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目前的文学地理学一般注重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影响研究而忽略作家对于地域文化的建构研究。文章以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的建构为例,说明正是超越于地域文化的整体历史语境决定了地域文化的书写价值,而地域文化以何种文化形象出现于作家的笔下,不仅与地域原乡相关,更取决于作家所持有的文化立场和具体文化理念。总的来说,莫言的生命主义、文化生态主义理念以及受当代语境影响的带民间色彩的文化政治理念是莫言创构高密东北乡的主导理念,它们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莫言纸上故乡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2.
《纽约时报》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有关中国的报道,全面呈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的情况,并为读者建构了一个"落后"、"觉醒"的晚清中国形象。"落后"中国体现在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军事衰败和文化落后等方面;"觉醒"中国体现历史悠久及现代化改革方面取得初步进展等方面。《纽约时报》的晚清中国形象建构信守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充满理性、人道的新闻精神,深刻影响了西方主流社会"中国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莫言《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大都比较独立、勇敢甚至彪悍,所描摹的大自然充盈着灵性和神性,这一切生动地诠释了其生态女性主义的大格局,解构了被异化了的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压迫与被压迫、主导与被主导、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关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认知。莫言“脚踩大地”的生活阅历、“仰望星空”的浪漫主义情怀、经历的社会文化运动和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苦难激发了其对大地伦理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审视。莫言的作品探讨了跨越国界的普世价值,把中国文学的气度推向了世界,增强了国人的文学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思想与时代》同人对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的建构处在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近代国际体系情境中,其希望建构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是在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双重主导之下的,内含着国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两个层面,是"历史—文化共同体"与"法律—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族认同的建构以"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概念为基础,主要通过对中华民族经历的历史事实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来阐释国族同一性,建构"历史—文化共同体",以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抗战,追求民族自决。《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家认同的建构则对外争主权,对内讲民权,着重建构的是一种"法律—政治共同体",以期求得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死疲劳》出发分析了莫言叙事把中国传统文艺与西方先锋手法相融合,形成莫言独特的东方化叙事文体。本文从《丰乳肥臀》等小说表现了莫言在意义层面上所具有的超越性视角,他的“审丑”与对人类苦难的“冷漠”是他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结果,达到人类与动物同构的高度平等;更重要的是,他在超越人类之后又回归到了对底层弱势群体的关注,形成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大悲悯。莫言超越的思想基础正是中国的道家文化,这一思想基础形成了莫言作为一个宇宙间的自由生命体建构的狂欢化叙事。  相似文献   

6.
欧美汉学界针对莫言获奖和他的作品的批评意见中,体现出对文学批评自身的标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文学欣赏标准的确立等诸多问题的洞见与盲点。批评中常出现的要求文学作品需要具有"美学信念"和"道德感"的观点,带有一种非历史性的本质论倾向;一些意见中体现出文学写作和权力的复杂关系;针对莫言获奖的反应也体现出中国文化软实力当前面临的困境,为此必须对当代中国历史建立辩证、全面的认识,以确立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凝聚共识。  相似文献   

