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乐论”是西方最重要的道德理论派别之一,它与“自我完善论”或“义务论”处于长期对峙之中。快乐论把求取“快乐”看作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和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而快乐的反面是“痛苦”,痛苦是人人所不欲的,是应该避免的。人的一切行为既是为了求取快乐,又是为了避免痛苦,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所以叫“趋乐避苦”。因此,“趋乐避苦”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快乐论的这种人生目的观(人生观)是基于这样一种人性论思想的:它把人看作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技术善的实现方式可以有“避苦”和“增福”(“趋乐”)两种,由此为善的技术也可以分为相应的两类。当资源有限从而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时,避苦的技术应优先于增福的技术,无论是历史的经验,还是现实的道德要求,抑或理性的分析,都表明了这种选择的恰当性,并构成一种合乎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和幸福观的伦理选择,也是寻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生存方式的变革与马克思思想的“幸福”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视域中的"幸福",不只囿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它本质上涉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内的全部生活,即个人的总体生存方式,意味着人的全部本质力量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确证。资本逻辑语境下的片面的、异化的生存方式遮蔽了人之幸福的根本,唯有彻底变革这种病态的生存方式,代之以全面的、丰富的生存方式,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才具可能。时下社会呈现精神家园失落,幸福迷茫现象,当代人所遭遇的生存困境再次凸显了开启马克思在本质意义上所诠释的幸福思想对人之生存的启示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贾岛的人生有两个核心追求,一是应举,二是苦吟。前人对这两点论述较多,但是把这两点分别同其早年长时间的佛徒生涯放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这段经历对其应举与苦吟产生的不同影响。一方面,曾多年为僧的贾岛为何久困科场而执着不悔?原因在于诗名成为他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多年的佛门生活使贾岛可以把一种坚忍的苦行精神转移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这是苦吟习惯出现的根源。结论:在贾岛的人生历程中,应举是表层的现实追求,苦吟是深层的精神信仰,这两点决定了贾岛由僧还俗、终生苦吟不辍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5.
休谟的人类协议的理论原型解释了道德发生的先验机制。基于这种先验机制,道德本身得以发生的同情获得了现实基础。同情的内在自然机制在于生物性的趋乐避苦属性。诉诸一种情感机制解释道德本身的发生动力是道德基础问题的必然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6.
贾岛的人生有两个核心追求,一是应举,二是苦吟。前人对这两点论述较多,但是把这两点分别同其早年长时间的佛徒生涯放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这段经历对其应举与苦吟产生的不同影响。一方面,曾多年为僧的贾岛为何久困科场而执着不悔?原因在于诗名成为他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多年的佛门生活使贾岛可以把一种坚忍的苦行精神转移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这是苦吟习惯出现的根源。结论:在贾岛的人生历程中,应举是表层的现实追求,苦吟是深层的精神信仰,这两点决定了贾岛由僧还俗、终生苦吟不辍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7.
韩淑华 《新天地》2011,(10):214-215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欢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法的体育游戏,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建立起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情,用“乐教”影响学生“乐学”,防止由于体育活动内容的苦、累、脏及其它因素造成学生“惧学”的消极心理  相似文献   

8.
霍尔巴赫论幸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18世纪盛行的封建宗教的禁欲主义,霍尔巴赫从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追求现世的,尘世的幸福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和目的;幸福就是人与环境的相协调以及在此状况下人所能保持的一颗平静的心灵;实现幸福的条件在于无贪欲、适当的劳动和德行。从而确立了一种与封建宗教根本不同的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全新的人生观和幸福观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调,主要表现为中国美学家们从现实的生存体验和个体感性生命的视角去思考美学问题,这种立足现实生存的美学理论在人生体验、生活改造和生命安顿这几个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以现代新儒家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现代新儒家美学源于地理疏离、情感疏离和文化疏离;作为体验之学,审美是对人生意义普遍性的发现;作为生命安顿,审美是对工具主义方法论的超越;由"感"而"信"则彰显了儒学的超越向度。现代新儒家以审美来重塑中国人的生活品格和精神世界,体现了现代中国美学精神的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世界所独具的基础图式、诉求张力和意义特质,使生活世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立的唯一实有畛域。其中,鲜活多元的、具体体验的、感性理性共在的日常生活世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性存在———引导"人"领悟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联,并使人学会合理选择生存态度和行为方式,同样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指向"人之生活世界",实现与生活世界的契合。只有择取了生活世界为承载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为教育对象精神品性的真正趋善找到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民生是指作为生命主体、生活主体和生产主体的广大民众自身的现实存在状态,主要包括生存、生活与生计三个基本层次.民生幸福即民众对于自身生存、生活、生计诸方面状况感到满意、快乐和愉悦的积极稳定的情感体验,它是人类幸福感的基本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追求生存、生活和生计幸福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和目标,也应是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为了有效增进民生幸福,需要创建以民生幸福为目标导向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人本化、管理主体的全员化、管理客体的系配化以及管理手段的效能化.  相似文献   

