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一事实出发,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一九五六年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他提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上,不能像当时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那样,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而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加快重工业的发展。一九五七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把这样来处理重工业  相似文献   

2.
亚当(J.Adam)1968年由捷克斯洛伐克移居到加拿大后,作为其早期关于价格和税收研究的自然继续,依然从事他对东欧国家就业和工资政策的研究工作。在本书中,他集中分析了三个已相当发达的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匀牙利。在这三个国家中,前两个国家已经试行  相似文献   

3.
1989年的东欧至今已经过去整整15年。去年5月起,前社会主义东欧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五国先后加入欧盟。东欧国家摆脱社会主义后,看上去好像实现了顺利发展,但国民有着极为严重的危机感,在上述五国中,四国(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将要更换总理。这种危机感不仅是经济和政治上的,也是社会和文化上的,特别是知识分子,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困境。1989年以后的东欧在向何处去呢?显露出“野蛮资本主义”当初东欧国家曾想通过民营化,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其含义是东欧所要走的道路,未必是通往欧美的“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4.
过去长时期内,由于人们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看作是无条件起作用的规律,把它绝对化,所以,在实践中,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综合平衡,导致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轻工业过分落后,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这一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事实,前一段时期,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毛泽东同志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所造成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在中欧、东欧以及南欧巴尔干半岛上辽阔的地域内,居住着一个庞大的种族集团,那就是斯拉夫各族人民。由于语言文化、历史发展的差异,建立起许多独立民族国家的斯拉夫人可以分为三个支系:东方斯拉夫人、西方斯拉夫人和南方斯拉夫人。苏联境内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通称为东方斯拉夫人,共计一亿八千多万。其中俄罗斯人一亿三千多万,乌克兰人四千多万,白俄罗斯人近一千万。西方斯拉夫人分别属于两个国家,即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其中波兰人约三千四百万,捷克人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捷克和斯洛伐克形成较为普遍的小农土地所有制。20世纪90年代转轨后,通过土地证券赔偿,捷克和斯洛伐克把农地退还给集体化时的土地所有人或者继承人,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的净资产则以股份的形式私有化。私有化后私人农场并未形成主导地位,新型农业合作社成了农业经营组织的主要形式。在私有化过程中农业产量剧烈下降和波动,农业劳动生产率虽有较大幅度提高,却是以一部分农业劳动者的失业为代价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农地私有化对中国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农地私有化不是政府或某些人的一厢情愿,农地私有化不是农业发展的灵丹妙药,必须高度重视和培育适宜改革的宏观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7.
"大跃进"时期的国家技术观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片面夸大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将意识形态狭隘地归结为政治思想与政治意识;力图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进行技术革命,忽视知识分子在技术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不考虑客观的物质技术条件,片面强调高速度和数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在重工业中又片面发展钢铁工业,造成技术结构的畸形化。  相似文献   

8.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制度是由许多社会政治经济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部分地是由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种种潮流和1968年前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研究导致和决定的。本文就所谓“人情味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a human face”)这个现象的几个关键思想和理论根据作一番研究。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影响最大的  相似文献   

9.
苏联领导人原本准备在 7月底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武装干涉 ,但由于在切尔纳会议上 ,杜布切克向苏联领导人达成了口头妥协 ,苏联不得不推迟干涉。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不愿与苏联领导人会见 ,引起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忠诚的怀疑 ;苏联对杜布切克选择中央领导人的模糊态度表示不满 ,这增加了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动机的怀疑 ;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许诺恢复对改革进程的控制 ,但却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以上三点原因成为引发 8月 2 0日苏联武装干涉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绿色方案》是1937年6月24日纳粹德国针对捷克斯洛伐克制定的进攻行动代号,准备从政治、军事和宣传方面落实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方案,但实质上是一个以武力征服为主的军事方案。纳粹德国征服了奥地利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很快被提上了日程。但由于德国自身实力不足,加上德国高层的反对,《绿色方案》最终没能成功实施,可还是利用了英法的绥靖政策,采取分裂、瓦解的手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本文拟对《绿色方案》未实施的原因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财政经济困难,从根本上说,是农业过分落后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通过降积累、压基建、缩开支求得暂时平衡,那也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再发展还会再出现由于农业的落后而带来国民经济的失调。建国三十多年来,在如何发展农业的问题上,我们党花了很大的气力,和原来的基础相  相似文献   

