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金末,蒲鲜万奴叛金自立,建立东夏。本文就东夏建立的时间、地点、京城——开元、疆域等众说纷坛的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东夏国是金末女真人蒲鲜万奴在今东北地区东南部和苏联南滨海地区及朝鲜半岛东北部一带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有关它的史事,国内外学者已发表了不少的研究论文,近年来更成为东北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仍有不少关键性的问题至今犹争论不休,因作本文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必要的考证和澄清,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关于东夏建国的时间这个问题一直是东夏史研究中的悬案.关于东夏建国的时间,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贞祐三年(1215年)的阴历十月,一是同年的阴历正月."十月"说的根据来自早期的史册  相似文献   

3.
一、北元的国号 1368年,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崩溃,元廷北徙后形成了与明朝并存的蒙古游牧政权。明朝虽承认其独立性,但否认其为元朝的继承者。明人认为明兴代元,元运已终,明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因此,明初人称北元大汗为“元君”,称其国为“残元”、“故元”,后来称之为鞑靼或北虏。明后期一些史学家还提出鞑靼是北元鬼力赤汗去国号(大元)以后的自称。如叶向高《四夷考》记:“虏自脱古思帖木儿杀后,大臣纷拏盖五传至坤帖木儿咸未幾而弑,  相似文献   

4.
陈敏华 《回族研究》2007,6(2):107-111
唐宋两朝政权与穆斯林群体基本上相互视为可在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合作的“伙伴”与“朋友”,和平相处;元明两朝政权以半信半疑的心态对待穆斯林,双方很难将对方视为“伙伴”或“朋友”,至多互相认知为“对手”,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共存;清朝政权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态度前期与中后期不同,政策上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中后期统治者对穆斯林充满疑虑,处处以防范的心态对待穆斯林。只要不明确对方的意图,双方都将对方视为难以和平相处的“敌人”,作出最坏的考虑。  相似文献   

5.
湘西苗族把还傩愿称为“撬奴”(“跳傩”的转音),把傩公傩母称为巴奴奶奴。这种祭祀仪式作为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中原及江南各民族的一种共生文化形态,除了一些共同特征外,必有一些为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拙文拟从傩祀的原根、女性的神职、洞鬼的扮演及祭品的“打散”等四个方面来探析苗族母系氏族文化遗存在撬奴仪式里的种种胎记。一、傩祀的原根。撬奴有一堂重要法事叫“泡奴”(汉译为“剖傩”),专由傩巫用大段巫词吟诵洪荒世纪兄妹开亲的故事———剖开傩的来头。这是绝不能省略的核心法事。湘西人常把没有弄清本源的人与事叫做“没有傩…  相似文献   

6.
秦、西汉的“内臣”与“外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 《民族研究》2003,(3):69-79
本文对文献记载中西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时出现的“内臣”和“外臣”作了分析 ,归纳了它们在与中央政权关系上各自不同的特点。作者在分析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基础上认为 ,秦简中的“臣邦”相当于汉代“内臣” ,“外臣邦”相当于汉代“外臣” ;并指出文献中的“羁縻”制度等同于“外臣” ,“葆塞蛮夷”相当于“内臣” ;同时提出“内诸侯”和“外诸侯”的称呼不适合于汉代分封和民族政策 ,应以汉代习称的“内臣”和“外臣”为准。最后 ,本文归纳了“外臣”向“内臣”转化的途径和原因 ,提出中央政权军事力量的壮大是完成此转化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7.
东汉未直到隋开皇九年,我国基本上处于分裂动荡的时期。这期间虽然有西晋的统一,但其统一全国的时间太短,仅30余年。在这一南北分裂的时代里,割剧北方的曹魏及北魏等王朝,都将_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征讨南方的政权上,同时,又对处于偏远的西北地区的青海东部等地区,亦加以管理,置郡设县,派官施政,以固边塞,解除西顾之忧。现将其管理方略分述之。一曹魏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阳。随后,刘备于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2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吴王,229年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魏政权控制着…  相似文献   

8.
止贡噶举是噶举派中最为兴盛的支派之一,止贡万户曾在元代西藏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在元代诸万户中,止贡万户是与帕竹万户、蔡巴万户并驾齐驱的三个最强大的万户之一。元代前期,止贡万户曾联络西蒙古,与忽必烈支持的萨迦地方政权抗争;元代后期,止贡万户则与逐渐崛起的帕竹万户连年构兵。止贡万户长一职的担任者“贡巴”(sgom-pa),在元代西藏历史上非常活跃。 “贡巴”,全称“本萨贡巴”(dpon-sa-sgom-pa),又称“贡钦”(sgom-chen),是秉承止贡座主旨意、掌管止贡地区行政事务的最高官员,性质与萨迦本钦类似。“贡巴”一职早在西藏分裂割据时期即已出现,元朝在西藏设立止贡万户后,它又是历任  相似文献   

9.
元朝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封建王朝一样,是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各族人民的政权,它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继续前代的,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片段。以往有些人看到元代有奴婢,而且数量很大,因而怀疑元代的社会性质。新中国成立后,认为元代是奴隶社会的人少了。 元代称奴婢为驱口,《心史》卷下《大义略述》:“被鬻男女曰驱口,即江南之奴婢。”《辍耕录》卷十七《奴婢》条:“今蒙古、色目人之臧获,男曰奴,女曰婢,总曰驱口。”  相似文献   

