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日本"是何如璋、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中为朝鲜开具的救时良策,前承"亲中国",后续"联美国",达致"图自强",形成一个完整的外交构想。迄今为止,中外学术界在《朝鲜策略》的研究上成果颇丰,评价甚高,但对"结日本"问题的研究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事实上,《朝鲜策略》所提"结日本"问题,明显是与清政府此期的对朝政策相抵触的。这与何如璋、黄遵宪对朝策略的整体构想、清政府外交官选派机制的缺陷、总理衙门的权威性不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朝鲜策略》的历史地位必须重新评判。  相似文献   

2.
诗人自古以情动人。晚清爱国诗人兼外交家黄遵宪热情投身国家之邦交,悲情于国家之衰败,激情献身中国之变法,为晚清情愫最为切切之人。1877年(明治十年)11月,29岁的年轻举人黄遵宪以参赞身分,雄心勃勃地随首任出使日本国大臣何如璋前往东京,此为破格提升。到1882年(明治十五年)3月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其间在日本居留四年有余。此间黄遵宪着重研究日本历史,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史,后写成一部50多万字的《日本国志》。  相似文献   

3.
广东籍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和参赞黄遵宪出使日本期间, 与明治汉诗诗人, 如龟谷省轩、宫岛诚一郎和胜海舟等, 有着密切的诗文切磋交流, 对此, 大量的明治文献都有相关记载。明治诗坛崇尚和学习清诗, 然而, 经过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之后, 日本对清诗的认识和接触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以黄遵宪、何如璋等为代表的清代政治家、诗人的赴日之行, 以及两国诗坛的交流, 就成了清诗东渐和明治新风西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第一人。本文论述了黄遵宪的日本观发展的三个阶段,又恰如其分地指出其矛盾之处,并着重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及自身知识心理结构等入手,探讨其日本观的成因,作者的立论大多以在日本新发现的资料为依据,时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是近代中日建交后派出的第一任参赞,《日本国志》是黄遵宪实地考察日本后所撰写的中国近代第一部全面研究日本的专著。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日本为收回治外法权而在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进行了认真的评析,为清末司法改革提供了样板,推进了清朝司法改革的决策,并对中国近代司法改革方向和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内最早出现的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著作之一,《日本杂事诗》对于当时国人了解日本、认清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杂事诗》的“定本”和“原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出版十余年后对其进行有意识的修改,包含着对日本的重新审视和评价。通过考察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通过担任驻日文化参赞等一系列外交职务,黄遵宪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代民主观念逐步形成,对日本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这无疑代表了当时先进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日本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是“清末”预备立宪前现代意义地方自治的倡导者和尝试者,他创立了以“自治其身,自治其乡”为起点的逐级推进地方自治的思想模式,成为后来中国地方自治的经典模式。黄遵宪对地方自治的最初认识始于1877年,其以清朝首届驻日使馆参赞的身份随公使何如璋东渡日本,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地方政制做了细心体察。他认为,中国贫弱源于政弊,政弊之端又在官集权于一身,致使民权丧失、民智阻塞、民气不昌、民力衰弱。而破除政弊之道在于伸张民权、开启民智和壮大民力,破除政弊之法又首在地方自治。在他意愿中,“自治其身”可以养成国民自治资格,“自治其乡”足以奠定自治的基础。它是破除专制集权的开端和赋予民权方式,最终使中国走向立宪政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中国人研究日本的经典著作,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但是,要准确评估该书的学术价值,首先有必要搞清它的征引文献,从而分清哪些是黄遵宪的独创,哪些转引自其他资料.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在地理志、物产志、学术志、礼俗志和工艺志中大量征引了《日本地志提要》、《艺苑日涉》和《国史纪事本末》三书,证明了这部分内容并非完全是作者的原创.《日本国志》中征引的这些书皆为学术性很强的著作,黄遵宪在东瀛浩瀚的文献中能钟情于此,说明他具有良好的鉴别资料的识见.征引时,黄遵宪以我为主,态度严谨,有力地保证了《日本国志》的学术性.  相似文献   

