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教授,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谓是您学术发展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您似乎对诗化哲学比较留意,实际上诗化哲学在解决人生关怀问题上有过分理想化之嫌,您能谈谈当时在这方面的考虑吗? 80年代中期我写了一本《艺术本体论》,其根本出发点是追问艺术何为?艺术对人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批评应该是对文学作品文本的再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意义解释”○有些人认为,作家有感性、悟性和思维的活性,但是一读到那些文学理论,这点活性就会被限制。您的专业方向一直都是文艺学,这些年来您所从事的文学批评工作恰好是把文艺理论和当代文艺紧密结合在一起,我想请您谈谈是什么因素推动您往这个方向探索?●对我来说,理论是不会死的,正如文学在消费主义的当下也不会消亡,只是有必要意识到,文学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的关系有必要重新反省。长期以来,人们阅读文学理论与批评主要是从中获取一些关于当前文学现象的解释,这表明理论批…  相似文献   

3.
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不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主流,而是"题材"意义上的主流.主流文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出现了两次转折:一次是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主流文学在思想倾向和审美取向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思想倾向上,是民粹主义的民众崇拜;在审美取向上是暴力美学崇拜.另一次是"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转移,发生于80年代初期.这一转向,使中国主流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对乡村中国"超稳定文化结构"的发现;二是乡村叙事整体性的破碎.这两次转移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但对农村题材意识形态性的否定却是未做宣告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李世涛:缪俊杰先生,首先感谢您抽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您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的文学研究班学习,毕业后有到<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长期从事文艺界的新闻报道工作,亲身经历了许多文艺界的活动.因此,希望您能为我们介绍您的一些经历,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情况,也为研究提供一些材料.还是从中国人民大学的"文研班"开始我们的话题吧!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根据您的了解,当时成立"文研班"的背景是什么?直接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在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有记者问莫言:"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  相似文献   

6.
南帆  滕翠钦 《学术月刊》2012,(1):155-160
○南帆先生,我很想知道,您的文学兴趣是如何养成的呢?回到治学历程的源点总是更有利于梳理学者的学术脉络,您的求学生涯对您的学术职业选择有着怎样的影响?●严格地说,我的文学工作始于大学求学阶段;进一步追溯起来,我的文学兴趣可能更早一些。中学毕业之后,我下乡插队。三年左右的乡村生活,我开始犹豫地向文学靠拢。除了兴趣之外,从事文学研究成本低廉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以启蒙作为自身的标志之一,1980年代,一些作家回到了五四启蒙之路。但是,启蒙之路荒芜已久,重新开拓并非易事;启蒙精神丢失已久,重新获得也非易事。在新时期之初,作家在大众面前往往是忏悔者而不是启蒙者。最先的启蒙者来自文革后期的地下文学。历史逼迫一些人成了真正的知识分子。觉醒者面对苦难和蒙昧走上了启蒙之路,自我反省是1980年代启蒙文学的重要特点。文化批判在1980年代中期形成大潮,它是启蒙文学受挫几十年之后的一次复兴。人们做出了一个选择:回归五四。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历史上启蒙运动的夭折;二是现代化呼唤一场更加广泛的启蒙。1990年代以来,启蒙文学受到种种指控,但只要人类历史还没有走到尽头,文学承担启蒙的使命就绝非耻辱。  相似文献   

8.
贺:杨教授,您是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德语文学专家,可您新近出版的《德语文学大花园》却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读来像一部德语文学和德国文化的普及读物.请问,您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书?您本人怎么看待这本书?  相似文献   

9.
陈占彪(<社会科学报>编辑,上海杜科院文学所文学博士,文化研究博士后,以下简称"陈"):能否谈谈您对大陆近几年来传统文化热的观察,您是如何评价与评估的?   林安梧("后新儒学"建构者,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以下简称"林"):对大陆传统文化热的观察,我以为这是从所谓的文化知识分子热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正>一、谈谈学术脉络舒晋瑜:关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论文的写作,是自大学就开始了吗?理论著作相对枯燥单调,您的兴趣从何而来?南帆:我是"七七级"的大学生,我的文学批评写作的确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坦率地说,中文系的大学课程并没有真正调动我的理论兴趣,尽管我会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那时的文学梦没有给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保留多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正朱兴和:从1995年的《世纪初的苦魂》到1996年的《新潮学案》,再到2000年的《九谒先哲书》,1990年代以来,您一直在做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案研究,并在这个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2000年之后,您却逐渐把目光聚焦到王元化身上。2004年春,您在《上海文学》上发表长达五万字的《王元化"思想—学术"襟怀解读》。据说王先生对您的分析十分认同,还因此把您找去谈话。请问,您怎么会突然转向王元化学案的?  相似文献   

