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说明〕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县)人,徙居开封(今河南开封市)。明弘治七年(1494)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曾因代尚书韩文草弹劾官刘瑾,被下狱、瑾诛后,正德六年(1511)起为江西提学副使,九年以事夺职家居。李梦阳是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前七子”的代表人物,因此,考证他的人事关系及交游动向,对研究其一生的政治、文学活动特别是文学复古运动,至为重要。现仅以《空同集》(明万历壬寅本)所载之友朋交往,择其重要者予以笺证,所引诗文在括号内标明《空同集》卷数,以便考稽。  相似文献   

2.
论李东阳的《拟古乐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拟古乐府》诗一百首,是明代李东阳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李东阳在该诗集的前面写有一篇《拟古乐府引》,其末尾署的时间是“弘治甲子正月初三”。可见该诗集写于弘治十六年(1503)以前。这一百首诗在艺术形式上是模仿汉魏乐府的。弘治、正德年间,诗坛上出现了拟古的倾向。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也提倡“古诗必汉魏”“今体必初盛唐”。清初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曾把李梦阳的诗与李东阳的诗加以比较,他认为李梦阳的拟古诗是“模拟剽贼于声、句、字之间,如婴儿之学语”“求其所以为空同(李梦阳号空同)  相似文献   

3.
张国常,字敦五。甘肃皋兰人。同治癸酉(1873)举人,光绪丁丑(1877)进士。授刑部主事,因“亲老告养”还家。从此不再出仕,开始了舌耕笔耘,讲学宣道生涯。他任兰山书院山长二十余年,言传身教,造就了不少人才。当时甘肃“发科成名”之士,大都是他的“门生”。其中声誉特著者,有刘尔忻,王烜等人,他  相似文献   

4.
清末“屠官”岑春煊张华腾岑春渲(1861-1933),原名春泽,字云阶,广西西林人,曾任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正卿、广东布政使、甘肃布政使、陕西巡抚、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邮传部尚书等职,是清未政坛上吐咤风云的人物。他在任职...  相似文献   

5.
汤用彤学术思想概说麻天祥汤用彤先生字锡予,祖籍湖北黄梅,1893年生于甘肃渭源。先生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佛教史专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就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尚无与之比肩者。他的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史研究,发前人所未发,...  相似文献   

6.
全华凌 《云梦学刊》2009,30(6):100-103
文学接受是从文学文本接受开始的,对韩文本版的校雠接受是韩文接受的第一环,韩文善本观的出现、形成和发展。不仅对研宄韩文接受史意叉重大,在中国古籍版本学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朝鲜半岛深受汉字影响,作为一种制度文化,韩文创建初期的古代官制术语蕴含着特定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对韩文创建初期官制术语的语义溯源,可知古代朝鲜官制术语结构主要有整体借用、双音节汉字词借用、单音节汉字借用等三种形式。通过分析发现,朝鲜朝的官制术语在制度需求、运思逻辑等实际运用层面上,主要效仿了中国唐宋时期官制,并在官职的名称和品阶上进行了重构,在形式上也体现出了多动宾、并列以及术语两两对称的语言学特征,从语义溯源和概念重构机制上不难看出,中国的儒家思想、汉字、科举制度以及朝鲜朝对韩文创建初期官制术语的使用以及官制文化体系的构建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期,甘肃曾出现了两位全国有名的学者,一位是邢澍,一位是张澍。到了晚清,能步“二澍”后尘的甘肃地方学者,则有王权、任其昌等。这里,介绍一下任其昌的爱国主义言行。一、任其昌的学习道路任其昌,字士言,1830年(清道光十年)出生于今天水市(时为秦州州治)的西乡任家台。其家庭,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村的所谓“耕读人家”。父亲是一位勤学的读书人,但在科举上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家境本来就不富裕,到他父亲的晚  相似文献   

9.
清末,甘肃兰州曾出过一位名人,他就是吴可读。 吴可读(1812—1879年)字柳堂,甘肃皋兰(今兰州市)人,其先世祖籍为浙江丽水县人。终年68岁。据史籍记载,说他从小十分聪明:“……性颖悟,书一过目即成诵,为诗文下笔千言立就”。初由举人任官伏羌县(今甘肃甘谷县)训导,  相似文献   