9.
18 74年日本以两起船难事件为借口 ,公然侵略我台湾 ,受到清政府及人民的英勇抗击。狡猾的日本处心积虑地使用偷换事件内涵的做法 ,瞒过了缺少外交经验的清政府 ,签订了使中国丧失琉球主权的《北京专条》条约 ,后来在日本侵占琉球过程中 ,琉球曾向清政府恳求援助 ,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拒绝对琉球的援助 ,最终丧失了琉球的主权。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近代史上,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加紧进行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活动.法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了越南,并以越南为基地进一步侵略中国,挑起中法战争.由于清政府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政策,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中的重要事件,福建水师惨遭失败.新版《辞海》以为:当法国军舰侵入马尾后,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秉承李鸿章主和旨意,对法舰既不阻止,又不戒备,致使福建水师遭受袭击,损失惨重(参见“何如璋”条及“马尾之役”条).以上说法不符合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明治史家关机的《续近世日本外史》是黄遵宪故居人境庐至今保存完好的一部日本汉籍,是黄遵宪使日时为修撰《日本国志》搜集到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在这部藏本中有黑笔圈勾的内容被编入《日本国志》邻交志“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文章通过详细考察黄遵宪利用关机原文编写这一事件的情况,还原他作为一个忧国爱国的史家既要客观实录又要回护本朝颜面的两难处境,指出他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良史精神及其对中国史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东亚国际关系从“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型过程中,东亚外交话语体系依然奉汉文为尊。《使琉球记》《琉馆笔谈》《燕台再游录》等三种东亚使行录资料,生动而又具体地展现了清朝册封副使李鼎元、琉球文人外交官杨文凤、日本汉学家石冢崔高、朝鲜燕行使柳得恭等人“以笔代舌”的跨国交流与沉默外交,勾勒出空间范围涵盖北京、福建、琉球、台湾、萨摩等地的近代东亚外交生动画卷,廓清了首部中琉辞书《球雅》的来龙去脉。19世纪中后期“汉文”上升为近代条约的外交话语体系,彰显了汉字持久辐射力与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从清册封使录以及《琉球入学见闻录》所记来看,明清两代琉球派往中国的使团和留学生,以及明清两代派往琉球的册封使团,不仅加强了双方的政治经济交流,也使得儒学在琉球得以传播,并对琉球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语立法文本中有一种“者”字句式,即句子主干的主语是一个“者”字结构,表示法律规范的假定,分项则复指“者”字结构之内的一个名词性结构。“者”字句式的直接来源是《大清新刑律》,其源头是日本《旧刑法》。“者”字句式来源于黄遵宪对日本《旧刑法》的翻译和改造。黄遵宪对日本《旧刑法》“者”字句式之“上下‘者’字结构”进行直译,对日语的“时”字句式等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5.
周煌是重庆涪陵历史上走向全国的重要官员及文史大家,对其撰著进行系统的挖掘和梳理,使之发扬光大,繁荣地方文化建设,造福桑梓,是学术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周煌众多的文史撰著中,《琉球国志》具有代表性,其内容匡正前作,凌越前述,堪称体大思精,为此类撰著的集大成之作;诗集《海山存稿》存有不少周煌出使琉球途中及出使前后创作的诗歌作品,与《琉球国志》相互印证,可补《琉球国志》之不足。两者互参,可得到许多新颖而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琉球国,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方、日本九州岛西南方的大海中,为一群岛。《隋书》中即记有《琉求传》。中国隋朝(公元581-617年)时,琉球国始被称为琉虬。据该国1650年成书的用汉语自撰的首部国史《中山世鉴》称:“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当初,未(有)琉球之名。数万年后,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万涛问远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虬浮水中,也。”  相似文献   

17.
这组《日本谣》,题又作《日本竹枝词十二首》,是郁达夫留学日本名古屋时的诗作.诗前有作者原序:“明治初,黄公度有《日本杂事诗》之作,数千年历史风教网括无遗义,至博也.然近年世变重繁,民风移易,迥非昔比.古有其传,今无其继,非法也,于是乎《日本谣》作矣.“序中提到的黄公度,就是近代“诗界革命”的倡导者黄遵宪.黄遵宪在任清朝驻日公使馆参赞期间,曾对日本的历史、政治、风俗诸方面作了较深入的考察,著有《日本国志》与《日本杂事诗》.郁达夫的  相似文献   

18.
《日本杂事诗》的明治维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杂事诗》中,黄遵宪以诗歌的形式,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解读,是晚清末期中国人对明治维新最早做出的全面的反应与记载。他敏锐地意识到日本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巨变波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作为一个挚爱着自己祖国的知识分子,黄遵宪在考察日本发展的同时,常情不自禁地想到祖国的贫病交加,因此他在《日本杂事诗》中可以说塑造了一个近代中国的学习榜样,他认为日本的发展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衷心希望中国通过学习日本,像日本一样走上发展与富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杨智 《百姓生活》2013,(7):52-53
1879年,日本政府以“琉球处分”的方式吞并琉球王国,设立冲绳县。在这一过程中,琉球爱国人十进行了誓死反抗。直到今天,琉球独立依然是很多冲绳人的梦想,不愿被日本吞并据《琉球王国的历史》一书记载,琉球王网建立于1372年,明朝将其命名为“琉球”。  相似文献   

20.
陵儿 《市民》2007,(3):F0003-F0003
1990年秋,应纪念黄遵宪先生作命题画之邀,冰兄据黄遵宪《度辽将军歌》诗中“八千子弟半摧折.只幸腰间印未失”两句的诗意而作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