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最爱君 《领导文萃》2021,(5):102-105
一 在魏征死后不到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狠狠砸掉这位贞观名臣的墓碑. 这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砸碑,始于李世民对魏征的多疑. 魏征在生前曾经向李世民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才.后来,杜正伦出任太子右庶子,没想到太子李承乾行为乖张,他于是屡次向李承乾进谏,李承乾不听,他就说如果太子再不改正,则将...  相似文献   

2.
有人诬告魏征包庇犯罪的亲属,太宗让御史大夫(掌监察的官员)温彦博调查,结果并无其事。温彦博对皇帝说:“事虽无存,但空穴来风,都因为魏征不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所以才被人诽谤。他也有可责备之处。”太宗同意温彦博的话,让温彦博转告魏征,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盛世,我想,都是与 统治者的雄才大略和兼听纳谏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统 治者的开明更是盛世必不可少的条件。如唐朝的"贞 观盛世",就跟唐太宗李世民的开明密不可分。然 而,我想,"贞观盛世"还有一个促成的原因,那就 是诤臣魏征,正是魏征这面"镜子",使唐太宗了解 自己长处和短处,促使李世民事业达到峰巅。  相似文献   

4.
<正>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特别是他鼓励臣属直谏的做法,颇受后人赞颂。在臣属直谏中以魏征最为突出。有一天,唐太宗正在玩弄一只小鸟时,听到魏征来了。生怕他批评自己不务正业,玩物丧  相似文献   

5.
<正>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愿担担子,总是推辞,言必称"怎么让我去"。其实,你在说这句话时就已经吃大亏了。怎么这么说呢?说道理可能听不进去,讲个故事吧。李世民的爸爸和妈妈生了4个男孩,玄霸早早去世了,元吉年纪小,李渊称帝后,建成自然以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但是,建成从此就"坏菜了"。他以前也曾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统军(弟弟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统军),拿下长安后,也曾为左元帅(李世民对应为右元帅);成为皇太子后,出征带兵就没有他什么事了,始终被安排  相似文献   

6.
正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兄弟是一部分事实,另外的事实是迫使高祖退位,这是典型的抢班夺权。高祖李渊是李世民的政治对手,这个认识是不该含糊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唐代史料,多经过了贞观时期的改造。努力为唐太宗辩白是唐史书写的重要政治任务,很多真相被遮掩过去。有两个倾向需要特别注意:其一,强调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斗争,引导读者忽略李世民与唐高祖的对立关系。原因很简单,"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相似文献   

7.
近读史书,搜集了不少古人先贤们做人、为官、治国、倡廉之道,本着"以史为鉴"的目的予以整理. 唐太宗巧用比喻倡廉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之一.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与他采用许多充满哲理、生动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地阐述为官、倡廉之道,来教育官员是分不开的.这里仅举三例: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初期,为了实现兴国之治.鼓励大臣进谏,"以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命令五品以上官员在起草皇帝诏书的机关—中书省轮换值班,随时听从召见以便商议大事;  相似文献   

9.
正清代的官员"引见"制度自清世祖时(顺治十二年)正式用于清代官制之中,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不同程度的推广,至乾隆时期基本成熟定型。按照清制,四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升迁或降职,都需要面见皇帝,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期间需向皇帝呈上该官员的"引见单",内容涉及籍贯、年龄、出身、做官履历等。皇帝一边阅读"引见单",一边对官员进行面试,进而将其评价等用朱笔批在"引见单"(称之为朱批引见单)上。雍正皇帝十分重视人才,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天下之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  相似文献   

11.
郭灿金 《领导文萃》2009,(14):86-90
唐太宗的朝堂之上可谓群星闪烁,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秦叔宝……他们要么是李世民的创业班底,要么是李世民的长期合作伙伴,要么和李世民有姻亲关系,和他们相比,魏征无法不自惭形秽。虽然唐代并不十分讲究门第出身,但出身名门望族依然是可以傲视他人的原始资本。当然一个人的出身无法选择,  相似文献   

12.
正唐朝的李听任羽林军将军时养了一匹有名的骏马,被东宫太子李恒喜欢上了,他授意手下劝说李听,将马献给他。但是,李听以自己身负保卫皇宫的重任和职务需要为由拒绝了。李听的亲信担心太子记恨,就对李听说:"当今太子就是来日皇上,你把马献给他做个顺水人情多好啊!你拒绝了,他会不会怪罪你、  相似文献   

