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敬语是体现日语特点的语言表现形式之一。日语的敬语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敬语的使用规则严格,并有多种表现形式。敬语接头词、接尾词是日语敬语表现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含有表示尊敬和表示自谦两种意义。在有关日语敬语的研究中,大多数文章著述都偏重于固定句型、敬语动词、助动词、补助动词的研究,而用敬语接头词、接尾词来表示敬语方面的论述甚少。本文着重叙述了日语敬语接头词、接尾词的种类、作用、适用范围,并举例说明了各类接头词、接尾词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2.
“的”是日语中常用的接尾词,一般通过接续在一些名词后面构成一个新的形容动词。我们对日语接尾词“的”的构词法、语意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的”的核心语意,“的”所包含的语意抽象化的语用功能是正确掌握和运用该接尾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的”是日语中常用的接尾词,一般通过接续在一些名词后面构成一个新的形容动词。我们对日语接尾词“的”的构词法、语意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的”的核心语意,“的”所包含的语意抽象化的语用功能是正确掌握和运用该接尾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日语接尾辞的分类与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尾辞是构成日语词汇的要素之一 ,以前接词的性质为标准 ,接尾辞可以分为前接动词型、前接名词型、前接形容词型和特殊型。接尾辞不仅可以改变派生词的词性 ,而且还可以增添某种意义或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5.
对《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数据库的统计发现,三字词的构词具有一些比较固定的词法模式,该模式中那些能产性强的语素在构词时形成了一种“类义功能”,在语法结构上也可以单独切分,称之为“部件词”。“部件词”包括26个接头词,185个接尾词,考察部件词构词时的词性、义项、词频等,有利于进一步分析部件词意义的聚类。  相似文献   

6.
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易变的活性因子。广义地说,新词不仅仅是新生词,而且应该、也必须包括赋有新义的旧词、外来词和短语词等。词义不是“固态”,而是“液态”,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而不断流动变化。本文就英语词义的液态流动作一初步探讨,试图从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方面讨论旧词赋新这一词义衍变现象。  相似文献   

7.
现代日语中,ら和たち都是常用的复数接尾辞,但二者之间既有文体上的差异,亦有意思上的差别。ら多少带有副助词的性质,与前接词结合相对较弱,复数范围不明确、不具体,因此多接续在人名后,而且多出现于内容生硬的文章中。而たち与前接词结合紧密,复数范围限定、明确,因此多出现在普通名词后和内容生活化的文章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主要是汉英比较,少量涉及日语)揭示“同词反义”现象,并从词汇学和语义学的角度,探索产生“同词反义”现象的根源,指出了研究这一语言现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最早指出“童话”一词源于日语的是周作人,这种看法后来既有人支持,也有人怀疑甚至否定。对此,本文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认为日语“童话”在出版物上的出现要早于汉语“童话”近一百年,如果再把当时中日两国之间大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交流背景纳入视野,“童话”源于日语则是可信的。考证“童话”一词是否源于日语,与语言学上的意义相比,更具重要的儿童文学史的意义。因为“童话”一词源于日语这一事实,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儿童文学在诞生期里的受动性格。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近代“的”字进入文言并逐渐取代“之”这一语言变化为例,分析以汉字为媒介的近代语言接触给汉语带来的诸种变化,并追问产生这些变化的方式和缘由。研究发现主要有三:(1)“的”字进入文言起源于汉日近代的语言接触;(2)文言中首先出现了“~的~之~、~之~的~、~的~的”等与日语相近的新结构,体现了语言接触给汉语带来的变化;(3)新结构中的“的”字具有与日语后缀「的」近似的语义。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和日语中存在很多意思相近、用法相同的同形词,给语言相互的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但不留意的话就会掉入同形词的陷阱,使人们在交流中产生各种误解,严重的甚至引起摩擦。因此,中日同形词的对照研究对排除文化障碍也有意义。以中日同形词“先生”为例,对其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用法、色彩等进行了对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汉语的“先生”具有不稳定性,词义一再萎缩;2)历史地看在感情色彩方面汉语的“先生”含褒义、贬义、中性,日语的「先生」基本上为褒义;3)语体色彩方面汉语和日语的“先生”相同,都可用于口语和书面;4)汉语的“先生”只是一个称呼词,而日语的「先生」既是称谓又是职业;5)日语“先生”一词增加了“对他人亲密的或带有玩笑的称呼”这一义项。  相似文献   

