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分析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科技管理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提出了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对策:加强学科建设,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建立高校创新科技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造就科技创新的硬件环境;建立高校科技推广体系,形成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试论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生力量。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为高校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认为建立高校科技创新基地是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有效手段。通过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整合科研资源,承接重大科研项目;通过科研项目凝炼学科方向,培养和聚集创新人才,培育原始创新成果,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试论创新背景下的我国高校科技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之一,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高校科技管理是高校科技活动中所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功能的总称,是能否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科技管理还存在行政体制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考核分配、职称评定机制不科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不协调等问题.因此,应积极创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鼓励跨学科研究;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推进官产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高校科技管理模式,推动学术与行政和谐发展,进而提高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创新要允许失败,要根治目前高校存在的科研浮躁风气,必须首先从观念入手,要鼓励科技工作者敢于挑战权威,不断创新;其二,管理部门要完善科研项目和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引入科研风险投资机制,切实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归根结底,高校科研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打造一支稳定的科研创新队伍是学校科研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深入实施“201 1计划”,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应该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努力在组织管理、人事制度、合作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创新,建立起科学高效、富有特色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重在建构有效的运行机制。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应包括人才整合机制、协同合作机制、资源保障机制和约束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从高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入手,针对学科建设与科研活动中现存的问题,探讨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的途径:进一步明确科研活动之定位,通过高水平的科研拉动学科建设,发挥学科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加强科研管理的组织协调功能;组织跨学科的科技攻关;搭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学科资源的融合与共享,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科研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绩效对推动地方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在深入分析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优化科研团队结构、加强团队带头人的培育与引进、制定科研团队的考核机制、加强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等提高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构建措施。  相似文献   

9.
推进高校自主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孵化企业的平台、技术创新的平台以及成果交易的平台几个方面。制约高校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科技工作管理体制、技术转移与科技产业化三方面。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更新人才培养质量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落实“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深入推进“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大学)建设;深入推进高校教学水平评估;进一步深化高校办学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0.
对地方高校科研导向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方高校的科研导向问题,应引起地方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必须强调其方向性,科学定位、找准目标;必须强调其地域性,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必须强调其应用性,成为社会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必须强调其结合性,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动力器。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且相互促进,高校在服务地方创新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南京市江宁区驻区高校的调查分析,高校服务地方创新发展目前存在人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平台建设方面有待拓展等问题.必须转变认知,完善机制,制定政策,强化保障,加强考核以提高高校服务地方政府创新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科学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其不断发展创新的主要渠道。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研究,应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坚持与本学科的建设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等原则;还要做好统一认识、搞好发展规划、构建良好机制、加强科研管理、加强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等等实际工作,切实做到重视和加强科研,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研管理的范式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彩云 《南都学坛》2010,30(4):126-129
高校科研管理范式的建构必须尊重科研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原则,注重科研主体的科研权利和科研责任,将科研管理理念、体制与行为的全面创新融为一体。具体应做到人本管理与理念创新、规范管理与体制创新、科学管理与行为创新。在科研活动中应采用均衡的政策导向机制、多元的经费投入机制、高效的成果应用机制等宏观外部机制和以动力激励为核心的人才配置机制、以多元需求为核心的项目形成机制、以成本收益为核心的效率评测机制等微观内部机制保障,从而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科研管理的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新时代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高度,立足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和科技自立自强新战略。要坚持“四个服务”和“五育并举”,不断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引领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内涵建设,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打造研究生教育优势特色;构建“七个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严格教育标准,优化评价体系,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学科建设是集学术队伍、学科方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基础条件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化建设。学科建设具有知识创新的功能、聚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承载和传承创新文化的功能。高校学科建设可以为创新型河南建设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支撑。根据学科建设总体落后、高校创新作用发挥不足的实际情况,河南省高校应调整优化高校学科结构,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优化学科组织,改进学科制度,促进自主创新;凝练学科方向,提升科研水平,发挥好知识创新和科技支撑作用;建设创新团队,开发和培育高水平人才,为创新型河南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建设学科基地,构筑创新平台,为创新型河南建设提供条件支撑。  相似文献   

16.
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高校加强学风较风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安徽理工大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在高学历人才日益增多的发展黄金时期,如何将储备的高学历青年教师资源转化成科研优势,成为各高校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按照马克思哲学内外因原理,地方高校在努力改善自身科研环境的同时,要加强高学历青年教师引进后的跟踪管理,同时引导青年教师创新观念,找准科研定位,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所成人高校,搞好科研、发展科研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创新、培育人才,建立适应科技发展的新机制,强化规范管理,实行分级把关,抓住工作重点,把握科研发展的态势,才能真正提高科研实力.  相似文献   

19.
国防特色高校具有国防优势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以河北省国防特色高校为例,研究其优势科研力量有效整合,建构各方密切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为最大限度发挥国防特色高校的科研优势,完善高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创新体系的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意见。  相似文献   

20.
产教研融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实施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教师成长与高效服务地方建设的重要途径。分析地方高校在提高实践课程效果、深化服务地方、加强科研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校—人—企深度融合机制,深化专业应用性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共建共享的实训平台,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满足地质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振兴吉林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