13.
正贞观六年(632年),尉迟敬德曾在庆善宫陪同唐太宗李世民参加宴会,见有人座次排在他之上,就愤愤地说:"你有何功劳,竟然坐在我的前面?"位于下座的任城王李道宗出面劝解,尉迟敬德勃然大怒,一拳击向李道宗面额,闹得宴会不欢而散。李世民毕竟是有些涵养的,公开场合没有发作。事后,他召见尉迟敬德说:"朕看汉史,曾经奇怪汉高祖身边的功臣很少有全身而退的。今天看到你的表现,方知韩信、彭  相似文献   

14.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3,(13):85-87
曾国藩的京官生涯,仅从升迁角度看,是一帆风顺的。在京期间,他十年七迁,傲视群曹,很快从一个普通进士成为副部级官员,这在道光年间是极为罕见的。传统时代,人生的全部价值似乎都浓缩在升官发财四字之中。刚刚步入政治高层之际,曾国藩十分兴奋。他写家信说,"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他不无自负地在书信中  相似文献   

15.
一晁错是颍川人,自少研习申不害、商鞅的刑名法术之学,稍长通过太常寺的考试进入仕途,担任太常掌故,此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等职,颇受汉文帝赏识,也备受当时的太子刘启倚重,被东宫上下称为"智囊"。刘启即位后,晁错被擢为内史,不久又升任御史大夫。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把"削藩"提上了议事日程,屡屡向景帝上疏,"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随即向诸侯开刀。诸侯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一批诸侯王,便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口号,悍然起兵,直指长安。面对诸侯大举叛乱的危急形  相似文献   

16.
正周亚夫(前199—前143),西汉开国功臣周勃次子,"文景之治"时期名闻朝野的重臣,是一名出色的将领与军事家,被封为条侯。他以军事起家,官拜丞相,位极人臣,武能治国,文能安邦,持国柄谨严,忠诚维护汉家社稷,但因生性耿直,拙于谋身,在汉景帝废太子、王信封侯等一系列问题上触怒了汉景帝,得罪了皇亲国戚,最终被残害至死,成了历史上令人唏嘘的政治牺牲品。一代名臣周亚夫,从备受宠信到被疏远、冷落、戏弄直至被害,其  相似文献   

17.
正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氏。张说前后三次为相,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号称"燕许大手笔"。张说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张说只有12岁,全家的生活全赖母亲冯氏支撑。幼年丧父的张说靠着外祖父蓝田丞冯威的接济成长起来,并少年早成,"弱冠应诏举,对策乙第,授太子校书",从此进入仕途。太子校书的主要职责是查校、勘正、整理太子官署的典籍,是一个离太子很近的文职人员,这也是青年时期的张说能迅速  相似文献   

18.
正武则天在位时,朝廷四品官员张衡即将晋升三品时,没想到在"八小时以外"犯了个生活小失误,结果导致本次提拔告吹。这天,他参加完朝会(古代5点上早朝)时,已是上午10点多,因有急事需处理,就没吃皇帝在朝堂外提供的免费早餐,直接往单位赶。走在街上,看到路边有人卖刚刚出笼的蒸饼,热气腾腾,他这才觉得肚子饿了,于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买  相似文献   

19.
<正>领导秘书是中国公务员队伍中非常特殊的群体。就秘书职业本身来说,它是掌管文书并协助部分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秘书应当是"职员"而非"官员"。但十八大以来,查办的30多名省部级高官中,有将近三分之一在职业生涯中有过秘书经历。这些曾经的秘书都是一路"火箭式"提拔,"空降"为要  相似文献   

20.
正宋真宗时,地方出现了两位神童,一位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晏殊,另一位是蔡伯俙。蔡伯俙以一句"父望子成龙"妙对门监的"你骑父作马"而轰动京城,宋真宗赐他进士出身。因为蔡伯俙天资聪颖,宋真宗便让他与晏殊一起做了太子赵祯的伴读。进宫后,蔡伯俙变得圆滑世故、阿谀奉承。太子想要偷懒不读书,晏殊会劝导太子:"身为储君,应以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