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围绕泛长三角旅游区域合作这一新的命题,从经济地位、合作基础、大中城市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对泛长三角旅游区域合作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泛长三角旅游区域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整合营销理论在旅游产品生产和销售中的应用日臻成熟。近年来,泛长三角旅游产品整合营销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中,安徽省的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产业规模较小、整合开发相对缓慢。安徽旅游产业应以地缘为基础、以品牌为方向进行旅游认知、品牌构建、旅游供需整合和旅游相关者关系整合,把自然山水、休闲养生、人文佛教的徽风皖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主题、线路、品牌有机融合,推出基于泛长三角一体化的安徽旅游产品,形成泛长三角旅游的重要一极。  相似文献   

3.
从泛长三角视野谋划合肥滨湖新区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长三角的形成具有客观必然性.合肥从地理位置上说,处于长江流域,城区向巢湖方向发展,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符合建设泛长三角经济区的潮流.把合肥滨湖新区建设成泛长三角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在合肥滨湖新区建设中需要突出金融集中区、旅游休闲胜地、循环经济示范区等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4.
泛长三角旅游圈一体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区域旅游的合作步伐逐渐加快,泛长三角地区旅游一体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泛长三角旅游圈逐渐形成。通过回顾泛长三角旅游圈的发展历程,从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市场共拓、旅游交通畅通、旅游教育协作和旅游安全保障等方面分析了泛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泛长三角旅游圈一体化发展尚需进一步完善的诸多问题,为泛长三角旅游圈的长远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泛长三角人才培养、开发和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区域一体化是当前迫切的任务。泛长三角四省一市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应在建立有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以及高等教育投资合作化、社会保障机制规范化和统一化、企业人才开发层次化和系统化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协作,充分利用四省一市在人力资源结构上的互补性,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系统化和层次化的人才市场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从要让城乡居民都能分享改革成果的基本价值取向出发,本文积极探索了在泛长三角圈内实行统筹地区、城乡养老收入的机制。在充分考虑这一地区当前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既不牺牲发达地区效率又能增进区域内利益受损地区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圈内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圈内整体效率,使得圈内各地能够协调发展的统筹养老收入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蒙城县是安徽北部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其地理位置并不优越,但这几年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上成效显著,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的报酬递增理论对这一现象予以解释,指出长三角与安徽的产业转移和经济合作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是资本追求报酬递增的内在必要性使然,这一解释对落后地区政府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8.
安徽参与共建“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的路迳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长三角"概念的提出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是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本课题研究从"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建设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分析中得出:安徽参与共建"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自身发展道路的选择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无疑是实现"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的前提条件,安徽可以分三个阶段来逐步融入"泛长三角",当然,区域经济合作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参与各方能够达成共识,通过政府引导最终形成一个超行政区域的"市场+制度"形式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农村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等滞后于长三角地区,从长三角到安徽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梯度。政府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农村拥有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构成了安徽吸引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借助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和要素向安徽地区的梯度转移,通过发展村域经济、科学规划园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完善投融资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村发展机制、完善服务环境等措施,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之间、城乡经济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钟孟盛 《老友》2012,(3):44-44
在赣州有这样一位老人:从小酷爱绘画,尤其擅长画梅,素有“江西一枝梅”之称。他笔下的梅花高古奇特、千姿百态、洒脱豪放。其作品在国内外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有500余幅在报刊上发表或被堂、馆收藏,有的还传人美、英、法、日、韩等国家。如今,他虽已到耄耋之年,但仍在书画的世界辛勤耕耘。他就是欧阳武老先生。近日,笔者慕名对他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三角洲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在国家大力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政策背景下,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依靠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以东营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三角洲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在国家大力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政策背景下,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依靠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以东营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两大制造业中心,两地由于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将可能对各自制造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运用偏离份额分析和规模/前景矩阵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明确两地政府实现制造业的双赢发展提出前瞻性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一体化主要是指在长三角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人才、产品等能够自由流动,以及工业、金融、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包括生产和销售)方面的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要求政府调整职能,尊重企业的选择,放开企业在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流动,因此,共同市场建设首先是政府行为。各地方政府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长三角的区域合作,消除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才能提高整体的竞争力,达到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区域行政与长三角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区域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其区域经济一体化正稳步推进、有序发展,这为长三角区域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区域行政不断向高级深化,最后走向区域行政一体化。长三角区域要获得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从区域行政走向区域行政一体化是其内在要求,也是其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长三角地区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契机.长三角地区通过政府强力推动和有效协调,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尽快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7.
1842年通商口岸上海开埠,这不仅仅成为改变上海城市自身命运的起点,也是近代以来以上海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重构的新起点.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发生了位移,即上海取代苏州成为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中心,而且该区域原有的城镇经济结构也在这一巨变中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的新的"商业化"浪潮成为这一改变的推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船舶工业整体布局中,长三角是我国最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探索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并对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估与跟踪,根据国际船舶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目标战略需求,提出调整长三角船舶工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建议,这不仅关系到长三角船舶工业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未来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都市圈是我国三大都市圈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个,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壮大,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至关重要。研究长三角都市圈,必然绕不过对长三角都市圈发展阶段的判断。本文正是从对长三角都市圈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发展态势的分析出发,按照弗里德曼理论对长三角发展阶段进行一个尝试性的判断,并提出了“多层次、多中心、多维向、多动力”的“四多”区域联动整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综述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产业政策、需求与供给以及信息通信的基础地位等方面分析了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将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城市体系和城市布局、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以及制度构架和政策措施等诸多方面推动通信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