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正>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和散文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歌评论家.他在三十年代长约十年的时间里所写的二十余篇诗歌理论与批评文章中,专门论述过卞之琳、刘宇、朱湘、焦菊隐、刘半农、闻一多、汪静之、刘廷藯、徐志摩、郭沫若等现代著名诗人的诗歌创作,论及过胡适、周作人、沈尹默、钱玄同、俞平伯、饶孟侃、冯君培、陈梦家、冰心、邵冠华、姚蓬子、虞琰、于庚虞、孙大雨、方玮德、刘大白、刘梦苇、康白情、朱自清、徐玉诺、沈玄庐、罗家伦、傅斯年、黄婉、刘延陵、冯至、戴望舒、邵洵美、王统照、邓均吾、林如稷、杨子惠、朱大(木丹)、藏克家、林徽因、梁宗岱、罗念生、废名、何  相似文献   

2.
诗歌形式、诗歌精神、诗歌语言构成了诗歌翻译的三要素。在这三要素中,诗歌语言是连接诗歌精神与诗歌形式的桥梁。由此可见,诗歌语言是诗歌翻译中最主要的因素。诗歌语言主要包括节奏、词语选择、修辞。为了使诗歌的翻译更加准确、完美、传神,我们首先应就诗歌语言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唐代小说创作有明显的诗歌意识,这与唐代的诗歌观念有着重要的关系。中唐诗歌的俗艳观念下歌传相偶,小说创作取材于诗歌,并运用诗歌作为小说表现的重要手段;唐代诗歌兴象、意境、韵味等审美观念影响着小说创作的诗化,使唐代小说印上诗歌鼎盛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论述汉德诗歌语言的韵律、抑扬、排偶和格式等方面的相同性和不同之处,旨在让德语工作者更好地掌握汉德诗歌语言,提高德语诗歌的写作能力和翻译汉德诗歌的能力,同时提高汉德诗歌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将“革命”一词带入诗歌领域,开启了中国二十世纪诗歌中的革命话语之源。此后的诗歌革命和革命诗歌的内涵外延的变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和局限,都可以在梁氏的诗学理论中找到源头。在“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展开、总结过程中,社会政治的要求直接进入到诗歌当中,凌驾于诗歌之上,制约了诗歌美学的开掘。重新审视“诗界革命”理论的滥觞与流荡,对于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及诗歌美学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也有助于厘清当代纷乱的革命诗歌话语理论。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具有音乐性,而这一音乐性在诗歌诵读教学中如何把握,一直是个难点。本文从直观体现诗歌音乐性的三个方面:平仄——诗歌的抑扬美、节奏——诗歌的内在情感美、押韵——诗歌的回环美着手,逐层讨论了诗歌音乐性诵读应掌握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7.
小华诗评,即对朝鲜诗歌的批评。本文从批评角度论述洪万宗《小华诗评》中的诗歌理论:诗歌标准、诗歌历史、诗歌内容、诗歌作者、诗歌手法、诗歌风格、诗歌流派、诗歌功用、诗歌比较、诗歌批评等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数词在诗歌中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描写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也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效果。本文从中国古典诗史的实例出发,对诗歌中数词修辞现象及其规律、特点、作用,作了自己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根据诗歌的审美特征强化诗歌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诗歌教学应着力于让学生体味诗歌语言、色彩、音韵之美,培养学生感知诗美的灵敏度;体验诗歌内在的意象、意境之美,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活跃性和对诗歌整体审美的统摄力。同时,还应发掘诗歌蕴含的情感、人格之美,培养学生由审美观照向“善”的感悟迁移的能力,从而在审美愉悦中感悟人生真谛,育成其美好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教材成为“诗歌典范”,显现了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在历史延续中的强势。这一“诗歌典范”的树立,曲解了诗篇本意,简化甚至扭曲了诗人形象,并无视或舍弃了海子诗歌创作中“异端”和“新创”的东西。这样的“诗歌典范”培养着人们的“诗歌想象”和“诗歌期待”,影响了人们对新兴诗歌现象的创造和认同。这一“诗歌典范”的塑造方式竞能大获成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并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将法国象征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精华,融化于充满现代情绪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沉郁、细腻、柔和而又浪漫、飘逸的诗歌艺术风格。从戴望舒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发展可以看出,他始终在自己独创的诗风中前进,诗人的诗歌生命在他独特的风格中得到永生。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中国,诗歌的生存空间已经相当狭小,这既有社会的、经济的、价值的因素,也有诗歌创作、诗歌理论方面的偏颇。通过对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创作特色的分析,认为诗歌所具有的内在韵律是诗人生命的轨迹和节奏,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要强调诗歌的音乐性特质,但是,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其音乐特质已经发生了相当的变化,远远不是过去一般意义上的押韵和节奏,而必须提升到新的理念和高度。  相似文献   

13.
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目的不仅仅是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的古典诗歌,更重要的是向译语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克服文化差异,实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异域文化。本文试从文化因素、形式和内容、诗歌意象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相似文献   

14.
诗歌因其既是心灵的艺术又是语言的艺术而成为文学中的文学。因此,关于诗歌是什么,成为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哲人学者探讨的对象。诗歌之所以为诗歌,有其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型和其他文学体裁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强烈的主观情感性、意象性、弹性、音乐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的新诗写作中,诗歌中的平衡被过分关注。一旦诗歌中的平衡寄身于对诸多诗歌元素的综合把握,它就成为写作的焦虑的最显著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说,王敖诗歌中的综合能力则表现在他对想象力的不平衡的出色而又凌厉的驾御能力上。就当代诗歌的地理特征而言,这种不平衡标示着一种新的诗学的赫然登场。也可以这样认为,这种不平衡源于作者对诗歌力量的独特的把握。这种新型的诗歌力量最独异的地方就在于,它全然漠视流行的诗歌趣味,径直为当代诗歌建构了一种面貌卓然的诗歌记忆。  相似文献   

16.
“第三代”诗歌是八十年代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诗歌在89年的断裂使得八、九十年代诗歌创作上有很大差别,本文从“第三代”诗歌入手,以它和九十年代个人化诗歌创作的内在联系为着眼点,试图在二者的联系中找到诗歌发展至今的一脉相连的内在精神的延续和创作的积累,达到正确审视当代诗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对于当前中国朝鲜族诗歌的若干思考黄长石著紫荆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朝鲜族的诗歌文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当年不断搞政治运动,左的路线长期在文坛作崇,朝鲜族诗文学曾有过概念化、公式化和一般化的瑕疵,政治口号式的诗歌、解说式的诗歌、介绍性的诗歌...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从理论上明确提出诗歌“意境”的概念,并对之加以探讨的,是中唐时期的一些作家和诗歌理论家,这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然而诗歌意境理论的诞生,绝非偶然,它与前人及同时代的文艺创作、文艺理论、学术思想及哲学理论观念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蓬勃发展的网络诗歌,出现了一种鲜为人知、特别倚重技术编程语言的新兴诗歌——超文本诗歌(在台湾称为“数位诗”)。主要以台湾前卫实验为例,讨论其中四种:新具体诗(视觉诗)、多向诗、多媒体诗、互动诗。既肯定诗歌这一“新空间美学的表达方式”,其“声、像、动”全方位组合的质素对新诗多元发展带来新形式的冲击与鼓舞,也对可能来临的数字化诗歌——技术完全进驻诗歌——表示一定的担忧。  相似文献   

20.
诗意与诗译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极大的差异,加之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音韵美、意境美等特点,使得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道路显得尤为艰难。本文试图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出发,借鉴前人研究的理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