12.
1947年秋天,随着捷克斯洛伐克民主革命的完成,捷克政府共产党和资产阶级政党之间围绕国家政权的争夺愈加激烈,各派政治力量努力向外部寻找支持。鉴于捷克斯洛伐克地处苏联势力范围,西方没有对捷克政府资产阶级政党提供有效支持,而苏联一方面通过向捷克提供经济援助,稳定了哥特瓦尔德政府,另一方面在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会议上借批判法共和意共之机训导捷共使用议会外的斗争方式建立对政权的垄断,并在二月事件的关键时刻,派遣佐林出使布拉格督促捷共夺权。二月事件表明,归属苏联势力范围是战后初期捷克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一、从我国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谈起五十年代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苏联和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了经济改革,其改革的理论模式,有苏联的“有计划的市场机制”模式,波兰兰格的“计划模拟市场机制”模式,波兰布鲁斯的“有调节的市场机制”模式,匈牙利科尔纳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机制”模式,捷克斯洛伐克锡克的“实现宏观控制的宏观分配计划与微观市场机制相结合”模式和南斯拉夫的以“社会计划”代替国家计划的“自由市场机制”模式等。  相似文献   

14.
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与不平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直存在 ,二战以前 ,很大程度上它是由殖民主义造成的不平等而导致的。二战后 ,落后国家获得独立 ,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世界经济体系也朝平等方向有了巨大的进步 ,对落后国家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优惠待遇。在此背景下 ,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日益加剧的不平衡现象 ,不是由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平等造成的。应该从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发掘导致不平衡的深层问题 ,避免因指责、憎恨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平等而与之隔绝。  相似文献   

15.
国家利益是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内核。因为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免除"落后挨打"的局面,基础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关键在于实现"迅速赶超"。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增强了苏联的国力,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但也带来了巨大弊端:过度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了严重的农轻重比例失调;过度追求高速度,造成了浮夸风、低质量;过度强调国家职能,造成了僵化的管理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以国家意志为统领,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以高速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保障社会主义的建成;以公有制为基础,排斥私有制和商品市场。其经验教训是: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缺乏内在的刺激动力;单一的公有制,缺乏经济活力;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严重影响了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近代俄国农业落后,除了农奴制改革不彻底的社会原因之外,还有技术原因。农业生产工具简陋、农业耕作技术陈旧、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和整体科学技术落后,都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发展农业,既要重视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也要重视农业的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17.
世界形势近来的演变更加令人难以预料,其中主要因素不外乎政治上的一连串突变:如德国的统一,东欧的动乱,中东的政治危机等等。在上述情形下,对2000年的世界经济进行预测似乎是一种冒险。在各种形势的发展中,虽然出现了一些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但是仍然有许多相对稳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夫妻共同遗嘱,各国民事立法的态度不尽一致。法国、日本、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同民法典明文规定禁止设立共同遗嘱,当然也就不承认夫妻共同遗嘱的法律效力。联邦德国、民主德国民法典则允许设立夫妻共同遗嘱,并都用专门一节予以规定。但是,其他多数国家的民事立法均无关于共同遗嘱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正> 建国以来,我们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认识,是经历反复的。在五十年代初,当时流行的理论模式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同志借鉴外国的建设经验,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农业是基础”的思想。他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①但这个战略思想并没有见诸于实践;1958年由于对农业形势判断失误,认为粮食太多了,同时又提出了“以钢为纲”大办工业的方针,重工业发展大大超越了农业承受能力。结果是农业严重萎缩,从而全国上下强调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要求“把一切工作转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强调要以农,轻、重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此同时,我国第一次对国民经济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全国理论界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问题,也进行了一次较集中、深入的讨论,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并没有实现以农业为基础的战略转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农业从1957年后的20年内,长期处于萎缩性发展状态。由于农业“腿短”,国民经济发展处于严重不协调状态,从而1978年开始再次对国民经济进行了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20.
1950年8月27日,斯大林通过苏联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转给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一份电报,对苏联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做了解释.文章不认同俄国学者根据这份电报得出的关于苏联是"有意为美国人创造武装干涉朝鲜的条件"、甚至相信"共产主义的中国有能力也愿意帮助北朝鲜军队应付美国的干涉"等结论,认为这份电报只不过是斯大林为苏联利己主义决策进行的所谓"合法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