10.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而成就堪与比肩的杰出散文家。苏轼称他“道济天下之溺,文起八代之衰”,从他反佛老卓有成效言,第一句话也不算错,第二句话指出他在文学上的功绩,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四人帮”横行时期,把他作为政治上与永贞革新对立的保守派。他们实行一言堂,大兴文字之狱,打击那些持不同意见者,一时噤若寒蝉,韩文也几于无人问津。“四人帮”倒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华夏文明博大精深,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其又以各种独具特色的形式展现出来.甘肃华夏文明是甘肃独有的优势社会资本,也是甘肃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梳理甘肃华夏文明的基础上,以协同发展视角,从不同角度尝试性设计传承这一文明的模式,以及探索甘肃华夏文明的创新思路.继而,在理清传承与创新关系的基础上,从自组织协同和他组织协同等方面深入甘肃华夏文明的协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秦维岳,字觐东,号晓峰。甘肃皋兰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95),二十四岁中举人,三十一岁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为编修。历任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后来督理盐法,分守武昌道。他似乎极有才干,地方志书称:所到之处,“吏治刑狱,肃然一清。”晚年,引疾归里,主讲兰州兰山书院和五泉书院。卒年还待查考。道光十四年(1834年),他为五泉书院“同砚”陈增的《世德堂诗文集略》写序言时,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大概他殁于此后数年间,似乎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明人周太谷,名榖,字星垣,别号空同。其所创太谷学派近已引起国内外学界注意。对其性质发展,以及思想体系构成诸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甘肃最早出现的蒸汽为动力的近代机器工业,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就是在陕甘总督左宗棠及其部将赖长主持下,兰州制造局、甘肃制呢总局的创办,甘肃机器采金的拟办和若干种近代机器的试制。这是甘肃近代机器工业的开端,是甘肃自开发以来生产力发展和甘肃近代工业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一) 左宗棠创设兰州制造局,事在同治十一年底(1872年)。当时,陕甘军事已近结束,他正在积极筹划收复新疆的军务。罗正钧编《左文襄公年谱》系此事于同治十年,《重修皋兰县志》则系于同治十三年,均似有误。在此之前,左宗棠为镇压陕甘回民的  相似文献   

15.
<正> 马麒,字阁臣,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出生于甘肃河州西乡(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回族,清末民国历任西宁镇总兵、蒙番宣慰使、甘边宁海镇守使、护军使、青海省政府主席,是青海近代史上重要的军阀、政治人物,也是马家在青海地区统治基业的主要开创者。他的一生不仅对马家军阀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近代青海社会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段坚(1419—1484),字可久,初号柏轩,后来更号为容思,门人私谥“端毅”,兰州人,是明代甘肃最著名的哲学家,世称“容思先生”.他尊崇河津薛碹,其理学思想对后世,尤其对甘肃学术、思想界影响极大。《明史》有其传,《明儒学案》将他列于《河东学案》之中,冯从吾《关学编》及张翼《关学宗传》中都有他的传。他的外孙兼学生彭泽编纂有《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段坚著有《容思集》、《柏轩语录》。两书皆佚失,只有《皋兰明儒遗文集》中收有他的遗文十六篇及一部分诗作。  相似文献   

17.
吕敏  邓章应 《殷都学刊》2023,(2):95-100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字符具有整体性、特异性。字词不对应的根源在于字与字符不等同,即同字异字符、同字符异字现象的存在。同一字符有不同的书写变体,主要表现在笔形和笔画差异、笔画增省、笔画混合变异、构件拆分重组等情况;不同字符则表现在构件数量、构件类型、构件位置互换、构件拆分重组或笔画变异引起构件混同等情况。利用字符同一性判定理论,异写字是同字符的不同书写变体;异构字是不同字符。构件增省和构件位置互换是不同字符,都属于同字异字符。  相似文献   

18.
清季抗击列强侵略,功绩卓著者,陇右人中首推董福祥。他字星五,清末甘肃固原人,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同治年间,他崭露头角于陕甘各族人民反清起义斗争中,继而率众投清,随左宗棠西征新疆,以五品军功累官至阿克苏总兵、喀什噶尔提督、甘肃提督。八国联军之役,他统帅甘籍士兵组成武卫后军防卫北京。《辛丑条约》签订后,被清政府褫职归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老死乡里。本文拟述评其生平。  相似文献   

19.
甘肃是中国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在红军长征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从1935年8月到1936年10月的一年两个月内,红军指战员的足迹踏遍从陇南山区到陇东高原的广大地区,在这里召开了重要会议,进行了重要战役,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甘肃人民对红军长征在入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巨大支持。所以,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同甘肃这块地方分不开的。本文就甘肃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澍(1781—1847)字百瀹,号介侯,甘肃武威人,清代著名的史地学者。他于嘉庆四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屏山及江西永新等县知县。后辞官定居陕西长安,病逝后葬于长安县姜村。冯国瑞的《张介侯先生年谱》述其生平颇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