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战国策》蕴含着丰富的小说基因,特别是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刻画手段,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借重细节描写,生动再现人物形象;借重典型环境,渲染烘托人物形象;欲扬而先抑,制造波澜升华人物;展示矛盾冲突,凸显性格立人物;对比映衬,设置“底色”彰显人物。 相似文献
2.
邢淑云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1)
《艰难时世》是狄更斯在1854年创作的,当时,他43岁,正是创作的颠峰时期。这部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部描写劳资斗争的小说。回答的正是1854年处在英国宪章运动高潮中的英国现实问题。 狄更斯出生在英国朴茨茅斯市海港地区的一个贫民家庭,十一岁就失学作了童工,受尽了做苦工、被欺凌的屈辱。在1828年,他由一名速记员升为《真日报》记者的时候,又目睹了英国议会政界的黑暗,所以,在他日后的写作中,作品里都饱含了对世事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社会的有力抨击。 在创作《艰难时世》之前,他发表了许多小说,象嘲讽资产阶级民主虚伪的《匹克威克外传》;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穷苦儿童悲惨境遇和揭露资产阶级慈善机构和学校教育黑暗的《尼古拉斯·尼克贝尔》;在《游美札记》和《马丁·瞿述伟》中,对美国假民主、强烈的种族歧视和金钱崇拜进行了一系列的讽刺。五十年代又发表了长篇小说《董欠父子》,《荒凉山庄》等,进一步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伪善和腐败。《艰难时世》就是在这一个时期完成的,这也是使作者在写作上更加成熟和沉稳了的一种体现。 ●当时社会的大写照 1854年,“宪章运动”后,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有了严重的冲突,作者把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一番图解,揭示了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作者通过了主 相似文献
3.
赫尔曼·麦尔维尔与查尔斯·狄更斯是 19世纪英美文坛上的两大星座。虽然他们并没有直接的接触 ,也没有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书信交往 ,但在写作《书记员巴特尔比》时麦尔维尔明显受到狄更斯《荒凉山庄》的启发。论文通过对这两个作品的细读与比较 ,探讨了麦尔维尔和狄更斯在主题意蕴和人物描写等方面的近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5.
臧晨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3):74-77
作为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之一,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不仅具有巨大的文学意义,更传递了狄更斯对19世纪英国底层民众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用人物群像的手法深刻描写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英国底层人民生活画卷。《雾都孤儿》不仅在当时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也为完善后来的英国文学添砖加瓦,并使狄更斯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作家之一。通过分析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并对小说中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可以促使读者对社会改革深思,让更多人体现出自己善良的一面,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宋坤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0(4):64-65
本文从叙事话语、人物对话及对照设计三方面探讨了海明威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博短暂幸福的一生》的人物刻画技巧 ,认为 ,海明威通过客观的行动和言谈描写多角度地反映了人物的情况 ,通过富于内涵的人物话语揭示人物心理 ,通过人物在相似或相同的环境中行动的相似或对照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孟志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72-174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从成长小说这一角度切入,结合人文素质的特征,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重要性,探讨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几部成长小说的独特性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倡导莎士比亚化,其中福斯塔夫式背景是他们这一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在后马克思主义诗学视域中,可以通过德勒兹的文学机器与效果装配的概念,重新审视传统英国文学两座高峰——莎士比亚与狄更斯,对莎翁的福斯塔夫式背景与狄更斯小说展开有别于传统定式的文学阐释,从一个富于当代学术意识的审美维度观照惯常被隐匿的景观,凸显德勒兹的文学观所蕴含的哲性诗学力量,启迪我们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的开放性理解,从一个侧面拓展与刷新外国文学研究与域外诗学理论的视界。 相似文献
9.
