,这也是不能怀疑的,是绝对的。谁反对谁更是现行反革命 )。有怀疑 (在…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在清算旧哲学时指出,随着辩证自然观和唯物史观的建立,以往全部哲学除了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这一纯粹思想的领域之外都变得多余从而被驱逐出自然和历史领域。“哲学终结论”利用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否定哲学的合法性。其实,恩格斯的相关思想中内在地包含着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理论思维(辩证法)与实证科学之间的二元性及其悖论。恩格斯未能真正超越经验与超验的外在对立。这个矛盾的存在意味着“哲学终结论”试图借助经验自然科学的进展拒斥哲学是虚妄的。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地位和历史角色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亦经历了一个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的转换过程.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其本质的差异就是从“两功能”向“三功能”的跃迁,即从认识和改造世界向认识、改造和享受世界的跃迁.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理论升华,和谐哲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同时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走向.  相似文献   

19.
一、哲学知识论立场的困境 在语言倍受青睐的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中,语言不仅是哲学“分析”或“解释”的对象,而且首先是哲学自我理解的出发点。逻辑实证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鲁道夫·卡尔纳普,以区分语盲的两种职能——“表述”职能和“表达”职能——为前提而展开的哲学批判,集中地表现了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耐人寻味的是,在回应逻辑实证主义对哲学的批判的过程中,现代哲学却往往或者是就范于对卡尔纳普所说的语盲的“表述”职能的自我申辩,或者是屈就于对卡尔纳普所说的语言的“表达”职能的自我承诺,即寻求“哲学科学化”或者转向“哲学文学化”。在我看来,这两种哲学态度,从相反的方向肯定了共同的哲学立场——哲学的知识论立场。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京都东山脚下有一条名为“哲学之道”的小路,是模仿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哲学小路”,以纪念近代日本哲学的创立者、京都帝国大学教授西田几多郎(1870-1945)而得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