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阳 《兰州学刊》2010,(7):189-192
晚期维新派的科技兴农思想主要有:创设农业机构,兴办农会,以主持农业改良;办农业教育、出版农学书刊,以传播农学知识;应用科学技术和新式农具、从事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采用新式机器、加工农产品,以改进土货质量;引进、推广良种,以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述思想对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催生了上海农学会的诞生和《农学报》的刊行;推动了中国农业教育的勃兴和农学知识的传播;使一批外来物种得以在中国引进;促使中国农具开始向机械化、半机械化方向发展;推动了中国农业由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是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推动农村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途径.基于西部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在分析影响发展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业的因素的基础上,探寻制约其发展的核心问题,建立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系统化模型.结果表明:建设大通道,联合走西口,形成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提高西部地区农产品生产及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西部地区逐步引进冷链、保鲜运输;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农产品的包装、流通加工;创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是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论东北农业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农业近代化,是指农业由传统型向近代型的转化过程.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农业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二)农业由分散的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区域化、专业化生产过渡;(三)农业工具由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农具演进;(四)农业技术从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化;(五)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袁野  韩芳 《兰州学刊》2010,(1):207-209
清末是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兴起、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时,农业教育师资主要由外聘农学教习、农科留学生、新式学堂毕业生、传统教育出身者四部分构成。对这一时期农业教育师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今人厘清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由外源一内外并进一本土化的复杂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以农立国,农业是社会的根本。林则徐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他倡导江南种早稻,重视“区田”的新式耕作,赞赏仿西农具,不仅为当时农业增产进行积极的探索,也为今天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浅析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的核心问题是在农业市场准入方面的让步和承诺,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势必产生重大影响.加入WTO有利于改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增强优势农产品出口;可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刺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促进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规范我国农产品的贸易行为;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国际农业资源,推动国内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但加入WTO有可能引起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减产,减少农民的就业机会,可能冲击我国的国有企业.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挑战.要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  相似文献   

7.
民国后期,新疆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以使用传统农具的个体小农垦荒为特点的传统农业开始向注重科技化、机械化的近代农业转变。这一时期关于水利开发、推进农业近代化和移民的农业开发思想推动和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以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段最为关切,停废科举直接改变了官僚体系的铨选内容与仕进渠道,同时极大地推动了各地新式教育的发展,导致知识体系的更新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清末民初以来,桐城知识精英主动为桐城、乃至全国教育转型与发展作出贡献,桐城教育亦经历了阵痛——觉醒——变革的渐变式教育转型与发展脉络,新式教育逐步确立,时人教育理念得到更新。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与农业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农业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农产品需求增长“三个不可逆转”给中国农业巨大压力;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结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劳动力、大市场与小生产、农业需要支持与国家支持能力“四大矛盾”十分严峻;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趋减。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国家的强力支持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则有助于中国农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中国农业物流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中国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农产品,也为人们提供了较大的农产品选择空间.新时期,发展我国农业物流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农民增收,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铺垫.  相似文献   

11.
李永芳 《社会科学》2012,(8):142-149
1897年上海农学会报馆负责人罗振玉聘请日本学者藤田丰八为专职翻译,其缘由在于"以农立国"的办报宗旨使然,基于日文中译为传播西方农学捷径的考虑,鉴于国内日文翻译的乏人以及藤田丰八相当具备译员的条件和要求等。藤田为《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翻译了大量西方农学著述,其译稿内容具有明显的广泛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他是将西方农学引进和推广到中国的先行者,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日语翻译和近代农业学术人才,并为近代日本农业学者到中国从事农业推广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农业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农产品需求增长“三个不可逆转”给中国农业巨大压力;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结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劳动力、大市场与小生产、农业需要支持与国不支持能力“四大矛盾”十分严峻;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趋减。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国家的强力支持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则有助于中国农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浅析清政府引进外籍人才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随着新式事业的创办,人才奇缺的现实决定了“借才异域”的必然性.科举考试制度的阻碍导致近代教育发展滞后,从而影响到新式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清政府对新式人才使用不当、鼓励无方,从而影响到新式人才作用的发挥;这些因素导致清政府持续不断地引进外籍人才,以满足新式事业不断推进对新式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伏玉林  杜凯 《学术月刊》2012,(8):93-10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严守承诺开放农产品市场,但农产品出口正在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根源。选取棉花、小麦、稻米和大豆等四种主要农产品,通过测算技术性贸易壁垒,考察净出口波动、产出效率和补贴政策,对中美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和贸易政策展开比较分析后发现:美国凭借其生产技术和贸易制度设计上的优势地位,实施严格的技术规制来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向生产者提供巨额补贴以巩固市场竞争力。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和贸易规则制定话语权的缺失,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有背离本国农业发展水平的趋势,产业安全正遭受巨大冲击。中国正在成为新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力量,为打破农产品贸易被动局面,中国应将发展中国家利益纳入贸易制度设计中去,增大补贴范围和补贴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对贸易壁垒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低碳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碳农业生产模式是指为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快速提高,在大量消耗森林、淡水、土地、动植物物种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投入一定量农药化肥等石化产品来维持运转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高投入高产出农业生产模式需要大量的物质装备和能源资源消耗,引发了农业污染加剧、森林面积逐步减少、水资源枯竭、生物物种资源濒危、土壤沙漠化、表土流失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鉴于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本文认为高碳农业生产模式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把高碳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为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防止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以赫尔巴特教育学派理论为主的西方教育理论借道日本传入中国,由此引发了中国引进西方教育理论的第一次高潮,其中留学生尤其是留日学生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创办刊物,翻译或自编教育理论著作等方式,热情传播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不仅成为传播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主要中介和宣传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号手,而且也成为实践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先行者。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引进,对我国20世纪初现代教育理论的构建和当时的新式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留学生们传播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功绩应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与晚清相比,民国时期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有三大变化:一是传播媒介、渠道和方式更为丰富化,除译书、教会报纸等传统形式外,著书、自办报纸杂志、讲学、社团、新式教育机构等各种途径不断涌现或加强;二是传播主体和动力更加本土化,留学归国人员成为主导和主动力量;三是传播内容更为多样化,包括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马克思经济学、凯恩斯理论等西方主要经济学说在中国百家争鸣。民国时期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知识阶层、学生、官员和工商业者中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人强国富民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变革,影响了时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行动。  相似文献   

18.
祝曙光 《江汉论坛》2007,22(7):98-102
日本铁路是日本近代化的产物与标志之一,而它又反过来影响并推动日本近代化的发展.铁路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铁路的出现和延伸,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的资源开发和城乡商品流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加速了传统经济结构的解体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此外,知识的传播、教育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以及生活习俗的嬗变等也都与铁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不仅在明清时代向日本传播西学,促进日本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且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地向日本传播近代欧美科学文化、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和我国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些新知识、新思想大大促进了日本近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开国倒幕和明治维新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日本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快发展质量型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质取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对农业发展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而山东农业发展已基本具备了向质量型转变的条件。为此,必须尽快建立起以质量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体系,制定有利于质量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