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编辑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新闻实务类课程,以传授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方法技能作为主要任务。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社会发展呼唤着新型新闻编辑人才,传统的新闻编辑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新闻人才的要求,高校新闻编辑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对新闻编辑教学进行改革,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新闻编辑人才,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总结多年新闻编辑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闻编辑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的核心,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现实针对性。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处于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新闻写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作为理论指导和技能培养的新闻教学更是显得有些被动和无助。需要对当前新闻写作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与修订。  相似文献   

3.
大学里的新闻传播专业向实务部门输送编辑从业人员,编辑具有怎样的素质与相关专业教育的宗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密切相关,对编辑素质的要求也体现在编辑资格认证、雇员招聘等要求中.所有这一切均反映当今时代变化向专业人士提出的种种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批判性思维这一利器.批判性思维应是21世纪的基本技能,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新闻传播教育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各级各类高校中,新闻类(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传播学等)专业院系如雨后春笋般大批涌现。除传统名校的新闻院系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外,众多专业院校(如师范、体育、财经、理工类院校等)也纷纷创办了新闻或相关专业。然而,由于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和传媒业就业形势的严峻,大部分专业院校的新闻类专业在创办不久便陷入了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的困境。本文通过对我国新闻教育发展历史及目前格局的分析,提出地方新闻院系走出困境的一些设想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闻人才市场需求和高等教育定位以及新闻业务课程实践性极强等特点,联系实际,论述开展好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一是紧贴新闻界和学生实际开展业务理论教学.二是强化训练,练习实习并重,着力提高学生业务技能.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新闻教育事业迈入了除旧布新的新阶段,在院系格局、师资建设、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实践、毕业分配等各方面迅速展开由"旧"转"新"的巨大变化。新中国的新闻教育在接收和改造民国时期新闻教育的基础上起步,逐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通过院系调整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分配新闻教育资源,形成了新的新闻教育格局;组建起新的无产阶级新闻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了党对新闻教育事业的领导;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同时实行新的毕业分配方式。在这一时期,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完成了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转变,开始了"走自己的路"的曲折探索。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大陆地区新闻传播教育体制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新的新闻传播学院(系)、专业不断涌现,而老的新闻传播院系又大都被卷入重组潮中.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种发展演变,既有其明显的好处,又有应该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传统讲授法的弊端日益凸显,基于问题导向的新型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中被应用.以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类专业的新闻与传播通论课程教学为例,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四个方面论述PBL教学法在新闻与传播通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会使相关人士对PBL教学法的课程教学价值有新的认识,从而更加合理地运用PBL教学法.  相似文献   

9.
突飞猛进的新媒体正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方式和人们的生活空间,由此也为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民族新闻教育在传媒新格局下,怎样与时俱进地去适应传媒的变化,切实联系社会实际,为民族地区培养适时而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以加快各民族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这是摆在大学新闻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我们应努力去做好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新闻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日益严峻,一方面它迫切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另一方面它也要求高校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立和完善对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新闻伦理教育。我国的新闻伦理教育历史短,存在着某些问题,最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高校对新闻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新闻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及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通过对教学模式方面创新尝试尤其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两部分的总结,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陈望道是一位对中国学术事业发展卓有贡献的学者、教育家。他的一生基本上在复旦大学度过.他对复旦大学的贡献很大,其中之一便是把复旦的新闻院系建成了中国新闻院系中历史最悠久、唯一薪火不断的院系。陈望道早期从事办刊物、开书铺的实践,对他新闻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他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创办者之一,他的新闻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确定的系铭——“好学力行”四个字上。好学力行,成了复旦大学新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教育目标。陈望道对复旦新闻系所作的开拓性建设,实际上也是对我国新闻教育的建设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数字技术逐渐成为具有统治性的隐形力量。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诞生的智能技术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业的发展,智能新闻的发展方兴未艾。随着新闻业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也对传统的新闻教育提出挑战,智能新闻教育将成为未来新闻教育的新模式。智能新闻教育模式该如何建构呢?智能新闻生产不同于传统新闻生产,新闻生产和新闻教育的主体变得多元,内容审核和新闻发布的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需要相应改变。智能时代的新闻职业伦理规范需要新的伦理启蒙,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教育。新闻院系在发展智能新闻教育的过程中,应依据自身条件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满足智能新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新闻实务课程教学,能够使该类课程教学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合而为一,这与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办学与育人的根本宗旨相一致。其可行思路是将"课程思政"贯彻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策划》等实务课程的知识点讲授之中,对接于案例讲解之中,融入实操训练之中。同时,要提升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和相关教学技能,并通过在课程考核中适当体现"课程思政"内容以及加强对其成效的跟踪评估与效果反馈来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后高校扩招,新闻传播教育专业也急剧升温,然而教育资源短缺,师资落后,学生量多质差等因素造成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新闻采写人才的质量,因此,新闻传播教育应该适当控制规模、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并合理配置高素质的师资、增加师资建设投入,在教学环节上更需要重视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15.
由于诸种原因,我国目前的新闻教育制度已不能适应业界对新闻人才的要求。"育人"和"用人"环节脱节是其中最大的问题。在对我国新闻学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反思之后,以四川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为例加以剖析,肯定了这次改革的重大意义。我国高校新闻本科教育的改革应以此作为切入点,逐步扩展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如何发挥专业特色,与时俱进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是地方高校的基本办学理念;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也都应该突出地域的、民族的特点和优势,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本文以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为切入点,从专业特色、时代需要、地域要求等角度,论述地方、民族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在新闻教育适时性要求和地方、民族高校办学思路下的特点和作用,以此对地方、民族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走向提供一些适时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课是新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目的是为了增强新闻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存在着由于缺乏专业针对性而导致的诸多问题.为此,分析了该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大量民商事及经济法律文件的颁行,现实的市场经济立法、司法、法律服务等行业,都对法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许多法学院系都增加了有关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数,新编了教材,充实了师资力量。然而,从总体上看,使法学教学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必须明确市场经济对法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反思法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才能使之得到切实改善。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同志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报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的一生不仅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而且,在对新闻业务的具体指导过程中,对新闻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如新闻宣传的指导思想、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等均有精辟论述。重视周恩来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对新闻学的贡献,继承这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对我国新闻事业的改革、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报纸的新闻文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新闻文风的每一次演变都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受众主体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旨趣.在19世纪市民阶层兴起之后,西方报纸新闻文风开始朝着简洁生动的方向发展;而中国、日本等国家的报纸为了适应新兴的庶民阶层的需要,新闻文风也日益明白晓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