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词中丰富意象和意境给中国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但也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分析了《红楼梦》林黛玉《咪白海棠》中的意象及意境,从保留意象、舍弃意象和改造原文意象三个角度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处理和意境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诗词中的各种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美的载体,在再现原作风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诗词意象又往往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因此成为诗词翻译中的一大难题。本文提出诗词中的各种意象可据其与主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重要意象和次要意象,作者以宋词为例,较系统地介绍了具体翻译实践中各种意象的译法。  相似文献   

3.
从林黛玉诗词看其心理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自振 《南都学坛》2006,26(5):47-50
林黛玉心境的不断变化,无一不体现在书中所咏和她所写所歌的诗词中,从《哭花阴》、《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词中即可窥出林黛玉的心理流程。无论是孤独、凄恻还是无奈,我们都可以从黛玉诗词中感受到她短暂一生的“哀音”。  相似文献   

4.
张志和生活在盛唐向中唐骤变的动荡时期,一生漂泊湖海,浪迹山林,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生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秋,卒子唐代宗大历八年(773)秋冬,享年仅三十岁。他的作品流传于世的除《玄真子》三卷外,尚有九首诗词。历来人们仅知其《渔歌子》(又名《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其实他的五阕《渔歌子》是一个整体,不仅在当时的文苑和画坛上负有盛名,而且对后世的词作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还蜚声国外,特别是对日本词学的兴起和盛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意象图式以及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所蕴含的意象、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旨在揭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这首诗中所隐含的隐喻以及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也为古典诗词的赏析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诗词绝大多数篇幅有水,水既是诗人浓烈情感的物化,又是作者理想意志的折光.从主体人格层面考察,水之意象蕴含着毛泽东的时间观念和入世情怀,蕴含着豪迈不羁与热情奔放的气势,蕴含着忧患意识与悲怆精神.本文认为,毛泽东诗词蓬勃如群鹤排云上,壮观像“江天水一泓”(《五古·悼易昌陶》).水成就了其诗词创作,是取之不尽的“源泉”,水也成就了毛泽东的人格与气质,所以说,毛泽东的个性之表现,不但在山雪梅松等意象上,而且“在水一方”.随物赋形的水在天地间浩然长存,而水意象所凝聚的思想、人格、气质也千秋永在,我们在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同时,从水意象及其系统中,或许会得到从别的角度无法得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的叙事文本中穿插有大量诗词韵文,这种现象使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因为这些诗语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发的。然而由于它们存在于冷静的叙事中,具有形式上的差别性,并且在接受传播中处于某种游离状态,又使得其阐释空间被拓展,连同小说意旨都变得浑含。参与叙事、意象指喻、委婉含蓄、情景交融是红楼诗词的特点,这有别于西方小说中的诗语抒情。联系作者生平和才情,可发现这些诗语中贯穿着作者的情感核心,即对现实人生的爱之深与对理想破灭的恨之切。  相似文献   

8.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反复出现了水、烟雾、虎耳草等文学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在叙事话语层面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具有推动情节、替代叙述、呈显心理、反衬创作主旨等多重叙事功能。作者凭借对意象的独特处理方略将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以及现代小说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使之成为构建其"诗化"小说的具体方法,《边城》也因此而获得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  相似文献   

9.
有名的“西塞山前白鹭飞”等五首《渔歌子》词,几百年来都认为是唐人张志和的作品。但实际上,它是颜真卿赠给张志和的词,作者不是张志和,而是颜真卿。 记载这一历史真相的是唐人朱景玄。他在《唐朝名画录》中说:“张志和或号烟波子,常渔钓于洞庭湖。初,颜鲁公典吴兴,知其高节,以《渔歌》(即《渔歌子》,下同,笔者注)五首赠之。张乃为卷轴,随句赋象,人物、舟船、鸟兽、烟波、风月,皆依其文,曲尽其  相似文献   

