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电影大片已成为电影界的热点话题,到目前为止,学界已有的相关探讨主要集中在中国大片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历程,大片的内容与形式,大片的产业和大片的发展策略等方面.梳理和分析关于大片的已有研究,对于更为理性地认识中国电影大片进而促进大片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电影大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中国电影60年的发展历程中,新世纪以来从《英雄》开始的中国电影大片现象引人注目:"大片"的票房成就和文化意义,"大片"概念的约定俗成及相关电影观念的深入人心。作为新中国电影发展60年之重要成果的中国电影大片,已经初步成为了一个中国电影的重要新类型。《集结号》是中国大片的一个转折。大片逐渐呈现出若干类型性特征。从类型的角度看,中国电影大片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大片类型。但一些大片在类型定位上并没有遵循类型电影的规则,自觉或不自觉的非类型或反类型实践,使得大片留下一些矛盾和尴尬。尽管中国大片问题仍多,但当下的中国电影事业是需要大片的,大片可以带动电影市场。当然,大片类型需要成熟和优化,需要妥善平衡艺术/商业,本土/国际等复杂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3.
以李安的《卧虎藏龙》为导引,新世纪以降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商业大片类型:古装动作大片。这既同中国武侠片谱系有关,又是新的历史语境使然。而新的类型片却是一个艰辛的编码建构过程,从《卧虎藏龙》、《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神话》、《无极》、《夜宴》、《墨攻》、《满城尽带黄金甲》一路下来,到目前中国这一大片类型还远不够成熟,有六方面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4.
"高票房"与"低口碑"的悖论是当下电影大片产业链上的一种现象.从2002年的<英雄>到2009年的<赤壁(下)>,被冠以"国产大片"的这些电影无不经历了"炒作宣传-票房飘红-观众诟病"这样一个流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从中国电影大片自身出发,探索其瓶颈所在.文章从影像和叙事的关系、情节建构和人物性格的塑造、电脑特效和人文精神的缺乏三个方面阐述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产量逐年增长,电影票房持续走高,已逐步成为世界电影大国;在此过程中,本土生产的商业大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些大片真是拯救中国电影免被好莱坞完全吞并的“救命符”吗?通过文本分析,比较好莱坞“高概念”电影《拯救大兵雷恩》(1998)和国产大片《金陵十三钗》(2011)的美学风格和叙事手段,借此期冀对这个问题提供某些思考与启示:中国电影要在好莱坞“狼逼门前”的威胁声中真正“走出去”,需认真思考如何平衡本土与世界(故事题材、主题意义方面)、繁复与简洁(叙事结构、美学风格方面)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近年来中国大片现象中声音创作的美学意义,分类分析和解释了中国大片中的音响、音乐和语言的美学功能。此分析主要依据中国大片创作呈现的“视听感官”特征及民族文化内涵。比如,其中的音响设计创造出了民族文化的意境,而音乐的情绪也透露出故事的文化信息。本文尽量突显中国大片声音的文化特性,挖掘出中国大片声音创作的深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亮相和获得加冕,逐渐提升了华语电影的世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崭露头角多少让在经济上获得自足地位的华人获得了更多文化自信。然而,在批评界,华语大片在市场与人文之间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缝,“第五代”导演的市场化转型也招致越来越多的质疑,商业突围伴生文化品位的沉落,名利的诱惑与国族身份的续写成为华语电影人新时期的阵痛。  相似文献   

8.
持续不断的骂声和指责表明,新世纪以降的中国式大片确实面临着某些需要摆脱的困境。在叙事学的视野中,二元性功能的缝合与分裂,视觉过剩与人性匮乏的纠缠,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相互消解,分别构成了中国式大片在叙事对象、叙事方式、叙事伦理等三个方面的困境。这三重困境的产生有其各自不同的原因,因而需要不同的因应对策,才能真正将其摆脱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主流大片的话语建构与中国电影的生态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生态学或生态批评的视角观照当下中国的主流大片,无疑可以获得一种更为普泛的价值取向和较有成效的言说方式。也正是基于电影生态学与生态批评的理论前提,可以提出主流与非主流、大片与中小影片以及主流大片的生产与消费等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有望在积极适应、协调互动和力图创新的层面上为主流大片寻求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向前迈进的依据。总的来看,一个公正、平衡的中国电影生态,需要在主流电影与非主流电影的积极适应和相互转换中逐步构建。漠视或者清除了非主流电影,主流电影也会失去健康的肌体与创新的活力。而在多元的全球化背景下,在独特的中国电影语境里,国产大片蕴涵着许多复杂的动因、具体的过程和丰富的细节,简单的是非论证和抽象的价值评判都是不太可取的;对国产大片的生存境遇和生态状况进行较具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正是大片话语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与此相应,主流大片话语不仅跟中国整体的电影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而且需要政界、业界、学界与媒体、观众的共同对话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中国主流大片的生产与消费,使中国电影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生态平衡之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国产大片进行解读,分析了电影文本所包含的技术、暴力与性等一系列外在表征,并揭示出导致中国电影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合流的内在驱动力为资本的全球化.此外,文章在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国产大片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出路问题,提出国产大片在全球电影市场的竞争中"应有自己的声音和独特的民族标识".  相似文献   

11.
