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中学时就学过,以后也曾多次提起。但鲁迅读书的这个地方,为什么叫“三味书屋”?这“三味”又指哪“三味”?却早都忘了。直到最近去鲁迅的故乡绍兴,亲身走进“三味书屋”,看 相似文献
2.
3.
4.
6.
<正>说话,是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感受、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交往交际的重要渠道之一。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能够体现一个人品德修养、文化素养、自身涵养。说话如炒菜烧饭,同样讲究“味道”。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7.
吴电雷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4):15-18
阳戏"三圣"指川主、土主、药王,他们是阳戏类型的标志。清吉镇宅、降福还愿是阳戏"三圣"信仰的宗旨。"三圣"由世间"人"向天上"神"的演化过程,浸润神秘性,并呈多样化的特点。文章采用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结合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9.
吴瑞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0(1):7-10
本文从钟嵘“滋味”与司空图“味外味”两种“味”的构成因素 ,两种“味”的实质 ,两种“味”的思维方式及两种“味”各自产生的文化背景四个方面辩析了“滋味”与“味外味”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11.
12.
漆贤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味”,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最早把它引入文学理论领域的,大概可算陆机的《文赋》。虽然先秦、两汉的著作早已用到“味”字,如《论语·述而》:“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把韶乐的乐味取代肉味,但孔子並未把“味”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来看;晏子说“音亦如味”,用“味”比喻音乐的美感作用,但也仅有比喻的意义而已。从总的情况看,当时尚未当作一个有一定审美意义的美学范畴来使用,直 相似文献
13.
李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6(5):13-17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味”与“美”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味”有三层涵义,它的本质在于它是作者创作时的刻意追求,是作品的精魂,是鉴赏者的终极目的。“味”的生成机制有三个条件:客体自身具有“原味”,主体鉴赏后品得“新味”,主客体发生联系的中介物“遇合机缘”。品味由低到高分三层:解味、玩味和创味。品位层次决定了主体在鉴赏中的不同级位。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6)
庄严美妙的"曼荼罗沙画"是藏传佛教密宗法事活动中的重要仪轨,宗教意蕴是其根本,其以具象的图案形式,建构了"即身成佛"的修行观和"圆觉"的宇宙观,完成了抽象的佛教义理的弘化、传播;其次,"曼荼罗沙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它的主题、陈设、绘画态度都服从于"观念"或"思想"的塑造,具备"观念的视觉化"这个"观念绘画"的本质特征,是宗教文化中的"观念艺术";依密宗修法"四曼为相"而陈设的"曼荼罗沙画"所成就的佛身、佛国的完美宇宙,表现出对佛菩萨"度一切众生"之无量功得、无量智慧、无量神力的人格美的崇拜,对于圆通无碍之"宇宙真相"的追求,对于不断提升精神层次,努力超越一切(生死、轮回、大小、永晢)限定的信念与自由意志的肯定。 相似文献
18.
王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30-33
以儿童形象、生活、健康、教育、游戏等为题材的"婴戏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融入了大量的社会、文化、卫生医疗信息。宋代是"婴戏画"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有大量"婴戏画"问世。从医学审视的角度,通过"婴戏画"之特殊媒体所表达的重子意识、重视健康及教育等内涵,探讨宋政府为保证儿童健康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法令和儿科疾病防治体系,以及社会力量对儿童的体恤和关心。 相似文献
19.
苏鸿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能单凭传统的“味”来解曹雪芹的“味”吗?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一开始就向读者宣称:“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何来,说起来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并特别点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的,“味”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特别强调的美学概念.他不仅要求作为审美主体的作家要有健康的审美趣味,而且强调当《红楼梦》送到读者手上以后,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也必须是善于解味的人.那么,曹雪芹所强调的是怎样的“味”呢?这是值得我们仔细斟酌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