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丁卯之役”,即天聪元年(1627年)由后金汗皇太极发动的一次入侵朝鲜的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后金以武力迫使朝鲜签订互不侵犯的“兄弟之盟”,它对后金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后金策略列宁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应当研究战前的政治,研究正在导致和已经导致战争的政治”。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后金汗努  相似文献   

2.
公元1635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关内,农民起义军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关外,后金大军在辽东大地纵横驰骋,锐不可遏。腐朽的明王朝内外交困,江河日下,岌岌可危了。 是年,皇太极四十四岁,继父业已九载,身经百战的经历铸就了这位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汗王。以皇太极为代表的满族新兴地主阶级,不满足称王于东北一隅,天聪十年(1636)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清,表明了他与明廷争夺天下的决心。五年以后,即崇德六年(1641)四月,明清双方在松锦地区进行决战,明廷几十万大军被击溃,遭到致命打击,残余部队龟缩宁远孤城,其余皆落入清军之手。此次决战的失败使明政府再无力量与剽悍的八旗军相抗衡了。 天聪九年是明清决战前夕至关重要的一年,皇太极审时度势,英明果断,采取了一系  相似文献   

3.
《满文老档》中记载天聪二年(1628)三月廿五日,皇太极收到的王子登从皮岛捎回的信(载日本东洋文库译本《满文老档》太宗1,151—157页),其前半部与后半部内容不衔接,时间相距一年,据考订发现,应是两封信。后金(清)镶黄旗副将王子登,于天聪元年九月下旬被后金汗皇太极派往皮岛,诈以逃回明朝官员的身份,为后金刺探情报,并以所谓“停战议  相似文献   

4.
沈阳故宫博物馆现藏一批从“后金”天聪时期到“清”崇德时期的信牌。这批信牌,就牌面文字而言,可分为三种:一是蒙文“聪明汗之诏”信牌;一是满、蒙、汉三体文字的“皇帝之宝”信牌;一是满、蒙、汉三体文字的“宽温仁圣皇帝信牌”。其中,除“宽温仁圣皇帝信牌”颁于清太宗皇太极改“后金”为“清”之后而外,其余两种信牌的名称、年代和用途,说法颇不一致。有人认为是“清太宗”时期作为证件和文件的;有人则认  相似文献   

5.
贵刊1984年第1期《红衣大炮闯关东》一文说:“……红夷炮,明人呼西人曰红毛夷,故名……清代入主中原,讳夷字,官书多改为衣”。“清代讳言夷字”的说法颇流行,老、新《辞源》都持此说。然仔细推究却难成立。后金天聪五年称红衣炮时,仅有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并不犯名、帝讳,入主中原后,在有清一代官私文书中毫不颐忌  相似文献   

6.
<正> 1626年(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承继皇位。当时,后金三面临敌:南有强敌明朝,西有叛服不定的蒙古,东有与之为敌的朝鲜。内部满、汉、蒙几十万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都聚集在辽河东、西。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满族统治者内部等等各种矛盾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后来,又数次入关掳掠了上百万人畜,辽东汉人一下子几倍于满人。如何稳定汉族人的民心几乎成为后金胜败存亡的关键。面对“邦家未固”的局面,皇太极意识到“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因此,他即位之初,就强调“满汉人民,均属一体”,特别注重消弥和缓和辽东满汉民族间的矛盾。1626年(天命十一年)皇太极即位的当年,就屡下谕旨,强调宽待辽东汉人,“我国中汉官、汉民,从前有私欲潜逃,及今奸细往来者,事属以往,虽举首,概置不论”;强调满汉一体  相似文献   

7.
传国玺象征皇权。1368年元惠宗携元传国玺北徙沙漠。元传国玺“制诰之宝”传承于北元孛儿只斤氏诸可汗手中,历时260多年。北元察哈尔正统可汗、元惠宗15世孙,北元末帝林丹汗于1634年兵败殁于青海大草滩;次年其子额哲将“制诰之宝”献给后金皇太极。元传国玺传承始末证实元朝延续政权之历史过程,不应以1388年为“北元”之终结。  相似文献   