12.
职场是现代人生活最重要的一个生存平台,快乐与否决定生活的幸福。近来,一项以"快乐工作"为主题的对12个城市职场人员的调查发现,有41.64%的网友表示"不快乐的时候多",还有20.64%的网友表示"很痛苦,想换工作"。不快乐的占了被调查者的62.28%。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快乐观主要是推崇所谓的"至乐", 庄子的"至乐"绝不同于世俗所以为的至乐,而是体道之时所呈现的一种生命体验.至乐是一种超越于世俗苦乐之上的快乐境界,因此又被庄子称为"无乐"."无乐"并不意味着停止了一切情感活动,而表现为一种宁静超然,无所扰动,澄明通达的心灵状态.至乐绝非"适人之适",而是一种"自适之适"或者"忘适之适",即一种把自我的舒适与满足推向极至的精神享受.庄子的至乐观,在文人墨客的艺术创作中传响不绝.庄子对至乐的思考,或许能够促使一味追求世俗享乐的现代人,对"何为最大的快乐"这一终极人生问题有更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14.
趋乐避苦原则与幸福原则都是经验性原则,经验不能达到道德法则,经验对于道德法则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道德法则是自明的、形式的,是悬置经验的剩余物。经验奠基于直观,道德法则并不建立在直观上面;道德法则在直观界域之外从因果必然性规律一定要向自由原则转化也可以看出来。作为因果规律的时间直观界域最终由主体造成,并且只表明主体的性质和机制。道德法则是直觉的在,道德法则的力量来源于它的纯粹性、直接性,来源于人们对它的直觉和领会;人们获得它只能通过自觉这一唯一途径,直觉是道德法则合法性的保障。直觉的道德法则的作用不在于增添或者获得什么,而只在于避免或者防止什么;它的意义仅在于给直观对象以本真客观性,给范畴以实在性。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14,(1):49-49
格鲁吉亚巴恩斯维尔有一家人,父母加5个孩子都是软骨发育不全患者,堪称现实版“七个小矮人”。他们勇于接受现实。积极适应“高个子”的世界,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日本北海道女作家三浦绫子以其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为题材,在八十八部作品所构筑的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里,回应和解构了生与死、爱与恨、苦与乐等人生基本问题。生存不是权利而是义务,爱是施予不是索求,苦难不是深渊而是通往崇高的阶梯。  相似文献   

17.
文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调查:世界上谁最快乐?在上万个答案中,有四个答案十分精彩,他们分别是:吹着口哨欣赏自己刚刚完成作品的艺术家;给婴儿洗澡的母亲;正在沙地里堆城堡的孩子;劳累了几个小时终于救治了一位病人的外科大夫。要求:以“快乐”为话题,自拟文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600字以上。题解:快乐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人们的生活,除了对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与满足外,还要追求快乐。快乐它是包含着幸福、喜悦、舒畅、乐观、向上、达观等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它是渗透在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休闲等具体活动中的一种心态、一…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国主流人生价值观追求的目标是幸福 ,幸福可分为精神快乐和肉体快乐。精神快乐是其社会倡导追求的主要目标 ,但不排斥对于肉体快乐的追求。金钱本身不是目的 ,只是获得肉体快乐和精神快乐的手段。财产私有被看成是社会公正的前提 ,获得金钱的主要方式是进入好的职业 ,进入好的职业必须具有好的教育。约束他们行为的手段主要是个人对行为污点的逃避以及对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各种社会组织的行为规范的遵守  相似文献   

19.
道教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认为幸福不在于占有极大的物质财富,拥有极大的权力名 声,而在于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故倡导顺应自然、清静自心、知足常乐地活着。千百年来,道教以 “知足常乐”为准则,把保重身体、快乐地活着上升到了人生幸福的高度,对生命的热爱形成了道教幸福观 的鲜明特点。道教对幸福与欲望关系之探讨,表达了对人的本质及生命理想的自觉意识,对现代人生仍 有独具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喜剧得以形成的客观基础;喜剧主角中所表现的人物是历史的丑角,体现了人的非本质;喜剧是一个不断解蔽启真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思想性和智慧性;从喜剧艺术的审美心理而言,喜剧艺术更多的带有愉悦性,迎合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就喜剧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言,喜剧艺术的本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