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下称帛书)证明今本《老子》有许多失实的地方。单就定名、结构布局说,就有如下问题: (1) 始初并无《道德经》之名,帛书甲本有无篇名已不可知。乙本篇末有“道”之篇名,“德”系据“道”而补(见《老子乙本图版》12页252行下),“经”字乃帛书整理者所加。所以“道经”、“德经”之篇名也属后人所为。这又一次证明《史记》所言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26日发表的长篇文章指出,美国国务院今年2月1日发表的1994年《人权报告》的中国部分(以下简称《报告》),是一个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报告。 这篇题为《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报告》的长篇批驳文章,分为“歪曲事实,欺骗世界舆论”、“颠倒是非,把维护人权说成是‘侵犯人权’”、“关心人权是名,推行霸权主义是实”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3.
海瑞生于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公元1587年)。原籍广东番禺县,后因“著姓于琼,遂为琼山人”(《海瑞集》《海忠介公行状》,以下用语引自本集者只注篇名),回族。四岁丧父,其母谢氏在“先后苦针裁、营衣食、节费支”,以维持家庭生活的同时,又为他“口授孝经、(大)学、(中)庸诸书”(《海忠介公行状》,以下简称《行状》);及长,又选择“年高深邃”的严师,为之教读。这种艰苦的家庭生活与从小开始的严格教育,对海瑞思想的早熟及其对于时势的关心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4.
1956年我在《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3期,发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以下简称《校注》),对《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以下简称《金碑》)作了初步整理。二十年后,即1976年夏,为了辅导同学参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即武州山石窟),根据《校注》的某些推论,结合北魏当时的历史情况,编写了《云冈石窟分期》的参考材料。粉碎“四人帮”后,略作修饰以《云冈石窟分期试论》(以下简称《试论》)为题,发表于《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1980年2月,日本长广敏雄先生写了一篇《驳宿白氏的云冈石窟分期论》(《宿  相似文献   

5.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称《暂拟》)和《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简称《提要》),都是为了适应中学语法教学,加强语言教育的需要拟订发表的。《暂拟》形成于1956年,《提要》发表于1984年。对《暂拟》进行修订、改正,建立《提要》,是为了“解决二十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的主要缺点和问题,吸取近年来语法学界新的主要研究成果,形成一个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善、有所前进的新的系统,作为学校,主要是中学语法教学的依据。”这是为了  相似文献   

6.
《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以下简称《碣铭》),是一篇重要的西夏文献。著录在明《嘉靖宁夏新志》(以下简称《嘉志》)中。由于著录有误,笔者在《<嘉靖宁夏新志)中的两篇西夏伊文》(以下简称《佚文》)①中,对《碑铭》的撰写时间,进行过考证,认为《嘉志》原文“大夏天庆三年八月十日建中的“天庆” (桓宗年号1194——1205年),应是景宗李元昊“大庆”(1036——1038年)之误。1930年拙文发表以后,  相似文献   

7.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以“吃人”为主题的小说;1936年9月,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又是以《死》作为篇名的。也许是巧合吧,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创作历程就这样以死亡(“吃人”和“被吃”)始又以死亡终  相似文献   

8.
甲:“哥们(儿),昨晚到何处去了?”乙:“上图书馆,坐‘冷板凳’去了。”甲:“好哇,你真不错!还能想到去那儿‘附庸高雅’。”乙:“说来着实惭愧,两年有余仅三次。”甲:“不瞒哥们(儿),直到现在,我那借书证还‘休闲’着呢。”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第4期发表的林志浩同志《通达彼岸的“桥梁”》一文(以下简称林文),重新评价了三十年代出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瞿秋白同志的杰作《〈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以下简称《序言》) 林文对《序言》的所谓“不足之处”作了所谓的“具体的分析和说明”,以指出它的所谓的“缺陷”。然而,林文的这些批评,对整个《序言》的再评价,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0.
文达三于1988年在《湘潭大学学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诗中有画”辨》(以下简称《辨》)的文章,笔者读后觉得有诸处不妥,便写了一篇文章兼与之商榷,题为《试论王维诗“诗中有画”的主体内涵——兼与文达三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内涵》)也在同刊1991年第1期发表;文达三阅后写了一篇《答赵玉桢同志》(以下简称《答》)的驳论文。观其文章,我认为,仍有必要澄清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抚州师专学报》创刊于1982年。本刊在反映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同时,注重地方特色的发挥,为方便检索,特将本刊自创刊到1986年五年间,发表的论文编制成素引。索引分三部分:一是分类目录索引,编排体例是,一级类目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基本相同,二级类目以下,系根据论文特点,并参考上海图书馆编辑的《全国报刊索引》设置的;二是篇名目录索引,按篇名字顺排列;三是“王安石研究”专题目录,系将发表于学报上的本专题的论文集中。三部分著录事项均为:篇名项;著者项;出处项。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厦门通信》最初发表于《波艇》月刊创刊号。由于该期刊物未注出版年月,这篇通信的发表时间也就成为悬案。一九五六年七月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三卷作过注释:“本篇最初发表于《波艇》月刊第一号(原刊未注明出版年月,应为一九二六年末)。”一九五六年十月,俞荻在《文艺月报》上发表的《回忆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一文中说:“十一月间,草绿色封面的、精致可爱的《波艇》月刊创刊号,终于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出版了。”一九五八年八月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九卷对此又作注释:“《波艇》……一九二六年冬出版两期后即因鲁迅和负责撰稿的学生陆续离开厦门而停刊。”(《两地书·七三》的《波艇》注)此后,这问题似乎就没有人再探讨了。一九七六年九月,内部印行的《鲁迅在厦门资料汇编》(第一集)中的《培育两株文艺幼苗——<鼓浪><波艇>》(以下简称《幼苗》)一文,重新考证出《波艇》的出版日期:“创刊号出版是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五日左右。”以后,内部印行的《两地书》(征求意见本),《鲁迅手册》(试编本)中的《鲁迅著译系年》,丁言昭同志的《鲁迅和<波  相似文献   