在合作化运动中,态度鲜明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是少数,大多是持观望态度的"中间人物"。合作化小说对"中间人物"既有批判,又有理解和同情,由此构成了合作化小说对"中间人物"态度的尴尬和两难。受特定的历史语境限制,当时的作家不可能对"中间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反思和评价。今天重读合作化小说,我们理应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中间人物"作出更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狄更斯文学作品对普通受众伦理上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受众的情感认同以及对自身背景和所处现实的观照,人性及其善恶、道德与法律、私利与原则、爱情与幸福、成长与代价是《远大前程》给予受众最强烈的伦理思想主题。这些伦理思想在当下从时代维度、人物维度及行为维度上呈现出依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杨慧扬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64-66
新时期以来,新现实主义小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文章认为新现实主义有其现实品格,勇于真 实地反映社会改革与人民生活的历史全景,真实地反映改革中国企和农村所遇到的前所未有困难,贴近生活, 贴近人民大众,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阿宁的长篇小说<能耐>中塑造了陈占文、陈珀、祁淑琴等系列人物形象.贪官陈占文出狱后面临了种种复杂的人事关系,折射出世态炎凉.陈占文的女儿陈珀却在生活的打击中逐渐锻炼成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贫困生祁淑琴也经受了生活的种种磨难,最终选择回归故乡,奉献青春,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阿宁的笔触深入人物内心,通过几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人的问题一直是社会转型时期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该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公民性品格的培育。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公民性品格培育之要义,为公共价值和行为方式的认同和选择。在濡养国人公民性品格的思想资源中,墨子思想可谓是最佳资源之一。其根据在于,国民人格多是遵循儒家的君子之道,即儒家君子人格是公民性品格塑造的基础。而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差异恰恰是两者能够形成互补的前提;两者的共通性使得墨子思想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国人人格内部,实现融合与对话。儒墨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决定了墨子思想能够与儒家思想形成对接,最终对国民公民性品格塑造形成补益。 相似文献
14.
胡银根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3,5(3):39-43
人类德性的结构及其存在图式是伦理思想史上一个未予充分探究的基础性问题。“德性”同“道德”、“人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德性”是“道德”及“人性”内部构成中的一部分 ,包括人们面对社会外在规范加以个体道德价值选择与修养的各种或然状态 ,其本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效能状态中所体现的处理人际 (或自我 )利益关系的或善或恶或中的倾向性。由于人类的德性倾向限制在“善性、恶性、中性”三者之中 ,因而 ,德性的整体结构也就是由这三者所组成。在人类生活实践中 ,德性结构的具体存在可以大致分为五种图式 相似文献
15.
远在四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有了官办的学校,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私人办学这一新的学校教育形式。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广泛开展。正是在这些教育形式的配合下,古代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才得以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湖社会具有独特的江湖文化内涵。江湖文化就是指存在于江湖人、江湖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江湖文化伴随传统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古代的巫、医、百戏实为江湖文化的源头,明清以来,传统江湖社会逐渐成型,演至近代,江湖文化有所增益变化,但基本内容没有改变。江湖人物,谓之"三教九流",江湖行当,称作"五花八门",江湖社会包含了诸多独特的文化内容。延续至近代的江湖文化具有流动性、欺骗性、秘密性、一定的反社会性等特征。以"近代江湖文化"为对象展开研究,具有拓展历史学、社会学研究的学术意义,以及为当今社会治理江湖问题提供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评点史上,清代陈其泰的评点眼光独到,理论意义非同一般。在人物塑造方面,陈其泰提出“瑜亮”论和“伴说”论。“瑜亮”论主张人物刻画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实现相反相成,一举两得,是对张竹坡“抗衡”论的进一步发展;“伴说”论主张一人为主,他者为宾,以宾者接力的方式完成为主人物的形象塑造,技术内蕴更为广大深厚。在人物品鉴方面,陈其泰以“情”为核心深入性格分析,并从“尽人之性”的高度,得出了妙玉乃"世人意外之人"的惊俗之论。这与晚明以来尤其是清中叶文学领域重新认识妇女、尊情贵生的人文精神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8.
今、古文学派有关《商颂》年代的界定存在争论。由于争论多局限在文本所展示的语言、地理、历史、文化信息和前人有关《商颂》作年记载两个方面,因此至今仍未形成统一认识。转换论证角度,“称诗”之风在春秋非常流行,从《国语》《左传》的赋引情况看春秋“称诗”的基本特征,可以确定《商颂》为商人所作。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非政府组织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日益深入。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国际中存在的社会结构 ,强调规则在身份和利益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这对非政府组织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建构主义有助于加强非政府组织与各国政府间组织之间的认同与共识 ,进一步展开建立在国际政治文化基础上的对话与合作 ,使非政府组织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相似文献
20.
延续多年的国内传统日语听说课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日语人才,要培养高素质的日语专业人才必须从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教法、教材)开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