10.
原在旅顺的唐崔忻刻石是大祚荣所创立的渤海地方政权自称为“”的最重要的实物证据,“震国”则为早期的他称,而“渤海”则是唐朝中央与大祚荣地方政权后来都能接受的正式称号。  相似文献   

11.
自治与共治:民族政治理论新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朱伦 《民族研究》2003,19(2):1-18
现代民族政治意义上的自治产生于统治民族和被统治民族之间的暂时妥协 ,存在着排他性和从属性这一对难解的矛盾。中国等当代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治生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自治观念 ,实际已走上了民族共治的道路。民族共治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它是“后自治”民族政治生活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与民族政治民主和共和“三位一体”的命题。当代民族政治理论应当以共治为核心思想进行构建 ,并赋予自治新的含义 :“民族政治性组织合法”加上“民族政治人格平等” ,应当成为自治的新概念 ,对此可以“当家作主”来界定 ;由这种新自治观出发 ,共治就是一个必然的结论 ,二者的关系也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民族共治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批判各种片面的和非理性民族政治观念的武器 ,而实践价值则在于它是建设多民族统一国家、实现民族关系平等、自由与和谐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欧洲安全防务政策(ESDP)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从人类学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ESDP产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动因,采用了将几种主要的欧洲一体化理论分别对ESDP进行解释并相互比较的方法。结果证明,主要立足于“欧洲联邦”政治理念的联邦主义和立足于国家中心思想的政府间主义都无法充分揭示并说明ESDP的基本逻辑,而新功能主义拥有的独特原理——“功能需要引起结构变化”与其核心概念——“外溢”机制可以对ESDP的内在逻辑与基本动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东北朝鲜族村整体步入"小康社会"。这一成果得益于新农村建设的成就。率先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东北朝鲜族开始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它们的发展可以成为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从建设示范性、发展超前性、产业优势性和地缘族缘优势性研究东北朝鲜族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总结"十一五"东北朝鲜族新农村建设,为"十二五"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赵心愚 《民族研究》2007,8(3):87-95
作为一个地方民族政权,7世纪50年代初南诏已出现在洱海地区.吐蕃势力入滇后,在7世纪50年代末也进入洱海地区.南诏与吐蕃从最初的接触往来到公元752年公开结盟,维持和发展了近百年的长期关系.双方结盟前的关系可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公开结盟前,决定南诏与吐蕃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双方自身的发展需求、各自的利益及拥有的实力.  相似文献   

15.
Immigrant political organis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traditionally built political power by claiming to legitimately represent an ethnically defined group. However, the emergence of a number of multi-ethnic, class-based organisation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has challenged this assumption, while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ability of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to accommodate organisational change. Building on a neo-institutional theory of legitimacy, I examine the diverging legitimat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wo long-standing immigrant organisations based in Los Angeles (LA): the Korean Resource Center (KRC) and the Koreatown Immigrant Workers Alliance (KIWA). Through grant applications, organisational archival data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I show how KRC and KIWA, two groups embedded in the sam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have built unique yet equally successful legitimating accounts by adopting different organisational logics, one broadly based on ethnicity and one on class and multi-ethnicity. I suggest that KIWA and KRC's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iance on a different core of supporters – ethnic-oriented for KRC, labour-oriented for KIWA – drove the organisations towards distinct, yet partially overlapping subfields. By discursively mobilising those connections, and by actively shaping the surrounding organisational environment, both KRC and KIWA were able to incorporate in the broader non-profit advocacy sector in LA.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国家形成问题,摩尔根和恩格斯曾提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的形成模式,美国人类学家塞维斯又提出了“队群—部落—酋邦—国家”的形成模式。我国学者又将上述两种理论重新进行归纳整合,提出了“队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或酋邦)—国家”的形成模式。杨茂盛先生不同意上述观点,他在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政权乃至整个中国民族政权形成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氏族部落—宗族部族—国家”的新的国家形成理论,对于推动民族与国家形成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权力研究是政治人类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政治人类学探讨权力的产生、运作以及权力与利益、话语之间的关系,本文梳理了西方社会有关权力研究的流派,政治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人类学权力研究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8.
今人学者对斯基泰人有狭义和广义之说。在古典作家眼中,斯基泰人只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代称,其族群范围随记载者主观视野而变化。本文通过梳理史料,发现斯基泰人并非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族群,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式的政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Popular cultur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visible sites of critical social and political interpretation in post-colonial Africa. It is a site where an alternative public space is created and where various discourses;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re invariably debated and negotiated. In many ways its various forms reflect, other times allegoriz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in society. In Kenya, a weekly newspaper column, Whispers, written by one of the country's most prolific fiction writers Wahome Mutahi, became arguably the most visible site of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expression for the last two decades, at a time when freedom to such expression was highly constrained by the state. The column echoed life in Kenya in all its banality but also in its distinctiveness. It interrogated a range of issues but most profoundly, the ‘performance of power’ in the country. Drawing from a pool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various form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ulture, Whispers made legible the ambiguous interactions of ‘political performance’ in Kenya, how the subject population and the polity are all actors in a contradictory carnival of ‘mutual zombification’ which is at once empowering and disempowering. This paper engages with how fiction lays bare the intricacies of ‘political performance’ in the African postcolony using Kenya as a case study.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朝鲜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在其形成过程中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殊的历史性,它是一个跨界民族。在朝鲜战争中,他们的参战对于韩国、朝鲜和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拟以客观的立场叙述朝鲜族迁入中国东北的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中国延边朝鲜族投入朝鲜战争的缘由、活动和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