国产大片对于打破进口大片的垄断、激活低迷的国内电影市场、促进中国电影业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电影营销理念和制作技术的进步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创作理念和影片内容的严重缺陷,对电影界和观众形成了一定的误导,使许多观众对中国电影失去了信心.因此,反思国产大片的双重社会效应,探讨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视觉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当代电影人开始主动接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并大胆模仿其制作电影的各种技巧。国产大片的视觉景观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形成了兼容并收的视觉景观之路,即:“好莱坞电影视觉快感元素+民族独特的视觉愉悦元素”。同时,他们也在文化传播上做出种种努力,但总的效果不明显甚至有的失之偏颇。观众在欣赏完一道道视觉盛宴后,往往对国产大片所透露出来的思想观念与审美价值展开了激烈的批评。国产大片“叫座”的同时,通常不“叫好”。从视觉景观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分析目前的国产大片,目的是希望未来的国产大片能在全球化中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赵氏孤儿》的电影改编,将换孤从主动变为巧合与误会,这导致程婴的形象从忠肝义胆的大英雄降格为善良的小人物;他主动以孤儿为代价,刻意让孤儿与屠岸贾相亲相爱并在成年后砍杀了屠岸贾,程婴以此得到一种畸形的报复快感,如此便对程婴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反转,再加上整个电影中叙事逻辑上的大量疏漏,导致整个《赵氏孤儿》的电影改编失败,这也映射了当下整个武侠大片在内容和价值取向上的困境与焦虑,这种困境与焦虑将持续影响武侠大片的美誉度和长久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全球化视域出发,大片叙事具有开阔的空间跨度和跨文化交流的话语特征,最能够代表和体现一国电影生产的规模、话语形态的特色和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近年来,一些国外引进大片的上佳表现,充分证明了大片叙事的文化与艺术魅力。与之相较,中国式大片则缺乏作为全球大片的底蕴和经验。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与讲述、话语形态的建构与组织、话语策略的安排和运用上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在叙事空间视野的开拓上,尚缺少一种全球化眼光和话语策略以及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艺术想象力。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式大片要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需要在加强话语形态建构的全球化定位和深化影片故事讲述的普遍价值意义上下功夫。大片要在艺术情怀的追求上着眼于世界文化格局,致力于民族文化特色与世界各民族文化需求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5.
从电影大片、商业大片和动画大片等概念界定入手,探讨中国动画发展的国际机遇,进而对动画大片的成功要素展开论述,主要从受众群体定位、线性叙事结构、自生成性美学、视觉美学定律、人才的专业化、生产的大片化、加强自主创新和展开艺术批评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基于国际层出不穷的动画商业大片的成功案例和我国政府对动漫产业无以复加的扶持力度,把握好优秀动画作品的关键要素,中国动画大片的成功之作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6.
盘点近年的国产商业大片令人喜忧参半。可喜之处是继2002年《英雄》诞生之后,经过电影工作者数年的不懈探索,2006年《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赢得空前高额的票房收益,既表征了其商业的成功和艺术的逐渐完善,又能指着中国商业电影的初步成熟;可忧之处则在于两片皆有忽视影片必须具备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识,而将色情与暴力当成最大卖点之嫌。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估其题材选择、立意构思以及摄影、构图、色彩、音乐等视听元素的成败得失,以为促进这一商业电影类型的继续成熟和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17.
华语大片的文化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近年华语大片在努力寻求文化支点、挖掘本土文化、传输本土价值观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过从女性批评入手,我们发现,华语大片在性别文化表达和输出上仍存在一定的偏颇和滞后,从古装片、现代商业片中都可以看到问题的显在性,我们从规正女性意识概念出发,召唤多层面、多生活方位的女性形象类型意识以及打破被看格局,塑造女性在电影中真正的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我国商业大片生产的美学规制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题材选择的多元化倾向;二是形象塑造的平民化倾向;三是叙事策略的大众化追求;四是影像打造上的奇观化效果。这些美学规制的形成有其背后深层的价值选择及其意识形态的变化,表现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影生产在融合大众美学趣味和中国主流价值观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所有这些对未来我国电影创作和生产有着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张艺谋、冯小刚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商业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市场化、产业化过程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们创作的“商业大片”具有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等可营销性特征,表现为对著名导演、大牌明星、具有吸引力的故事以及独特的视觉造型等可营销元素的运用。他们为中国电影产业化所做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但也存在题材样式过分狭窄和电影后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影在21世纪初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发展瓶颈和重重压力,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在确保国内票房和观影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如何向海外市场推出国产影片。要把中国电影产业做大做活,这两个方面市场的成功营建缺一不可。电影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输出的问题。本文正是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角度对中国电影近期来在向海外市场推介时所选择的形象定位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进行解剖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