12.
莫言获奖之后,我参加过一个"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大型学术研讨会,我在发言中对这个"会标"提了不同看法.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文学已不是走向世界与否的问题,现在的中国文学不但走向、且已走进了世界.这个提了30多年的老提法也该换一换了,不能老是"走向世界".世界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永世无法接近.莫言的获奖便是一个明证.这一事件说明,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可能变成我们身边的事,中国作家也有资格获此殊荣,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已为世界文学所接受,所欣赏,当然也有不小的部分还须努力.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它是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的互动交流的反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金梅(以下简称张):曹老师,您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就掀起了一股“读经热”。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您认为国内出现“读经热”的原因何在?曹顺庆(以下简称曹):所谓的“读经热,”又称之为“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之所以会在国内出现“读经热,”我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次文化转折。近、现代之交,在西方强大的文化冲击下,中国文学产生了一次重大转折。与中国文学一样,在西方文化夹带着政治、经济优势强行冲向中国之时,中国文化也被迫“大河改道,”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声中告别了传统文化。这种“改道…  相似文献   

14.
关注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新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一、一个新的社会的出现问:对社会进行准确的定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一个社会的基本政策取向,还是思想的基调,都往往要以此为基础。您最近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社会的定位问题?孙:在这里,我将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这样一个特定的角度,来讨论目前中国社会的定位问题。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对目前中国社会进行定位,远不是这样一个角度能够完成的。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这样一个角度,主要是由于这个角度在以往的讨论中几乎完全被忽略了。问:为什么要强调“90年代以来”这个概念?孙:对目前…  相似文献   

15.
问:您最近在《文学评论》、《求索》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关于古典文学札记的文章,文学界的同志认为您的文章标示了在文学研究领域里应该建立一个新的文化视角。您能谈谈如何建立这个文化视角的问题? 答:什么叫文化视角?首先似乎应该把这名词的含义搞清楚,是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文学现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军:这些年来,围绕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此起彼伏.但真正构成对文艺学学科合法化危机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两条:一个是"文艺学"这个学科出身不好,沿用了前苏联的名称和路数,这给许多人以口实,认为文艺学没办法与西方学术接轨.二是文化研究引进中国之后,其研究方法和关注对象都大大超越了文学研究的领域,其重灾区就在文艺学.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西学热主要是"美学热"、"方法热",多多少少还推动了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的话,而现在的"文化研究热"则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现代文化理论,失去了激活文学的因子.您对当前的文艺学学科反思问题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17.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性"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阐释的关键词,然而,"现代性"这一概念却在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们那里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含义,在今天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阐述当中,这些概念的歧义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对于实际文学问题的真切把握,影响到了我们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深入理解.在这个意义上,目前学术界的首要任务不是继续卷入"现代性"话语的混杂声响,而是重新检点我们的阐释立场,以期对中国文学的问题本身有真正新的发现.如果是为了"问题"本身的展开,"现代性"概念本身的存亡是无关紧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7,(7):190-192
<正>何谓文学?文学又何为?当年,著名学者朱德发教授感慨说:"研究了大半辈子文学,越研究越感到‘糊涂’"。老师自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思考愈加深广。近些年,随着自己的文学研究的深入和细化,我也遭遇到了老师曾几度困惑的问题。俗语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站在文学园地之外打量文学,是否能够发现另外的风景呢?或许如维柯所说:"由于岁月的迁移以及语言和习俗的变化,流传到  相似文献   

19.
张涛甫  周奇 《学术月刊》2024,(2):211-216
<正>张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我知道您是文学出身转入新闻传播学界,这种身份的转换在过去是很普遍的,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优势,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估计在这个过程中辛酸苦辣甜都有,您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请为青年学人分享一下治学的心路历程和经验?非常荣幸接受您的访谈。《学术月刊》在中国学术界地位崇高,是人文社科学者敬重的学术平台,接受贵刊专访,受宠若惊,也深感忐忑。  相似文献   

20.
正"小升初"三科联赛成绩下来后,女儿阳阳很不开心地跑回家中,一进屋就嘟囔起来:"妈妈,这次的成绩纯属意外!英语向来是我的强项,可我只得了85分,怎么可能?还有语文,我每次考试都能拿高分,这回居然不足90分!一定是老师将分数录错了!"说到这里,她突然抱住我胳膊,泪眼婆娑地乞求着:"妈妈,您和评卷老师认识,麻烦您明天帮我查查分数吧!"我将女儿按坐在沙发上,轻抚着她的额头问道:"阳阳,你们班这次联考的总体成绩咋样?排名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