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加入WTO,行业协会功能的发挥日益增强,对行业协会功能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整体上多从行业企业利益和政府机构改革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类型或公民社会组织的类型,是公民社会的基础性力量.文章从公民社会视角出发,具体分析了行业协会的民主促进功能,认为行业协会是公民政治参与、社会实现法治以及提高政治透明度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并分析行业协会的和谐促进功能,认为行业协会对社会利益均衡、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社会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太胜 《南都学坛》2010,30(3):103-109
公民公共政策参与受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的渠道、领域、深度和方式不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浙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公民公共政策参与逐步从个体参与转向组织化参与,从对个别环节的参与转向公共政策的全程参与,从对部分领域的政策参与转向对公共政策的广泛参与,从传统参与方式转向多元参与模式。为使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取得新进展,应开发更多的政策资源,提供更多的制度供给,培育公民更高的参与技能。政府应坚持公共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广泛吸纳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健全公民政策参与的法制体系,保障公民参与权的有序行使;发展社会组织,为公民政策参与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持;实施公民教育,提高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的能力与素质;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和管理,健全现代传媒的民意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3.
浙江是中国产盐大省,留存着非常丰富而又多姿多彩的盐业民俗。这些盐业民俗可以分为盐生传说、盐产崇拜、盐业祠祀三个方面,反映了浙江地区在盐的起源、盐的生产以及与盐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习俗极具特色,是浙江作为中国产盐重镇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宗教与公民社会的建设,至今尚未呈现直接的、富有成效的互动关系。与此相应,“公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在中国学界的讨论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以“公民社会要素”作为基本概念工具,通过对“公民身份的信仰基础”“宗教一信仰共同体”及“共同体成员资格”等关系的梳理,借以分析当代中国佛教能否孕育、培养这些公民社会要素,进而论及中国佛教在公民社会方兴未艾的前提下对社会建设的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大量来自民间个体的影像在互联网上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新媒体事件的发展和转折,成为普通受众参与公共事件的有效手段,也为学界讨论新媒体的政治与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民间影像首先是一种民间意识形态的自我呈现和复调式影像话语叙事,同时,它以一种真实"在场"的方式重新呈现公共事件的多维度历史事实,有力地推动了人们在互联网平台上的理性交流以及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资本理论对构建和谐社区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第一,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状态与社会资本范式有不谋而合之处。第二,社会资本提倡的对社区人的社会需求和作为社区生命共同体的重视有利于减轻中国学界被理性选择范式和新古典经济学毒化过深的危险,纠正社区居民行为选择的过分理性化倾向,在社区治理研究中恢复人本主义精神。探索社会资本在宁波和谐社区构建中的作用,对于进一步加快城市社区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表现及其结构性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主要指社会成员对待公民社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它是公民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以成都市公民意识和行为的实证研究为依据,参照公民社会钻石图构建公民意识钻石图(Civic Awareness Diamond,CAD),亦即公民意识四维度可视图,对公民权利义务认知度、公共事务关心度、公民社会价值观认同度和公民参与行为意向进行分析,以揭示公民意识的内涵、结构、现状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公民资格理论传统中的社会权利观念:有效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观念到实践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F.H.马歇尔所开创的权利解释模式的公民资格理论传统对社会权利的分析呈现出一系列独有的特点。这种社会权利观念由于预设了对社会权利的历史主义理解,也能结合具体的制度实践,从而确保了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与解释能力,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发展的地方,如如何有效地达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等,因而在具体应用时应有所鉴别。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浙江民间商会因其在获取信息和协调成员行动方面的优势而获得长足发展。与民间商会发展所仰赖的社会合法性相比当下我国民间商会发展的法律环境令人堪忧,行业协会与民间商会之间缺乏公平的竞争平台。因此,明确商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界定商会与政府的职能划分,规范商会活动及其法律责任,是创设商会发展良好法律环境的必要前提。民间商会构成中国法治的民间社会基础,其实践活动对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的法治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农业市场新型的竞争主体,特别是在加入WTO新形势下,其主体地位的角色越来越强,而且它对国家制定和实施涉农政策、对农产品国际贸易有重要的影响.以浙江省蔬菜瓜果协会作为分析个案,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和绩效作了微观分析,总结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政府职能及其限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推动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发挥政府的相应职能。但过度依赖政府的作为和管制,显然不利于市场自组织力量的成长,并进而可能危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因此,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考虑政府职能的限度问题,它包括政府职能的行为限度和政府职能的关系限度。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公民作为治理主体中的一员,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基层社会中,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是公民权利的一种表达和实现。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存在公民自身参与水平不足以及来自政府行政环境的阻碍因素,为了提高公民参与的有效性,特以县级市中的石狮便民服务体系为例,分析体系中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构成了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稳定模式变革的社会动因,客观上要求政治稳定模式由统治型向治理型转变,健全和完善政治沟通机制、政治整合机制、冲突调处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形戍维护政治稳定的合力。  相似文献   

14.
尽管对公民社会概念的界定至今仍未一致,但中外学者都认可公民社会是个突显个人权利、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具备了自治性、参与性、公开性和开放性的社会。正是由于公民社会具备了这些特性,说明公民社会的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是与公民主体性的内涵相切合的,也使得公民的个体性和自主意识能在公民社会中得以彰显。公民社会的构建促进了公民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中国进入公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公民意识十分薄弱、社会组织仍需壮大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方面,要消除立法指导思想偏差,提升社会组织领域立法层次,完善社会组织成立、管理制度;在培育提升公民意识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阵地,以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辅助力量,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在发展壮大社会组织方面,要重塑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努力筹集民间社会资本,注重各类社会组织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最早产生和发展于西方,作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它对社会政治生活、对治理的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使社会和谐稳定、使民主政治得以推进,可以说已经成为国家成熟与否的考量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回顾公民社会孕育和发展的历史,探寻促使其形成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而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建立及完善做出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与中国德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出现.公民社会是与传统的"臣民社会"不同的社会,这给德育提出了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发展的要求.德育功能将在坚持政治意识形态导向功能的同时趋向于强化育人、协调和发展等功能;同时将形成并推崇"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是中国现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公民社会环境、制度建设和自身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有利因素,但同时也在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上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应通过改善环境、完善制度、培育公民意识、发展中等收入阶层和发展现有公民社会组织等措施构建我国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英文对应词都是civil society,但实际上"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意指不同的组织和领域。在当今中国,公民社会指的是享有公民权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共同体,指向政治领域;市民社会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人生活领域和社会组织,指向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20.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我国社会管理的重要创新举措,也是在社会转型期消解社会矛盾的有力手段.目前,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深度理论探索较少,各地评估实践存在程序僵化、评估形式化等缺陷.为此,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将公民参与作为分析维度,解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从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方法、风险应对4个方面,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公民参与的作用机制以及现实意义进行挖掘.得出公民参与长效机制构建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化解效应得以提升的关键因素这一结论,以此提出对现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