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媒体语境下,风险放大成为社会风险事件发展的新趋势。国内研究借鉴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SARF)之时并未明确风险放大的判定标准。采用正向理论探索、逆向放大检视两种研究思路,本文综合风险放大的理论框架的衍变及其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从感知、言论、行动及影响四个层面提出了"感知相悖-扩大化争议-群体抗议-涟漪效应"这一风险放大的四级判定框架,并基于判定框架的具体判定标准明确了低层级、中层级、高层级三类风险放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风险形成是大型资本流氓化与民众自反性人格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层根源于民众行为逻辑的自反性、异变性;退化的纠错机制、虚假的社会意识、深度的价值虚无耦合成为风险社会的根源。民众在风险感知中对偶然性的非理性屏蔽构成社会心理框架效应,在舆论的踩猫效应、否定性放大效应中,民众理性分析信息的能力下降,逆向选择加剧。  相似文献   

3.
风险形成是大型资本流氓化与民众自反性人格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层根源于民众行为逻辑的自反性、异变性;退化的纠错机制、虚假的社会意识、深度的价值虚无耦合成为风险社会的根源。民众在风险感知中对偶然性的非理性屏蔽构成社会心理框架效应,在舆论的踩猫效应、否定性放大效应中,民众理性分析信息的能力下降,逆向选择加剧。  相似文献   

4.
从风险的角度看,网络突发事件就是一个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也是一个在网络与社会现实不断互动中放大社会风险的系统.本文以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为分析工具,对网络突发事件的酝酿与生成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以风险治理为切入点对网络突发事件进行治理,从风险控制转向风险沟通,重构风险传播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关系等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众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测量范式、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社会表征理论等已成为社会风险感知研究的主流理论,但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成为不解“谜团”。基于以上理论,通过对“2017年城市化与新移民调查”数据分析,构建了环境风险感知到行为选择的多维度路径模型,研究发现:风险感知分别对新媒体使用、社区环境效能感、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有着不同程度影响,同时这四个变量也影响了公众的环境行为选择。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中,新媒体使用、环境效能感和政治参与分别起到了“放大”或“缩小”不同的中介效应。因此,政府通过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增进公众的政治参与,提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进而引导公众的理性判断和环境负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6.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居民的风险感知与专家风险评估不一致的现象,即风险的社会放大,不利于灾害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以风险的社会放大为视角,选取兰州市的四个住宅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深度访谈法收集数据,构建了风险沟通、社区灾害风险的社会放大、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满意度三者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利用回归分析得出:风险的社会放大并不会直接影响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满意度;风险沟通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的满意度;风险的社会放大会削弱风险沟通对风险管理满意度的积极作用;相较于风险沟通的内容,合适的风险沟通方式对于提升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满意度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中灾害及其所带来的巨大风险都具有社会属性,政府积极、有效应对灾害及其社会风险的能力是对其自身合法性存在的证明。"失效的组织"会放大灾害后果,引发社会危机,进而引发对权力合法性的质疑。如何应对灾害、降低社会风险涉及权力合法性的问题。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生活保障水平是应对灾害及其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当前围绕转基因技术的争论分为支持派、质疑派和中立派。导致转基因技术出现争论的根源,主要在于转基因技术自身的缺陷、对转基因技术社会风险的担忧、转基因技术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以及技术风险的社会放大效应四个方面。发展转基因技术应立足于对转基因技术的理性认识,重视技术风险的评估机制建设,并注重从伦理、技术和制度等多个方面来规避其潜在风险。只有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的性质、意义以及采取有效规避风险的措施,才能促进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背景下,技术风险与感知风险不对应,造成风险放大的案例比比皆是。信息机制在风险放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借鉴Kasperson关于"信息流充当了风险放大主要原动力角色"的研究,以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为典型案例,结合其在微博、微信等重要自媒体中的主要表现,从信息数量、信息争议、信息程度和信息关联四方面对信息机制进行了剖解。得出信息数量由量大到爆炸、信息争议由部分到多方、信息程度由夸张到极化和信息关联由负相关到失当的自媒体时代风险放大的信息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DSSW模型及噪声交易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市场风格和情绪指数变量,构建投资者证券交易风险度量模型,分析证券市场交易者行为风险与资产价格、无风险利率、风险资产股利、风险规避系数、市场预期价格、理性投资者所占比例、投资者情绪指数、理性投资者持有的风险资产数量及噪声交易者错误认知等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及证券市场风格与投资者行为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理论分析表明: 一般情况下,噪声交易行为具有情绪感染和放大效应、风险资产持多和价格压力效应以及市场风格与风险资产偏好、行为风险的同向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在福岛核泄漏事件中,各种各样的社会行动者纷纷建构自身以应对核风险,这些建构自身的活动产生了行动主体间的交互影响。福岛核泄漏事件产生的风险互动成为重塑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激发了富裕社会以及自反性现代化对安全的强烈需求。