8.
皇太极在位时期(1627—1643)是后金对明战争的关键时期,所以双方战争更加频繁。然而,这段时期也正是天花的高发时期。后金派兵征明主要是在第一年冬季的九至第二年三月期间,而四月至八月期间皇太极一般不派军队征明。之所以这样,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满洲人害怕染上天花。天花疫情在是皇太极的对明战争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凤凰楼     
凤凰楼 ,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是皇太极议事、小憩和宴会之所。清朝入关后 ,这里曾恭贮《五朝圣训》和《实录》 (后移贮崇谟阁 ) ,从乾隆十五年起 ,这里便开始存放清历代帝王及后妃的画像 (后来移往敬典阁存放 )。凤凰楼是歇山三滴水建筑 ,共三层 ,是当年盛京城内的最高建筑 ,登楼可饱览盛京城全貌 ,亦可观日出 ,“凤楼晓日”是当时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下层是通往后妃居住区的大门。门前悬挂的“紫气东来”匾 ,为乾隆第二次东巡时御笔所撰。《清太宗实录》第三十一卷记载了一个与凤凰楼有关的故事 :崇德元年六月 ,即 16 36年 ,太宗皇太极在…  相似文献   

10.
皇太极继位之后,极力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把东北蒙古族封建主、汉族地主及其它少数民族的头面人物吸收到后金(清)统治机构中来,汉族官僚、地主,在后金(清)的政权机构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皇太极在富有封建统治经验的汉宫们的辅佐下,对努尔哈赤制定的一些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政策,进行了大胆的厘正,采取种种措施加速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繁荣封建经济;清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的残余,限制满族旧贵族,加强封建君主集权制;迅速扩大势力,加紧同明朝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皇太极统治时期的后金政权与努尔哈赤时的后金政权相比较,已发生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关于毛文龙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崇焕为什么杀毛文龙,一直是一桩历史公案。明崇祯二年六月(1629)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后给崇祯皇帝上奏说,毛文龙专制一方不受节制、劳师縻饷、掩败为功、私通外番等,有十二大罪当斩。当时并未引起异议。但在同年十一月,后金汗皇太极率兵突入长城,围逼北京,明廷中了后金的反间计,诬陷袁崇焕阴主议和,勾结金兵入边,将  相似文献   

12.
清代二百多年对蒙古族的统治,以喇嘛教对蒙古的影响最为深刻。这种影响,远远超过元、明时代。清代不仅使喇嘛教盛行于蒙古,而且渗透到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进而起到支配的作用。因此,清代的喇嘛教政策,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清朝入关前的喇嘛教政策 清朝入关前,喇嘛教已由蒙古传入满州。据辽阳莲花寺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文记载:1616年(天命元年)前后,西藏僧斡禄打儿罕囊素法师“不惮跋涉,东历蒙古诸部,阐扬圣教”。清太祖努儿哈赤为了利用喇嘛教笼络蒙古诸部,对于法师“敬谨尊师,倍加供给”,1621年(天命六年)8月法师死去,太祖为他修建宝塔。皇太极即位后,蒙古归附日众,他继续采取优礼喇嘛教的政策。对于前来的西藏喇嘛,如卫征囊素喇嘛,巩格林臣喇嘛等,均“赐宴赏赉有差”。1634年(天聪八年),皇太极平定了林丹  相似文献   

