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0年代前期,为了查明敌伪涉藏情形、英国侵藏活动与噶厦在"外交局"等事件中的政治态度,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进行了多方调查。这些调查加深了国民政府对西藏局势的认识,促使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应对举措,并适时调整治藏政策,从而维护了中央对藏主权和治权,并使中央与西藏地方一度紧张的关系有了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2.
西藏是清王朝西南边疆重地,清朝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驻藏大臣的选派。到了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及其藏区事务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晚清经历了太多的变局,驻藏大臣已难以恢复往日管理西藏的锐气。晚清后期,西藏地区遭受英帝国主义的两次入侵,西藏也滋生出一股股分裂的潜流,而驻藏大臣由于缺乏清中央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自身的心智短拙,无力应对帝国主义的讹诈和抑制分裂主义势力的膨胀,以至酿成驱逐清兵、拉萨满汉商民和驻藏大臣的悲剧。晚清变局中驻藏大臣的遭遇及驻藏大臣制度的终结,显示出中国近代西藏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昭示了改革驻藏大臣制度的迫切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在英印总督寇松的支持下,狂热的殖民主义者荣赫鹏率领军队恣意进攻中国西藏拉萨,这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而且扰乱了英国政府的亚洲战略布局。最终,荣赫鹏退出了拉萨,其涉藏职业生涯也宣告终结。但是其侵藏影响巨大:首先,英国人对清政府防务西藏的能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助长了英国政府尤其是英印政府对西藏的觊觎之心;其次,在荣赫鹏进攻拉萨过程中,迅速成长了一批奉荣赫鹏思想为圭臬的侵藏急进分子,这批人成为此后几十年英国侵藏的骨干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荣赫鹏离开西藏后针对英国政府的批评行了辩解与"反思",这些充斥着帝国主义强盗逻辑和殖民主义理论的"反思",被有意无意地视作了英国之后处理印藏事务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4.
英国为了打开西藏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发动侵藏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发展及西藏地方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由于在西藏侵略问题上英俄存在利益的争夺,给当时国际关系的发展特别是英俄在亚洲事务中态势的发展有所制约。汉藏之间关系在这一时期错综复杂。中印之间的历史后遗症影响了双方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190 4年开始 ,英印出于对藏事务的需要 ,先后建立了八个驻藏机构。这些机构官员是英印侵藏的具体负责者和实施者。他们在任职期间 ,对西藏的政治、经济等方面 ,不断施加英国的影响和压力 ,严重地干扰了西藏的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西藏对中英分别于1890年和1893年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款》采取不承认态度,导致英国在条约中规定的利益无法实现;二,西藏与俄国亲近以反抗英国,而当时俄国是英国侵略西藏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为了实现条约中的利益以及不让俄国在争夺西藏中占得上风,英国遂于1903年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  相似文献   

7.
英国人鄂康诺热衷于英国侵略西藏"事业",一直以来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情报,图谋分裂中国西藏,是一位典型的"侵藏急先锋"。1905年12月,他成功地裹挟九世班禅访问印度,开创了英国人笼络西藏宗教领袖的恶例,这也是他涉藏职业生涯的"巅峰",然而鄂康诺的苦心经营并没有得到回报,鄂康诺此举既遭清政府反对,又不为英方新内阁认可,处境颇为尴尬。  相似文献   

8.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涉藏外宣工作,尤其是2008年"3·14"事件以来,通过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发表涉藏白皮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外宣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涉藏外宣的主动性,丰富涉藏外宣手段,以适应目前涉藏对外宣传和舆论斗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驻藏大臣是清朝总理西藏一切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驻藏大臣从最初设立到最终形成稳定的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也可以说是清朝对西藏统治政策的一个"法制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清朝政府制定了较为全面、完善的治藏法令。这些法令的颁布和实施对维护当时国家的统一,促进西藏地方的稳定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从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及其完善的过程出发,分析清朝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相继颁行一系列治藏法令的内容及其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当前我国民族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尼泊尔虽是小国,但其在20世纪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特别是中尼之间的我国西藏因素的历史演变值得人们注意。自古以来,中尼两国就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友善近邻,然而随着尼泊尔被英国控制,两国关系发展难见往昔,一些包括官吏、军人等在内的尼泊尔人在英国侵藏过程中充当了不光彩的马前卒角色。他们不仅充当英国侵藏的情报员、说客、中间人,甚至甘为英军冲锋陷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尼泊尔驻拉萨代表,其骗取了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的信任,大肆为英服务。20世纪后半期,尼泊尔又扮演了在西藏事务上的一个制衡角色。小国不小,尼泊尔是中国必须争取和精心维护的战略周边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1.
1904年7月英国人荣赫鹏进攻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被迫离开出走,其留有的西藏政治真空给了英国人以可乘之机,他们开始笼络九世班禅喇嘛,最终1905年11月九世班禅离境赴印。造成九世班禅出关离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身为驻藏大臣的有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泰在班禅赴印、在印、返藏的整个事件上的处理应变迟钝、手段空幻、姿态懦弱,令人深省。  相似文献   

