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潜规则在我国源远流长,它是权力腐败的载体。中国古代高度行政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森严的官僚层级制度是潜规则发生的根源,而中国特有的儒家文化思想和民族性格的劣根性客观上对“潜规则”的肆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以下放权力为导向的行政体制改革不完善,使得潜规则的蔓延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只有加强权力监督,培育并壮大行政监督主体的力量,同时在民众中加强法律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潜规则。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固有的潜规则与腐败相互伴生,对腐败行为有着很大的催生作用,欲消灭腐败,必须同时消灭腐败所存身和运作的潜规则,这也是对我党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所作的一个新的尝试。从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三方面的原因分析可以加强对腐败的防范。  相似文献   

3.
权力腐败和权力制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同权力腐败的现象是水火不相客的。当前社会转型期权力腐败现象的生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加大了规范权力运行和预防腐败的难度,权力失去制约必然会导致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权力制约因此也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了从根本上实现对权力腐败的有效治理,必须着力构建权力监督制约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权力腐败和权力制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同权力腐败的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当前社会转型期权力腐败现象的生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加大了规范权力运行和预防腐败的难度。权力失去制约必然会导致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权力制约因此也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了从根本上实现对权力腐败的有效治理,必须着力构建权力监督制约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潜规则作为一个开放性概念,应当在兼顾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注重特征描述。同时不应当混淆历史上的潜规则和我国当前的潜规则的不同意蕴。生成潜规则因素同时也揭示了潜规则的构成基因。社会转型期中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导致了潜规则作为交易制度、微观权力、文化形态三位一体的存在形态。在法律主治的背景下,潜规则对于法治事业构成了极大挑战,暴露了法制的危机,警示法治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腐败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制度和道德视角之外再通过文化视角来探究中国的权力腐败现象是相当有用的一种方法。相对于国家法规等正式规则而言被称为"潜规则"的中国人情传统,对于权力腐败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它生长于中国宗法族制的悠久历史和人情大国的深厚土壤;亲情重于理法是其基本价值定位;以情谋私是其主要功利目的;血缘、乡缘、学缘、业缘四个圈子是其畅行其道的基本依托;人情开道、旁门左道是其基本交往方式;由腐败走向制度失灵是其不可避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论权力制约与根治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权力制约原理的分析认为,权力制约的适用性预先假定了现存体制下权力滥用的存在,并且权力制约只能“制约”权力滥用和腐败,因而没有触及到腐败的物质根源。权力制约本身不能根治腐败。腐败的实质是以寻租为目的的公共权力滥用。要根治腐败,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四条途径,这四条途径最终可以归结为消除税源和广义权力制约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腐败和公共权力密切相关 ,并和公共权力始终相伴。人的贪欲是人的一种非理性的欲求 ,一旦假借公共权力 ,为自己谋求私利 ,腐败便产生了。腐败并不可怕。防治腐败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公共权力制约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腐败的严峻形势及特点的分析,运用政治学特别是有关权力的理论深入地探究了国企腐败的根源。着重指出权力的过度集中是导致国有企业腐败的重要原因,权利的缺位则是腐败的主要原因,而权力的广延性和综合性提高了权力的强度,加剧了腐败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国企腐败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权力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论述,提出了"权力的二重性"和"权力异化"的观点,认为"权力的二重性"是权力腐败的基础,"权力异化"是权力腐败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腐败的实质是权力腐败,是权力没有被管理好、权力被滥用所致。文章分析了权力腐败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性的监督与制约权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认真分析腐败、公共权力以及公共权力主体三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认为腐败与公共权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腐败在于公共权力主体的介入,同时,腐败也只能是公共权力主体的腐败。为此,我们要有效地反对腐败就必须强化对公共权力主体的制约,而不是盲目地反对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13.
潜规则既不同于作为正式规则的成文的法律法规,也不同于不成文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非正式规则,它是交易双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进行变通得来的、负面的、隐形的规则.社会交往中的潜规则主要有:社会交往中亲疏有别,讲关系;公私不分,讲究人情交换的风气泛化到公权力领域;注重情理,不看重规则.这些潜规则消解了对法律的信仰,促进了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潜规则作为规则,要靠正式规则来破解,要发挥正式规则的力量,使潜规则失灵.同时,潜规则作为一种政治文化,要靠公民文化、廉政文化和法治文化来取代.因此,可以考虑双管齐下,同时从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着力,设计破解社会交往潜规则及其消极影响之道.  相似文献   

14.
“潜规则”是与正式规则行对应的另类规则,它侵袭着正式规则,是一种隐性的却无时不在发挥作用的行政文化,是滋生哺育腐败的文化基础。“潜规则”行政丈化表现为正式组织下的派别集团化、公共权力和价值的异化、行政行为的非程序化等:传统行政文化中的人伦情结、行政资源的稀缺、“经济人”理性、监督制约惩罚机制的缺位、积极行政文化的沉沦是其产生的原因:因此需要从制度、规范化行政裁量权、主体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和先进的行政道德理念的培育等方面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经济系统失衡紊乱、行政系统腐败蔓延和文化系统萎靡不振三个方面分析了潜规则对社会预期制度安排造成的影响,并从漠视法律、诚信缺失和羊群效应三个角度对潜规则造成社会预期制度安排的紊乱情况进行了归类分析,指出必须从全面深化改革、强化规则意识和建立全方位诚信体系等方面对潜规则进行治理,从而保证社会预期制度安排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相结合代表了政治学研究的新方向。结合行为科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行为理论 ,归纳出行为的“制度 -行为”模型 ,并运用于权力腐败研究 ,得到了权力腐败行为发生模型与腐败水平模型。权力腐败行为是腐败行为主体与制度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腐败水平取决于正式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以非法方式使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权力越轨行为。产生腐败的直接动因是强烈的利益驱动。由于我国权力体系及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存在着缺陷,发生权力腐败也就成为可能。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力度,尽快完善适应社会体制变化的权力体系,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实现对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监督,把权力腐败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8.
自2005年我国首份权力清单面世以来,中国开始了权力清单建设之路。权力清单对政府起到权力制约、监督作用,是加强权力监督、源头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取得一些成效,公众对未来的反腐工作有了更多期待。深入反腐首先要认清我国腐败萌生的原因,因地制宜地寻求对策。权力清单从规制权力的视角入手,从源头上杜绝腐败产生的机理,预防腐败的产生。另外,由于腐败萌生的多因性,发挥反腐实效还需要澄清权力运行乃至腐败发生的政治生态环境,使清单建设与反腐法律、制度、廉教的建设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9.
刘震云小说权力批判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震云对于权力腐败的批判和揭露在其创作初期就已经开始了。他以形象生动的审美方式和艺术良知,借助自己零度叙述和模糊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腐败现象,审视了权力腐败的关键和重大危害,尤其是揭示了权力腐败对民族生存、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完成了作为一个作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腐败的因素有许多 ,关键的一点在于权力异化。权力尤其是政府权力的变异产生腐败 ,要从权力的角度来抑制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