13.
明末四方势力的角逐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于多珠赵艳玲十七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舞台上出现了诸多政治军事力量的相互角逐,其中尤以林丹汗(1604—1634在位)之察哈尔蒙古、皇太极(1627—1643在位)之后金(清)势力、闯王李自成(1627—1645年...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必不可少的政治制度,清代延续了这一制度。入关前,皇太极改变努尔哈赤轻视文人的政策,以文治天下,大兴科举,分别在天聪八年(1634年)、崇德三年(1638年)和崇德六年(1641年)举行了三次考试,史书中也留下大量科举取士的记录。作为满洲的重要同盟者——八旗蒙古,也曾积极参与科举。许多底层的八旗蒙古人,凭借科举博取功名,并顺利的入仕。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4,(1)
对努尔哈赤称汗迄皇太极称帝前,此政权国号究竟是"金"、"后金"或二者皆曾使用,学界至今仍缺乏共识。得益于近年来大量先清时期资料的刊行甚至数字化,通过首次地毯式地搜找相关满、汉文史料与文物,确认并无任何"后金"曾作为国号之坚实证据,且从查得的百余例官方用法,可知先清时期的国号应始终为"金","天命"也并非年号。  相似文献   

16.
关于沈阳故宫博物馆藏信牌、印牌考释问题,我在《辽宁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上发表《信牌、印牌考释》之后,有同志发表了不同的意见①,现再行考释如下。一、蒙文信牌关于蒙文信牌的内容,前已有释,不再重复,这里只想谈一下关于释文最末一行的款识问题。该牌最后署曰“天聪汗再次行文春正月”,“天聪汗”满文写作(因印刷不便,满文均以罗马字对音代之)sure han而蒙文写作cecen han,其第一字汉泽均为“聪明”,第二字均为“汗”,合在一起是“聪明汗”。那么“聪明汗”为什么要译成“天聪汗”呢?“天聪”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初叶,明万历年间,以杰出的首领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族在我国北方崛起。努尔哈赤平息了女真族内部纷争,在1616年基本上统一建州和海西女真族各部落,建立了大金(史称后金)政权。接着便和明朝展开了争夺辽沈地区的战争,于1621年顺利的攻占辽阳和沈阳,建都辽阳,1625年三月又迁都沈阳,1626年8月,努尔哈赤死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正式称帝,改称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蒙古部落贝勒诺彦宰桑的次女,于1625年清太祖天命十年,嫁给皇太极,皇太极称帝后,成为清太宗的庄妃,后封为孝庄文皇后,生一子三女,子福临,继承皇位,号顺治。顺治称帝后,尊孝庄文皇后为皇太后。据历史记载,从17世纪初叶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明季镇守辽东的守边大吏,明督师袁崇焕实不愧为意欲逐鹿中原的后金的一个无法突破的坚固障碍,因袁调度有方,指挥得当,才使得后金几次大举寇明无功而返。努尔哈赤惨败宁远,忧愤而死;皇太极也折戟京师、铩羽而归。就是这么一位似乎能挽大厦于将倾的传奇人物,竟被崇祯皇帝磔杀于危难之际。崇祯这一决定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个中原委又是何如?史家对此论述颇多,在此谨据所掌握资料表一点管见。袁崇焕之死,祸根最早当源于崇祯元年的“平台召见”。当时,“(帝)召廷臣及尚书袁崇焕于平台,上慰劳甚;至问‘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应曰:‘臣期五年,为…  相似文献   

19.
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与明廷爆发了“萨尔浒之战”。治史者均认为后金参战人数为六万人,明军则在八至十万之间,因而后金是以少胜多(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朱绍候主编《中国古代史》、《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对后金参战人数,似可一辨。  相似文献   

20.
孔四贞述评     
(一)名门之后,功臣之女孔四贞是辽东盖州卫人,隶汉军正红旗,生于清崇德七年(1642),卒年不详。其父孔有德为清初四大藩王之一,原为明将,后起兵叛明,于后金天聪七年(1633)降清,被封为都元帅。崇德元年(1635)四月,封恭顺王。因屡立战功,顺治六年(1649)五月,改封定南王,统兵征广西。八年(1651)正月,奏请移藩属驻桂林,四贞此时已九岁。顺治九年(1652)六月,南明李定国率大西军进攻广西,七月,围桂林,有德夫妇见防御无望,决计自杀。四贞随乳母外逃。顺治十年(1653),清军重新占有广西,表彰忠节,抚血阝孤女,笼络孔氏家将之心,决意将四贞接入宫中抚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