12.
清代笔记卷帙浩繁、内容丰富,记载了大量有关西藏的史料,既可与《清史稿》《清实录》等正史相互印证,也可补正史之不足笔记中的史料涉及清政府数次用兵西藏、驻藏大臣设置、章嘉呼图克图等内容,体现了清代中央政府鲜明的国家主权意识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也为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清代的一系列政策治藏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清廷治藏的成功经验对解决西藏现实问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自英国侵藏签订不平等条约后,西藏社会经济表现出丰殖民地化的特点.从商业外贸领域看,其中的标志之一,就是外商在进出口贸易中享有的一系列特权;之二就是英国、印度商品的对藏倾销和对西藏经济的控制;之三是英国、印度对西藏原料的掠夺和造成西藏的白银大量外流;之四就是印度卢比伴随商业资本的入侵对西藏金融货币造成的危害之五就是促使西藏出现了带有买办色彩的巨商.英国经济侵略的另一危害.就是使一部分西藏上层贵族对清朝中央政府产生了离心倾向.  相似文献   

14.
有清一代,一统尼泊尔的廓尔喀王朝先后发动过三次侵藏战争,藏、尼边界纠纷贯穿于三次战争期间,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线。咸丰年间藏尼战争的再次爆发既是前两次战争的延续,也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尼双方在西藏边境力量的消长。在驻藏大臣的调停下,廓尔喀虽然最终放弃了对聂拉木、济咙等西藏边地的领土要求,但通过获得在藏的贸易与政治特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跨喜马拉雅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由于尼泊尔已成逐步沦为英国的附庸,维系下来的中尼封贡关系并没能巩固藏地的安全,反而使是宗藩体系下模糊的藏尼传统边界受到尼泊尔的不断挑战与侵犯。  相似文献   

15.
清代治理西藏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1644—1720),清政府对于西藏的控制是松散的,但这种松散之中深藏着高深的政治智慧;同时,在西藏一直采取温和的休养生息政策,营造了一个良好且宽松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环境。第二个时期,也就是1720年之后,清政府在西藏逐步设立完善的行政机构,并派遣驻藏大臣。然而,这种稳定的政治结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遭到了破坏。纵观清代各个时期的治藏政策,可以归纳出清代治理西藏的策略与清朝本身的国力兴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印茶入藏"是晚清至民国时期英国侵略中国西藏的一个既定目标。清末张荫棠藏事改革期间,采取"教民种茶"和设"官运茶局"以加强"炉茶官营",并在外交上与英方激烈抗争,坚决抵制"印茶入藏",给急谋以"印茶"打开西藏市场的英国侵略者迎头一击。张荫棠抵制"印茶入藏"是其藏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反对"印茶侵藏"斗争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代英俄在亚洲的争夺与"西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俄殖民主义者在争夺亚洲的同时侵略中国西藏.英国殖民主义者是侵藏的元凶,它策划"西藏独立"、"外藏自治",否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沙俄殖民主义者与英国争夺西藏,妄图把沙俄的疆界扩张到中国长城脚下,并获得东亚的霸权."西藏问题"是英俄殖民主义者一手制造的.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作为反法西斯重要盟国的中英两方理应在西藏问题上"和谐"处理,但令人寒心的是,具体藏务执行者英国驻锡金政务官古德反而趁中国抗日,步步紧逼西藏亲汉派和国民政府,损害中国对西藏的管控。古德久居要职十年,因用人机制和传统的差异,国民政府方面几无与古德争锋始终的对手。当然古德的胜出绝非侥幸,其藏务工作思维和方式讲究敏捷、全面、精致,深谙公关社交艺术,将"情感攻势"发挥到极致。古德为此成为中国抗战时期英国侵藏非常重要的急先锋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对于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汉人社会生活状况,一直以来研究不多.对于康区、西藏中部人文地理结合部的工布江达地区,更是尚无专文论及.根据台湾地区最近公布的国民政府行政院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本文复原了当时西藏工布江达一地"汉人社会"的历史面貌,并大致勾勒出其轮廓.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在藏族地区开展的藏俗改良运动,不仅是藏区"新政"的一部分,也是全国"新政"运动的一部分。驻藏大臣借助在藏区"新政"的推行,一方面对西藏旧的政体进行了较大变革,以让西藏地方处于中央政府的绝对控制之下;一方面试图让藏族地区与汉族地区拥有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对藏族传统社会中的"落后习俗"的改良和广兴教育,实现文化同构,为西藏社会的发展开辟道路。藏俗改良运动开启了民智,培育了新风,打破了藏族地区长期以来的文化封闭落后状态。但由于清王朝自身的腐朽衰落,西藏僧俗上层的抵触,群众基础的薄弱以及对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强大力量和对传统习俗的超稳定性缺乏深刻认知,导致藏俗改良运动失败。这场运动,是驻藏大臣落实清政府在全国推行民风民俗改良统一部署工作的一部分,并非驻藏大臣自己设计实施的专门针对藏族地区而采取的措施。在运动过程中,虽然确有一些方法措施显得简单、粗暴,但似乎与"大民族主义"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