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既造就了物质生活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精神生活方式的变革。人的物质生活不能称为虚拟生存,虚拟生存指称的是以数字化技术特别是虚拟技术为客观物质基础的人的精神活动。虚拟认同不是对数字化技术的功能性认同,而是指对虚拟生存方式的认同,亦即人们对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所造就的人的虚拟生存活动及其特点所持有的态度和行为选择。虚拟生存活动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塑造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文化风险,造成了虚拟认同的困境。理论上,既要对虚拟认同的影响给予合理的定位又要对当代虚拟认同的困境给予合理的审视。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当代人类生活是一个通过技术将人的生存和发展虚拟化了的存在。虚拟技术通过数字化方式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虚拟时空,而且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一个在虚拟时空中实现数字化的虚拟生存时代,从而使虚拟认同成为当代人所直面的新的认同观念。从理论界现有的研究来看,多集中于对虚拟认同的积极意义和肯定性的讨论,而较少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形态理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形式上虚拟性和本质上现实性的统一。虚拟生存是现实生存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呈现。虚拟主体是现实主体的符号化身,体现出现实主体的各种欲求和行为预期。虚拟社会关系的基础仍源于现实社会,并孕育着、蕴涵着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虚拟生存是与现实社会互动的开放性的创新过程,不仅要遵守虚拟社会的各种技术与伦理规范,更要遵守现实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4.
虚拟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不仅为人类生存观念、存在意义带来全新的诠释,而且将人的自由和解放延伸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虚拟生存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虚拟技术所呈现反人类的一面也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观点越来越被世人所认同.面对科学技术为人类现实生存所带来的二重性,需要我们冷静而理性地反思,并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的思维,既不能片面夸大消极方面漠视积极方面,也不能只注重积极方面轻视消极方面,要始终不忘人的存在意义的追寻,才能不断推动人类向未来敞开自我超越和创造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白蛇传说是中国四大古代传说之一。本文探讨并解决关于白蛇传说的两个问题 :即白蛇传说如何形成并不断演进和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这种探索可以发现白蛇故事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不断掘进 ,人对其生存境界的不断质询直至虚构的纯情构成当代人的生存情态。  相似文献   

6.
网际互动构筑、展现了流动的现代性景观。它为网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生活机遇,但也为之设置了认同的风险和危机。虚拟认同是网络时代交往实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促使网际信任机制的建立;在虚拟认同与现实认同之间建构一种整合机制,以促进虚拟社区的认同与诚信建设,促进虚-实和谐共生、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借鉴马克思关于主客体的分析,笔者认为虚拟生存主体是主体虚拟化的反映,虚拟客体是由虚拟技术派生和创设出来、以数字化的方式构成的客体对象。虚拟主客体之间主要存在着认识、实践、价值、审美与转换等关系,就虚拟主客体关系的实现机制而言,主体虚拟化是基础、虚拟价值实现的交互开放性是动因,虚拟主体客体的双向对象化是形式,技术权威、法律规范以及道德自律三位一体是约束。  相似文献   

8.
以网络为基础构建的虚拟空间,已成为现代人越来越依赖的生存世界.这种虚拟生存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人类学意义:既是一种最纯粹的审美形式,也能丰富扩展现实自我.但是,当虚拟生存过度压迫现实生存时,虚拟生存形成的自我很可能与现实自我分裂,干扰个体无法逃避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从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生存方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的关系;二是人的现实关系和虚拟关系。人的自然生存方式和人的文化生存方式都是一种现实的生存方式。而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网络化趋势的扩张,使虚拟实在成为人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新型的生存方式。如果不能处理好现实的生存方式与虚拟的生存方式的关系,不仅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生动的、直接的、现实的关系将被淡化,而且由于失去了这样一种活生生的物理现实的根基,未来的人类生存方式也可能走向枯萎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传统的生存方式。作为人类实践基本方式之一的虚拟实践,正在慢慢与传统的人类生存方式融通:人类正从现实生存转向虚拟生存;从旧时的身份生存转向能力生存;从集体生存转向类生存。正确对待此问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对促成虚拟实践和传统生存方式之间良性互动和融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能够创造适宜人类发展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处在特定历史与政治环境中的一对关系,这种关系可能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分化和重构.在边疆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国家的形成与边界的变化,人们在不断进行着国家认同的构建.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历了数十年的曲折历程后,今天二者的融合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得到了较大的增强,但是在当代的开放环境中影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负面因素也不断增多.当代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得以强化,经济发展与国家的强盛是主要的驱动力,但是国家主体文化在其中的影响不足,不利于国家认同的夯实,甚至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国家主体文化在各民族国家认同构建中的分量,夯实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主体异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虚拟生存与网络主体异化,病态心理与网络主体异化,网络法规不健全与网络主体异化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主体异化的原因。文章指出,人与网络的异化根源不在于网络而在于人本身。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生存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其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冲突,形成了独特的性质。虚拟生存中存在各种道德问题,但是不存在道德真空,事实上,虚拟生存拒斥道德真空。  相似文献   

14.
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根本上说,当前围绕着价值认同所展开的争论都是源于人们对认同概念的不同理解。将认同概念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来考察,认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关系,其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价值认同,它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混乱)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价值认同虽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但是它又与价值趋同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人类依靠网络、计算机和虚拟现实仪器,在无需亲身体验的情况下,通过信息交换的方式完成工作、生活,甚至于相爱、死亡。技术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活动,与过去不同,它将是革命性的,当然也可能破坏性的,这有待于我们的思考和决定,即对虚拟生存的技术发展,虚拟生存对社会的改变,虚拟生存所可能引发的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风险是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它预示着各种危险与灾难的可能性。风险挑战着人的本体安全,并引发了人的认同危机和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7.
从全球化视角看人的生存方式的当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就其一般本质而言,它蕴意了人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生存方式变化的内在根据。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生存方式则主要通过从现实生存到虚拟生存、从身份生存到能力生存、从群体生存到类生存等方面的转向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8.
工具理性对情感的压制与放逐是许多西方作家的写作主题,英国当代重要作家马丁·艾米斯延续了对工具理性背景下情感状态的思索.他的作品中男女性别倒错、两性关系倒错,甚至于父子、母女的关系都呈现出混乱状态,而情感的多重倒错导致当代人的生存境遇陷入危机.马丁·艾米斯的作品对工具理性背景下的生存前景提出警示,同时引发人们对情感本质的思考以及对情感回归的重要价值的确认.  相似文献   

19.
法律规则效力的生成问题是法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西方和我国的法哲学研究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或经验两个层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实践理论出发,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规则效力产生的基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交往形成了对一定规则的认同,这一认同成为法律规则最终形成的直接动因,这种认同包括自主性认同以及强迫性认同,这种交往认同也是法律规则产生效力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法律规则及其应然效力都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认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虚拟社群"保研论坛"部分案例的跟踪和研究,考察了虚拟社群中人际互动活动对社群文化认同程度的影响关系。通过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活跃度、忠诚度和贡献率三个变量,发帖、登录频率、离群率、类群意识、原创帖和主题活动六个测量指标,验证了虚拟社群成员间的互动行为,可以提升成员在社群背景下的自我认同感,帮助确立成员在社群中的个人身份认知,进而提高对社群的文化认同;虚拟社群成员对社群的忠诚和贡献,可以强化成员对社群的情感认同度,进而提高社群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