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宏观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应有的主题。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两个方面。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在理论上仅重视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研究,在实践上对供求平衡的宏观控制也偏重于总量平衡控制。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研究,虽然在方法上比我们更为注意进行动态分析和定量分析,但也仅仅局限于总量平衡的描述。其实,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仅在数量上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而想单纯凭  相似文献   

2.
一、外汇平衡与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平衡之间的矛盾在开放条件下,净出口、净资金流入、净侨汇收入、净入境者支出,可以列入总需求一方。它们如果是正值,表明社会总需求增加。从收入流量的角度来分析,如果国内需求和国内供给已经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只要存在着正值的净出口、净资金流入、净侨汇收入、净入境者支出,在同一时期内,国内供给并不因此而增大,但对消费品的需求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却会增大,其结果必定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相似文献   

3.
1979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步走出了过去传统的模式,将有计划置于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使得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就是在改革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消费和积累同时膨胀。中央把“总需求与总供给必须平衡”作为制订“七五”计划的重要原则之一,这是最大的宏观管理,也是目前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自由市场经济不同,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情况下,结构性的不平衡也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结构性的不平衡,表现在不适当的扩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生产性劳动创造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主义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公式进行表述。这里,我们把非生产性劳务的收入视为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取得的收入,即派生的收入,而不列入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之内。  相似文献   

5.
一 问题的提出 一个国家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是一个重要条件;同时后者又是前者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史看,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始终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综合性经济参数。 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及其平衡问题上的认识是不足的,在某些年份和某些时期,对社会总需求或总供给几乎是毫无管理,  相似文献   

6.
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新课题,它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中居于核心的地位,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总供给划分为全总供给、意愿总供给、现实总供给和闲置(过剩)总供给;将总需求划分为全总需求、意愿总需求、现实总需求和闲置(过剩)总需求。论述了各类总供给与各类总需求的相互关系,认为现实总供给恒等于现实总需求,其他类型的总供给与其他类型的总需求则经常不相等。认为应以现实总供给与现实总需求的量,作为判断一国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标准。各国在任何时期里的总供求都是均衡的,但是,存在着高质量均衡与低质量均衡的区别。具体地讨论了判断一个国家的总供求是否达到高质量均衡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稳定发展,必须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使之与可供使用的生产资料相适应;必须合理掌握生活消费增长幅度,使之与可供消费的生活资料相适应;必须作到财政、  相似文献   

9.
我国总供给总需求分析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量失衡就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在事前(ex ante)不相等从而使得宏观经济运行结果与经济主体的预期不一致,所以总量失衡是非均衡的;同时,只要总量失衡现象在所依存体制结构下是可持续的(sustainable)即可以由现行体制结构不断再生产出来,就可以对非均衡系统施行均衡分析处理。因此,在个体市场可能不出清的情形下构造我国的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进而在总体市场出清假设下使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框架描述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在方法论上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再生产中,社会资金、社会劳动的运动过程,同时就是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生产过程,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的运动最后形成总供给,而它的价值形式的运动最后形成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从核算原则来说,收入,分配和使用三者是相等的;从计划安排来说,只要在财政上不打赤字,在实物上不留缺口,三者也是相等的。然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供给与需求总是不相等,不是供给大于需求,就是需求大于供给。即不断出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本文将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可以有不同的组合状态,各种不同的组合 状态所引起的经济后果是极不相同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国民经济运行正常,经济发展稳定;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国民经济运行不稳,经济增长波动。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通常又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在这种状态下,轻则出现经济萎缩,重则出现经济危机;一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这种状态下,轻则出现物资供应紧张,重则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与否,是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可观测变量,关系国民经济运行稳定与否,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首先就在于不断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均衡,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理论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是凯恩斯在三十年代所建立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提出来的两个基本概念,目的在于考察一国就业水平如何决定和国民经济如何获得稳定发展。在他看来,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都是一定就业量的函数。他说:“令Z为雇佣N人所产产品之总供给价格,Z与N之关系可写作Z=Φ(N),称之为总供给函数,同样令D为雇主们预期由雇佣N人所能获得之收益,D与N之关系可写作:D=f(N),称之为总需求函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出发,扩大内需所指向的关键性目标应当是增加居民消费;消费需求是一国稳定增K的基础;当前消费需求不足与居民收入和支出结构不合理关系密切;要提高消费在增长中的作用,必须创新公共政策,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升级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这是中央为了加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它对保障我们国家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刊编辑部邀请新疆经济理论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此发表体会或感想,现特分别刊布如下: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总需求膨胀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同志对此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出于探讨,本文也试图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研究社会总需求膨胀的实质及其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社会总需求膨胀的对策思路。一社会总需求由积累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积累需求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消费需求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社会总需求膨胀是指以货币额表示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和超过了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的社会净产品可供量。如果积累需求过盛而消费需求相对萎缩,或者相反,那么,这只是结构性需求膨胀而不是总需求膨胀。所以社会总需求是否膨胀以及膨胀的程度如何,取决于积累需求和消费需求两方面结合后的膨胀程度。目前的情况是以上两方面同时膨胀而构成了社会总需求膨胀,其主要表现是社会商品的价格普遍上涨,且又有相当的购买力结余。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论文、著作,都经常使用“总供给”、“总需求”这两个概念,以及“总供给=总需求”这一公式。可是,不同的人对这些概念、公式,往往做出相距甚远的解释。如果是在研究个别问题时,为简便起见而使用这两个概念,当然不必强求一致和精确。问题在于,现在不少同志把这些概念和公式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范畴,把“总供给=总需求”作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均衡问题的出发点。这就欠妥了。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97年以来,我国社会总需求的增长速度不断滑坡,到目前已经走到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地步,启动社会总需求增长已成为上下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江西省社会总需求滑坡的原因分析,找准启动江西省社会总需求增长对策,希望对推动江西经济持续、...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信息化与社会结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在进行工业化的同时,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这将引起社会结构的转型。生态结构、自然结构、组织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等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更和变迁,它所唤发出巨大的社会变革力量,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总供需的平衡李协和一、社会总供需平衡的意义经济科学的常识表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国民经济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物资资料生产的成果就是社会产品,而社会产品的生产是由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的。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生产时,...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