7.
东西方华文作家文化身份在价值观念、语言表达、家庭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同中有异,东西方华文文学在各自的文化现实境遇中以其不同的"他者"姿态构筑了不同的生存体系,中华文化在异文化语境中形成了复杂的生存形态,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认同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中叶,美国的反文化运动、高校的扩张及其专业化历程、新批评带来的文学批评的角色转变,为法国理论在大西洋彼岸的接受以及顺利进入精英大学的课堂奠定了思想、心理和学科基础,并为“文本”与“政治”的联姻提供了历史契机和现实土壤。但是,法国理论在旅行的过程中,与美国的语境及本土批评发生碰撞与融合,经历了从哲学到文学、从另类到中心、从理论到实践、从精英到大众的四个转变。美国人立足于自己的政治需要,创造性地误读和改写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德勒兹等人的文本及核心概念,运用他者的资源来建构自己的文学理论,定义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感。法国理论在美国的旅行故事,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批判性运用西方思想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兰斯顿·休斯在小说《并非没有笑声》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化和自然意象来建构文学审美的黑人世界,以表现黑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迥异于白人主流社会的种族特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这种多元意象的叙事不仅是小说的叙事内容也是叙事手段,体现了休斯多元文化的创作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莫言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民俗叙事,当我们将其纳入到新文学传统中进行考察,会发现莫言的民俗叙事与新文学早期作家形成的某些民俗叙事传统遥相辉映,并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有其时代的特点和个人的突破。每个阶段的经典民俗叙事都试图做出有利于建构民族文化精神的积极努力,莫言与新文学早期作家们分别呼应不同时代的主题需要,用各自的民俗叙事参与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考与建构中,从而使之成为升华性成果。莫言是当下颇具影响力的作家,探析以莫言为代表的当代作家与新文学百年民俗叙事和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关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蝴蝶君》:从边缘走向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美国戏剧舞台上,表现东西方爱情戏剧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剧中的西方男人总是身处突出的中心地位,而东方女性总是身处边缘。当代美国剧作家黄大卫努力重新建构遭美国式的东方主义话语所压抑的亚裔美国文化。他在其代表作《蝴蝶君》一剧中跨越传统戏剧的框架模式,将剧中男"女"主角的关系作了象征性的转换,从政治、文化、哲学以及男女性别诸方面颠倒了传统东西方角色关系,使东方女子的形象挣脱了"边缘"枷锁的束缚,从"边缘"走向"中心"。同时,剧作者希望该剧能够纠正种种文化和性别的错误感受,抛弃旧有的刻板印象,由对立、对抗转为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乔纳森·多利莫尔(Jonathan Dollimore)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学者,其政治文化批评思想引起当代西方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并触动了我们对目前学术界所关心的文化批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双向建构是多利莫尔政治文化批评的基本策略,主要体现在他的批评话语呈现出鲜明的"文本间性"特征,并积极倡导在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动态双向建构中寻求文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这种批评策略对我国当前的文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5,(6):43-46
莫言从儿时在故乡聆听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到创建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向世人呈现了自己曲折、复杂的创作历程,实现了继承、借鉴后的创新,揭示了他与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之间的师承关系。莫言通过向蒲松龄学习,开始自觉继承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在汲取《聊斋志异》创作资源的同时,在小说中加大魔幻叙事的比重,注重艺术的转化力与创造力,通过中国式的魔幻叙事,创作了一个又一个当代文化寓言,并在汲取诸多"现代"元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莫言说的"讲故事的人"考察其创作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关系,莫言的小说其实同后者一样,延续了民间的艺术创作道路并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化色彩。从本地到本土,莫言的经验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4.
书讯     
正我校外语学院教师季峥博士论文专著《美国文学经典的建构与修正——1979—2003年〈诺顿美国文学选集〉研究》于今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被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该书以《诺顿美国文学选集》为研究对象,以1979年至2003年选集不同版本呈现出来的改革和变化为切入口,比较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各个版本呈现出来的差异和变化,梳理和挖掘了参与美国文学经典这一知识建构的各种复杂权力关系。对我国美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莫言小说中的标志性地域词汇,"高密东北乡"可以说是莫言小说得以展开的"原初场景"。但是,这一场景很明显不完全重合于作为地理实体的"山东省高密县东北",她更是一个真实的与想象的,从而不断跨越自身的"第三空间"。这一空间真正意义上的"创世纪"是莫言早年的短篇小说《秋水》。在该小说里,莫言通过"高密东北乡"这一"第三空间"传奇性地展现了生活空间的复杂性和越界性,同时也把对该空间的建构扎根在了空间的物质性和身体的怪诞性叙事的基础之上。三者之间构成了辩证的"三元"共生关系,在文本层次上体现为互相建构和解构的复杂意指空间,并最终形成了所谓"奇幻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近期提出的跨国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战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三大党报对该政策的报道框架,各自特征鲜明,并互为补充;在新闻取材、赋予新闻素材显著性及建构新闻文本方面呈现出一些共性,主要关注高层声音和计划型、渐变型事实,突出政治活动和话语事件,采用时空叙事和参与式叙事的方法。依政策科学视阈来看,政策报道在政策过程和政策系统中发挥着联接作用,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应当同时在政策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政策宣传与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三大党报丝路报道框架存在结构性的不均衡,具有单向度的下行传播特征,缺少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和监督、反思框架。  相似文献   

17.
纵览和梳理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在群体性抗争理论的研究发现,虽然学者们在各自的学科,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发展出多个理论框架,但从研究的视角上大致可以归为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政治学分析和文化框架分析三大路径.西方的群体性抗争研究最先出现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大规模社会运动后,美国学者开始从社会政治学视角进行反思,形成了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九十年代以来,受欧洲传统的影响,美国把话语、符号行为和情感作为社会运动研究的一个重点.上述三方面的研究都对群体性抗争形成的机理机制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古希腊至20世纪初,西方意识形态一直是由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由此派生的二元对立存在论所主导。人们习惯于用二元对立存在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常态来看待世界,规范社会,因而使得"主—客"二元对立观念无处不在。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福克纳透过《八月之光》的光谱照显出了美国旧南方社会机体里一切弊病的深层病灶及其"病原体"——逻各斯中心主义及其衍生而来的白人至上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在社会成员之间所形成的不同形态的"主—客"群体结构对峙,动摇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千年堡垒的根基,为西方文坛和思想文化领域构筑起了一幢人文主义的宏伟大厦。  相似文献   

19.
提到《白狗秋千架》,相关研究者知道这是莫言受《雪国》影响而创作出的短篇小说,却很少有人重视白狗意象在莫言小说动物意象的转折点处所承担的重要作用。白狗意象是莫言小说动物叙事的一个新起点,之后才有《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蛙》等作品对于动物意象的扩展,甚至以动物指代人类进入小说故事、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了莫言文学的魔幻主义。在动物意象的创作上,秋田犬的启示意义固然不可忽视,但也不能否认莫言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是莫言的动物叙事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学来源,是莫言文学动物叙事的特色。基于川端康成的影响,白狗和秋田犬的意象关联作为其切入口,展示了莫言文学中动物意象从神秘性到魔幻性再到批判性这一流变的具体过程,同时也为解读莫言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T.S.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历史意识”、“非个人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等一系列观点,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上具有开创和先导作用。而带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荒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作为理论家的睿智的结合。从艾略特的文学观念出发,以《荒原》为例证,粗略建构对艾略特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