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工业化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最根本的驱动作用,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存在形式,工业化、城市化必然要求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实质上还是工业化改造传统落后农业的问题.本文建议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等来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农村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飞跃,要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邓小平“三农”思想对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具有重要的启迪:要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闽台农业合作。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思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农”问题是在进入现代化进程后产生的,由于特殊的制度安排和特殊国情使其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特别突出。我国“三农”的根本性问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当前,必须以现代化为取向,以农村工业化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三化”带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是实施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联动。只有正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5.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只有真正解决了“三农”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文章针对西安市城郊型农业的特点,分析了西安市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实践、成效、问题以及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西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三农”问题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调整城乡关系,加快城市化步伐,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与和谐城市化:难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城市化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同时,“三农”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和谐进行的瓶颈。从长远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城市化,而“和谐城市化”与“三农”问题是互为制约与互相促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支持和保护农业,优化工业结构、户籍与土地制度等手段,以和谐城市化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和谐城市化,让城市化与“三农”问题的解决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要推进农业产业化 ,必须解决四个关键问题 (也即“三农”问题中的四个关键问题 ) ,即 :土地问题 ,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 ,农民负担及收入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政治经济制度的安排与变迁思考西部地区"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被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如何寻找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制度结构优化性使其产生集束效应而不是相互制约,以及制度变迁的前瞻性,对解决“三农”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农村现代化主要由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组成。本文围绕中国农村现代化中的农村城市化问题,从经济全球化(WTO)中的农业现代化、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与中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中国农村城市化与“三农”问题和改革农村教育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农村现代化中的农村城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发展对即将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促使中国共产党由一个革命党成为一个执政党;促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执政方略的重大转变;促使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2.
中共合法性与政权建立和巩固紧密相关,其获取权力和执掌政权都要得到社会和人民的认可,并且愿意服从它的领导和管理,它的合法性来源于它的纲领、目标、成员构成及社会的融入程度。中共合法性是在各种力量比较中选择的结果,能容纳不断成长的社会力量,坚持合作、包容、进步的理念,通过民主方式整合各种有利力量。中共合法性的建构,依赖其组织力量的存在和制度规范的完善,由内生条件和外生条件相结合,主动把历史必然性变为政治可行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监督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政党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内在机制,它是一种新型的民主监督。中国政党制度的创新性赋予了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监督新的价值意义。中国政党监督把人民民主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执政、参政行为作为互相监督的直接指向,把政党制度建设作为实现监督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民生决定民心。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政权的兴亡。只有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赢得政权,历史上许多政权的得失都证实了这个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改善民生,它是关乎政权能否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这种政党制度内,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议政党,表现为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共存、平等合作、民主协商、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党关系。这种政党关系既不同于前苏联的一党制,也不同于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在中国政党制度中,政党地位的体现,政党关系的形成,蕴含着政党和谐的积极因素,这样使得中国政党间的合作与协商,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又反映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和谐政党关系,奠定了中国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二大”至“六大”期间中共对苏共党章的“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大"至"六大"期间,中共在制定党章的过程中移植了苏共党章中的很多内容。通过移植,中共很快发展成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政党。但这种移植也给后来的党内民主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5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党对政府的绝对领导 ,二是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统一。这套政治制度 ,既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高效性 ,也存在着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针对政治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与时俱进 ,勇于探索 ,大胆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效 ,也积累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当今 ,我国正处于全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 ,由于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 ,党应从思想整合、利益协调、执政绩效、反腐倡廉等方面下功夫 ,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培植广泛的社会基础 ,切实维护和加强自身的政治权威。  相似文献   

19.
论日本共产党的"人民议会主义"革命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议会主义"是日本共产党在战后提出的日本式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模式.其实质是通过和平手段在议会中赢得占稳定的大多数议席,而成为执政党或参政党.其理论依据是恩格斯提出的"多数人革命"的理论.日共认为通过"人民议会主义"道路,走向"日本式社会主义"符合日本发达国家的国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 史证明,我们党始终都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 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 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正是中国共产党80年“三个代表”的具体实践,为江泽民 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奠定了丰厚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