12.
日语的“タ”与汉语的“了”是这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也是中国人学习日语时常常容易出错的词。这是因为“タ”与“了”既有相对应的一面,也有不对应的一面。本文集多年日语教学经验,立足于中国人学日语的角度,采用比较的方法,从时态、体、语气三个方面,着重对两词不对应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以求为广大的日语学习者减少学习的障碍。 1.关于时态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谈谈“向き”“向け”“用”之异同袁静文,卜庆霞“向き”“向け”“用”这三个词,作为接尾词使用时,在意思与用法上有哪些不同点呢?例如:子供向书子供向书子供用书这三句话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本文拟对此作一个初步探讨。一、向,的基本意思谈到,向,的用法,我们自...  相似文献   

14.
山西方言“子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方言除南部二十七个县市属中原官话、北部广灵属冀鲁官话外,都属晋语区。在调查到的七十八个方言点看,晋语区的“子尾”与官话区的“子尾”是不同的。山西境内的官话与晋语周围的官话一样,都读尾,晋语读音多样,声母复杂,主要韵母多读,形成晋语一大特色。本文没有将晋语、官话分开论述,而是从地域角度将山西方言复杂多变的语音形式展示出来,将富有特色的语法结构、语法意义作了重点分析,如:动词形容词重叠加“子尾”;述宾结构加“子尾”;形容词词中词尾附“子”,数量结构量词重叠加“子尾”;人名及排行加“子尾”;“子尾”的明显的贬义色彩;“子尾”表动作完成的语法意义以及“子尾”的变韵、变调等等。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言事实的归纳与分析,可以看出山西晋语对外有排斥性,对内复杂性中蕴育着一致性的特点,如:“子尾”的读音,尽管有多种读音,但主要韵母大多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语进入日本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日本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汉字的传入,使日语文字体系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西方语言词汇的传入使日语文字体系在语音、品词结构等方面进一步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5,(5):117-118
<正>一、韩英社交称谓语的差异1.姓名称谓。韩语姓名称谓语采用"姓+名+接尾词、姓+接尾词、名+接尾词"的形式,姓名、姓、名是被称谓的主体,接尾词"■""■""■""■""■"等表示关系亲疏、地位尊卑。英语社交称谓中的姓名称谓有"教名+姓"或"教名+中间名+姓"两种形式。由此可见:韩英称谓语姓名称谓的组合形式不同,韩语"姓前名后",而英语"名前姓后";韩语需要使用接尾词而英语名字往往和宗  相似文献   

17.
一、日语敬语的特点所谓的敬语,简而言之,就是对谈话的对方或谈话中涉及的人或事表示尊敬的语言。敬语现象在一般语言中都有。例如,汉语中的“贵姓”、“您”等,都属于敬语现象。但是,像日语敬语那样细腻严格、大量使用的现象则在其它语言中并不多见。语言是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8.
汉语和日语中的拟声词、拟态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拟声词和拟态词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符号。日语中的拟声调和拟态词均属副词类。汉语中,拟声词属特殊词类,也有归属于叹词的,而拟态调则属形容词类。由于拟声词、拟态词在汉语、日语词类归类上有差异,往往给日语学习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本文通过大量例句,对日语和汉语中的拟声词、拟态词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学习者能够形象、准确地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日汉“同形词”的不同之比较范淑玲日汉“同形词”是指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文字表示上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汉字传入日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已成为日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日本人民还借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词汇,有些还被吸收到汉语中来,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  相似文献   

20.
反义词属于语言系统中的一种词义类聚,不仅具有揭示对立关系的功能,且在语言上呈现对称性。运用反义词,可以突出事物矛盾,起对比烘托的作用;可以使语言更加鲜明,增加语言的表现力。日语虽然秉承了语言的共性,但由于独特性而导致其用言反义词在词性、用法、词义和肯否上的非对应性。这种特点集中在“味道”、“气温”、“感觉”和“颜色”等方面,并体现出“互补性、阶段性、对立性、文化性”等特性。分析这一语言现象,对活用用言的语法资源,完善词汇学习的认知策略,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日语词汇教学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