13.
关于《金瓶梅》成书的年代问题,中外研究者们有好几种说法。主要有两大说:一说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简称“嘉靖说”);一说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简称“万历说”)。“嘉靖说”是一种旧说,而且据的是传闻,没有扎实的根据。到1933年7月,郑振铎在《文学》第1卷第1期上发表《谈<金瓶梅词话>》一文,认为“《金瓶梅》是作于万历三十年左右,”第一个同旧说进行挑战。次年(1934)1月,吴晗在《文学季刊》创刊号上发表《<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认为“《金瓶梅》的成书时代大约是在万历十年到三十年这二十年(公元1582—1602)中。”后来主张“万历说”的越来越多;黄霖先生认为《金瓶梅》成书于万历二十年(1592)左右,更为精  相似文献   

14.
王充(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是东汉时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个法家人物。王充出身于一个从事农商的小地主家庭。据《论衡·自纪》记载(以下引《论衡》只注篇名),他的先祖曾立过军功,封为列侯,但只一年就失去爵位。后以“农桑为业”。到他祖父时,在钱塘县(故址属今杭州市)“以贾贩为事”。后因受到豪门贵族的迫害,全家迁居上虞。所以他自称出身“细族孤门”,别人也嘲弄他“宗祖无淑懿之基”(意思是祖宗不是豪门贵族,没有名望,根子不硬),“未尝(曾)履墨涂(途),出儒门”。他虽然曾在洛阳上过官方的  相似文献   

15.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两种著作,一是《中国词学的现代观》(以下简称《现代观》),一是《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以下简称《女性叙写》)。《现代观》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对传统词学与王国维词论在西方理论之观照中的反思”一篇长文,后一部分是前几年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刊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迦陵随笔”。本书站在现代立场,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词学的一些基本、核心  相似文献   

16.
聪喆先生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二期发表《古代羌人的一项重要发明——也论“皮筏”的历史及其它》一文(以下简称“聪文”),批评邵永强、魏通二同志关于皮筏自元代始有的误说,认为皮筏是东汉时期生活于青藏高原的羌人的发明,且由此铺陈这一发明  相似文献   

17.
唐甄(1630——1704),原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甄,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市)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卓有成就的进步思想家。 他“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远正古迹,近度今宜”(《潜书·潜存》,以下引),《潜书》只注篇名三十年呕心沥血,为文  相似文献   

18.
求婚     
三毛 《可乐》2010,(5):26-27
我的第一次求婚意向发生得很早,在小学最末的一年。这件童年往事被我写成短篇小说《匪兵甲和匪兵乙》,收录在《倾城》那本书中。 总而言之,我爱上了一个光头男生,他就是匪兵甲。我们那时演话剧,剧情是“牛伯伯打游击”。我演匪兵乙。匪兵总共两人,乙爱上甲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五年前后,一向高喊对古代文化遗产要“砸烂一切”、“彻底决裂”的“四人帮”,突然对古典诗词发生了“兴趣”,江青多次吟咏唐宋诗词,张春桥在暗室里写下《有感》;“四人帮”的御用工具“梁效”几乎同时在七五年二月抛出了三篇评论古典诗词的文章,即《论刘禹锡的政治诗》(载《红旗》1975年第二期,以下简称《论刘诗》),《论李商隐的无题诗》(载《历史研究》1975年第二期,以下简称《论李诗》),  相似文献   

20.
0 先看例句:(1)甲:父亲给了我一巴掌。当时我觉得我要发财了。乙:那是为什么?甲:两眼直冒金星哪!乙:那是打的。(相声《上诉》)(2)麻花儿又拉屎去了。老爷……便说,“这就是方才那碗酪吃的。”(《儿女英雄传》第38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