福岛核泄漏事件表明,风险事件既是人类安全需求的对立物,也是安全建构的重要机遇,风险事件的反思和治理会使未来社会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2.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对中国核电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继"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再次将世界核电发展推向十字路口。客观地分析这次核事故形成的原因与影响,对世界核电能否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文章从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和核企业的角度,描述了核泄漏事故的影响力度;立足中国核电发展的实际,探讨了从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中应获得的启示与借鉴,提出中国核电安全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建议,强调了中国核电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发展核电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优化我国能源产业结构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3.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的地震和海啸并引起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引发了多国民众的“抢购风”。文章运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分析了核事故所致的民众“抢购潮”的原因,主要归纳为:“无知性”恐慌、“羊群效应”、“首因效应”、“刻板印象”、及各种效应叠加所体现的“恐惧文化”。最后,提出了三点应对措施与建议:第一,强化核电安全,树立良好的形象;第二,普及公众核安全教育,提高民众对核电的接受性;第三,充实核应急心理干预队伍,提高千预水平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福岛核事故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形成的核安全国际法框架构成严重的挑战。国际法没有及时反映核安全变化的形势,对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没有自我更新,无法保障核安全。因此福岛核事故之后,国际社会积极推动核安全国际法的改革,但如何对核安全条约进行实质性修改没有达成一致,只是形成了一些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件。国际核安全法仍需在吸取福岛核安全事故教训的基础上,顺应国际核安全最新要求,寻求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核电发展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是中国核电发展的第一原则。核电标准建设是核电安全发展的前提;先进的核电技术是核电安全性的基础;核安全文化是核电站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对比中国压水堆和日本福岛沸水堆,本文阐述了中国现有的压水堆及正在发展的第三代AP1000的典型安全特征。通过吸取福岛核电站事故教训,不断改进中国核电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严格有效地执行完善的核电技术标准,积极发展先进的核电安全技术,中国核电就会得到安全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谣盐风波”看社会谣言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3月一场"谣盐风波"席卷全国,日本核泄露引发的核辐射危机激发了人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在事实真相缺位、正规信息模糊和缺失的情况下,驱动了公众的好奇心理,诱发了"第三人效应",一场关于抢购食盐的社会谣言就此应运而生。媒体报道方面,出于行业竞争的需要,为了突出新闻的显著性,对谣言的热衷报道造成了二次传播,使谣言进入正规流通渠道,并借助媒体的优势加剧了谣言的传播。政府公信力下降、公民知情权弱化、信息通道的多样化则给社会谣言提供了可乘之机。首因效应、蝴蝶效应,以及群体极化等社会心理,使社会谣言迅速扩张,造成公众心理的恐慌和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伴随互联网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对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甚至国家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强.与此同时,银行、电信网络、政府部门等关键基础设施、大型商业网站、云服务、工业控制系统均日益成为网络攻击重点;基础网络、重要信息系统、通用软硬件的漏洞攻击风险、大型网站数据和个人信息泄露现象严重,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信息披露诉求应运而生.网络安全事件信息披露机制可有效防控恶意软件、漏洞风险、数据泄漏等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和威胁.为此,为进一步明确网络空间各主体有效管理和规制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的责任,建构系统化的网络安全事件信息披露机制具有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惩戒是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当下教师"不敢惩"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成为了学校教育中的一种怪象。惩戒的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适应社会化生活,获得品德发展的自主能力,最终获得身心全面协调发展。随着风险在社会领域的拓殖,教育惩戒行为也带有了强烈的"风险"特征,表现为:教育惩戒行为的复杂性伴生风险,惩戒后果难以预料,惩戒责任主体缺失,惩戒后果的个体承受。从治理角度来看,应提高教育惩戒行为的风险感知阀限,促进多元主体的理解与共识,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建立制度化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依据对前人日本核电事故研究成果的梳理,文章从该事故的回顾及原因进行简要分析,重点对我国核电站与日本福岛核电站差异性以及从福岛核电事故中我国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安全发展核电的建议与措施,为我国发展核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已进入“风险社会”。相对于城市而言,缺乏社会保护机制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由于抗风险能力脆弱而陷于困境。出于对城乡社会稳定和安全形势的忧虑,社会开始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问题发展的症结,并寄希望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文章试从风险社会视角认识农村社会发展困境,并从“社会整合”角度认识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价值基础,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安全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