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中学时就学过,以后也曾多次提起。但鲁迅读书的这个地方,为什么叫“三味书屋”?这“三味”又指哪“三味”?却早都忘了。直到最近去鲁迅的故乡绍兴,亲身走进“三味书屋”,看  相似文献   

2.
3.
黄晓林 《社区》2010,(14):56-57
清明假日,原计划是和朋友相约到玉渊潭公园散散步、聊聊天、看看樱花。休息的时候也可拿本书读读。遗憾的是来玉渊潭游园的人真是太多了,那种原来想像的悠闲和宁静肯定是找不着了,只好另辟蹊径.在公园一个角落处找到了一个还算安静的地方坐下了。  相似文献   

4.
考场作文不同于我们平时的写作练笔。它不但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更要求考生以此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赢得“半壁江山”。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不但要体现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主旨,更要有深厚的意蕴。而一篇意蕴深厚的考场作文,应具有:人情味、文化味、哲理味。  相似文献   

5.
“戏”     
今天下午的体育课上,我与同学演了一场以悲伤开头、感动收尾的“戏”。  相似文献   

6.
陈常国 《中华魂》2022,(9):36-37
<正>说话,是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感受、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交往交际的重要渠道之一。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能够体现一个人品德修养、文化素养、自身涵养。说话如炒菜烧饭,同样讲究“味道”。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7.
阳戏"三圣"指川主、土主、药王,他们是阳戏类型的标志。清吉镇宅、降福还愿是阳戏"三圣"信仰的宗旨。"三圣"由世间"人"向天上"神"的演化过程,浸润神秘性,并呈多样化的特点。文章采用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结合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金陵瞭望》2010,(21):72-73
在南京新街口国美电器与中山电子城东侧的三味茶庄(原为大佛龙井专卖店),创立于1997年3月1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钟嵘“滋味”与司空图“味外味”两种“味”的构成因素 ,两种“味”的实质 ,两种“味”的思维方式及两种“味”各自产生的文化背景四个方面辩析了“滋味”与“味外味”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江怀 《淮海文汇》2004,(2):24-25
贪官们一个人是贪不起来的,必须有一个“黄金搭档”。这个搭档往往是大款、妻子或情妇充当主要角色。一方面是贪官和大款一唱一和,官与商互相支撑,互相利用;另一方面是贪官和妻子或情人,一唱一和,把权钱交易在暗地里搞得缠缠绵绵。  相似文献   

11.
戏画为何物?戏画,其实就是中国戏剧人物绘画。其代表人物为我国已故著名画家关良先生。关良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中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绘画理念引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之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戏剧人物画家。其中国画《戏剧人物》等作品藏于中国美术馆。戏剧,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国  相似文献   

12.
“味”,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最早把它引入文学理论领域的,大概可算陆机的《文赋》。虽然先秦、两汉的著作早已用到“味”字,如《论语·述而》:“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把韶乐的乐味取代肉味,但孔子並未把“味”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来看;晏子说“音亦如味”,用“味”比喻音乐的美感作用,但也仅有比喻的意义而已。从总的情况看,当时尚未当作一个有一定审美意义的美学范畴来使用,直  相似文献   

13.
论“味”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味”与“美”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味”有三层涵义,它的本质在于它是作者创作时的刻意追求,是作品的精魂,是鉴赏者的终极目的。“味”的生成机制有三个条件:客体自身具有“原味”,主体鉴赏后品得“新味”,主客体发生联系的中介物“遇合机缘”。品味由低到高分三层:解味、玩味和创味。品位层次决定了主体在鉴赏中的不同级位。  相似文献   

14.
二十年前说起包装二字,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无非是把东西杂物收拢归齐,以便运送保存而已。对外开放初期,就懂得它有了新的涵义,原来我们的商品要全面出口了,东西虽地道,但外壳一仍其旧,古老粗糙得很,洋人眼睛一瞄就不喜欢。我们有种名牌台扇,一年到头不停地转依然保持原有质量,造型、色彩都无可挑剔但赔老本大甩卖也竞洋货不过。据说经过调研,原来就是外壳太赖,引不起人家的购买欲。后经着力提倡包  相似文献   

15.
我们设计了一种手足匍匐动作的操练,命名为“龟戏”,含有长寿的意思。旨在把直立的人体展平,用四肢支撑全身重量,模仿龟之爬行动作,平稳呼吸,缓慢而有节奏地运动。由于减去了直立时头颅和上半躯体的压力,解脱了脊柱负荷;爬行中脊椎,从颈椎到腰椎左右摆动,有利于全身关节的锻炼,有  相似文献   

16.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这天他在街上见到一只蝴蝶,便连滚带爬去追。追着追着,他来到了一座山谷。这儿的景色很美,突然传来“嚓——嚓”的声音,李白循声去看。原来,是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并说要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问:“那怎么可能呢!”  相似文献   

17.
庄严美妙的"曼荼罗沙画"是藏传佛教密宗法事活动中的重要仪轨,宗教意蕴是其根本,其以具象的图案形式,建构了"即身成佛"的修行观和"圆觉"的宇宙观,完成了抽象的佛教义理的弘化、传播;其次,"曼荼罗沙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它的主题、陈设、绘画态度都服从于"观念"或"思想"的塑造,具备"观念的视觉化"这个"观念绘画"的本质特征,是宗教文化中的"观念艺术";依密宗修法"四曼为相"而陈设的"曼荼罗沙画"所成就的佛身、佛国的完美宇宙,表现出对佛菩萨"度一切众生"之无量功得、无量智慧、无量神力的人格美的崇拜,对于圆通无碍之"宇宙真相"的追求,对于不断提升精神层次,努力超越一切(生死、轮回、大小、永晢)限定的信念与自由意志的肯定。  相似文献   

18.
以儿童形象、生活、健康、教育、游戏等为题材的"婴戏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融入了大量的社会、文化、卫生医疗信息。宋代是"婴戏画"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有大量"婴戏画"问世。从医学审视的角度,通过"婴戏画"之特殊媒体所表达的重子意识、重视健康及教育等内涵,探讨宋政府为保证儿童健康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法令和儿科疾病防治体系,以及社会力量对儿童的体恤和关心。  相似文献   

19.
能单凭传统的“味”来解曹雪芹的“味”吗?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一开始就向读者宣称:“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何来,说起来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并特别点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的,“味”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特别强调的美学概念.他不仅要求作为审美主体的作家要有健康的审美趣味,而且强调当《红楼梦》送到读者手上以后,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也必须是善于解味的人.那么,曹雪芹所强调的是怎样的“味”呢?这是值得我们仔细斟酌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生三味     
人的一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话表明,那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