10.
“说说唱唱”,这是我国宋代以来话本文学所特有的一种艺术风格。这里“唱”的,就是诗词赞语。作者在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插上一段诗词韵文,或写景,或状物,以烘托渲染,承上启下。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机会直抒胸臆,表达他对故事中人物、事件的爱憎和评价。长篇小说《水浒》是从话本发展而来的,在《水浒》中,作者写了很多诗词赞语。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人墨客,大都有一种“月亮情结”。可以说,那一轮千秋明月照彻了诗坛古今,与中国古代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多元化,与《诗经》六义一脉相承,极大地拓宽了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境界,也丰富了诗词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2.
论明清传奇中画中人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画中人”是一种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尤以明清传奇《牡丹亭记》、《梦花酣》、《画中人》和《桃花影》中“画中人”意象刻画最为成功。作家借助画像这个特殊载体,或附身画中,或化为人形,在现实与虚幻,阳世与阴间,传达自己的人生观和爱情观,使“画中人”这一母题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意象图式作为一种认知模型,对许多语言现象有很好的解释力。在意象图式的理论框架下,语篇的理解就是激活读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创建新的图式,达到真正理解语篇表达含义的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进行深层剖析,论证意象图式对于诗词语篇连贯的生成有较强的解释力,帮助读者对毛泽东诗词有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汉语诗词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意象思维,多采取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常常通过刻画审美意象来抒写情感、创造某种艺术形象。在传统文学思维中,"西楼"意象就是这样一种意象思维。它经历了从诗词中的西楼具象到意象的形成及对戏曲中西楼意象的演变,通过对袁于令《西楼记》中西楼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它对建构戏剧情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毛泽东诗词中最能代表作者艺术水平的当推两首《沁园春》.《沁园春·长沙》借景抒情、忆昔抒情,是毛泽东青年时代诗歌作品中的佳作.《沁园春·雪》写景咏史、境界宏大,是毛泽东诗词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首词.从两首《沁园春》可以窥见毛泽东诗词作品的艺术风格,堪称毛泽东诗词作品的"双璧".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是一部以仿拟其他文艺作品为创作特色的伟大小说,但是它在仿拟、引用"雅文学"如诗词等素材的时候,却并不是根据第一手的材料,而是根据引述这些诗词的其他通俗文艺作品而进行仿拟、引用。第十一回中对于李贺诗歌《将进酒》的引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金瓶梅》的作者对于正统诗词等"雅文学"(以及真正的上层社会)的陌生,和他对于通俗文艺作品(包括中低层市民生活)的熟悉,使我们有理由质疑:这样的作者尽管不是持"集体创作说"者所称的说书人群体,但恐怕也并非长期以来流传的所谓"大名士"。  相似文献   

17.
《离骚》用大量文墨写了各类香草,并且还多次提到"美人"或"美女"。《离骚》中充满灵性的香草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品质及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而"美人"意象,不仅比喻君臣关系,也用来象征诗人对理想的炽热追求和追求失败的痛苦。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使《离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也极富浪漫色彩。"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的艺术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与楚国地理环境、楚国巫文化,以及庄子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词创作中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解读词人情感密码的重要的依据。李清照、朱淑真、魏夫人词中的楼意象词相当多,从她们的楼意象与其他意象的组合词中,可以看出各自的人生轨迹、不同的境遇情愁。  相似文献   

19.
论"意象迭加"在庞德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创作中"意象迭加"手法的应用及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通过比较"意象遮加"在中国古典诗词与英美意象派诗歌中运用的异同,剖析了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及其所受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虽然存在文化误读,但对当时英美意象诗派的发展和繁荣仍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精心构筑意象,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色.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和意义不确定性理论,研究不同译者翻译毛泽东诗词中意象所采用的不同策略.由于诗词作品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展开联想,而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译者首先作为读者,亦不例外.本文以《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意象的处理为例,说明同一意象可能唤起不同译者的不同联想,因而不同译者采用不同的策略去传译相同的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