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唯物史观的解读往往侧重于强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淡化甚至忽视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多样性。阿尔都塞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偶然性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重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内在的历史偶然性逻辑,为我们重新理解唯物史观提供了一种文化哲学意义上的解读范式。在阿尔都塞看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是单纯受普遍性和必然性约束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一个充斥着诸多偶然性和可能性、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真正的历史是属人的历史,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交互作用、共同创造的历史,是各种偶然性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解读,我们不仅要关注历史规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更应重视历史规律的偶然性,重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化、丰富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偶然性逻辑"构成了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对偶然性逻辑的理解涉及如下三个方面:偶然性与意外性概念的区分以及偶然性与对抗、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联。偶然性与意外性既相关联,又有差异。偶然性逻辑是建立在具有否定性特征的异质性的基础上,而意外性则与异质性无关,是一种几率极小的可能性。偶然性逻辑是建立在对抗的基础上,而意外性则与对抗和异质性毫不相干;对抗具有一种启示性功能,因为它表明了所有客观性最终的偶然本质。偶然性逻辑并不是与必然性和客观性逻辑相对立的某种逻辑,而是某种纯粹的否定性的逻辑。偶然性与后马克思主义的霸权逻辑密切相关,霸权就是建立在偶然性逻辑基础上的政治链接实践,而意外性则与霸权无涉。  相似文献   

3.
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是由无数的必然和偶然因素构成的。过去在历史研究中,对必然性因素比较重视,而对偶然性因素却研究不够,这是造成一些历史著作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的重要原因。历史发展的进程是非常丰富多采的,要把历史的研究从只是围绕几条干巴巴的规律下解脱出来,恢复历史  相似文献   

4.
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曾经是历史上一个斯芬克斯的谜,纠缠不清。马克思主义才开始科学地说清楚了这个问题。社会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又只能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马克思援引爱尔维修的话说:“每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社会时代的需要是一种必然性,因之而出现的这一个或那一个伟大人物,则是一种偶然性。恩格斯说得更明白了:  相似文献   

5.
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是由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叉发展这一外部条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的建设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当前遇到的问题所决定的.开展这一研究,我们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不同思想流派兴衰的内在逻辑,时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晚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等不同理论动态的性质和价值作出准确的评估,从而揭示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它揭示了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进程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这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偶然性作用的一般概括。然而,当科学技术向微观领域深入发展,特别是系统理论已为我们提供了多维思维方式的今天,上述认识似乎已不能全面反映纷繁复杂的偶然现象的作用。本文试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理性地考察历史发展的机遇,基于如下关系的思考:机遇的一般特征与历史特征相联系。这是对历史发展的机遇的理论研究所循的逻辑线索。机遇问题的受人重视,不只因为它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而是在于机遇本身的意义以及它所涉及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一、历史发展机遇的逻辑界定一般地说,机遇具有偶然性的特点。偶然性以其非确定的外在联系和多种可能的发展趋势被表现于事物和事物过程。机遇之归于偶然,首先是一种与必然相对的逻辑规定。按照传统的观点,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历来的哲学教…  相似文献   

8.
试评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黄小军一什么是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它们的关系如何?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又是怎样的?传统的观点认为,历史必然性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定如此的趋向,是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历史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历史规律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特殊路径、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这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马克思主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社会与个人关系,从而达到了历史研究的"真正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历史的思索和科学分析,总是从"事后"开始的,是从发展过程的结果开始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决定性,人的活动的选择性是规律性的体现并始终以客观规律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中国的开创与不断推进,决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铭记。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信奉者断言,世闻本无真理,由此断言历史研究者也不可能找到真理,并进而否定唯物史观揭示的真理.对此,作者认为必须明确真理本是对事物本身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人们认识的规律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单层面"实证归纳性的"重现律",另一类是把"因"和"果"两个层面的事实联系起来归纳得出的"因果律".前者只具有或然性,后者才具有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规律,但长期被误解为仅仅是某几种社会形态递进规律,实际上就是把只具有或然性的"重现律"误认为普遍有效的"因果律";当人们以那种被误解的"普遍规律"去同具体的历史事实比对,一旦不能完全对上号,就否定唯物史观揭示的普遍规律.实际上,这并不是唯物史观的错,而是误解者和否定者的错.  相似文献   

12.
周凡 《河北学刊》2006,26(5):16-22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剿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积极理论资源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同宿命论指控将自发性纳入坚硬的必然性的做法截然相反,拉克劳与莫菲把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当作寻觅偶然性的“黄金领地”。但是,他们寻求的偶然性,不是作为革命运动之起因和必然性之表现的辩证偶然性,而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主体身份建构时的偶然性。拉克劳与莫菲认为,在罗莎·卢森堡那里,作为政治统一性的建构机制的偶然性逻辑受到多元决定过程之外的必然性逻辑的严格限制,从而导致了罗莎·卢森堡的两难困境和“双重空场”。只有勇于面对偶然性并实际地承认偶然性逻辑在形构政治一致性的作用,才能走出罗莎·卢森堡式的困境,才能填补失效的必然性退场后形成的空场,而这正是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3.
周凡 《河北学刊》2006,26(4):17-22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剽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积极理论资源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同宿命论指控将自发性纳入坚硬的必然性的做法截然相反。拉克劳与莫菲把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当作寻觅偶然性的“黄金领地”。但是,他们寻求的偶然性,不是作为革命运动之起因和必然性之表现的辩证偶然性,而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主体身份建构时的偶然性。拉克劳与莫菲认为,在罗莎·卢森堡那里,作为政治统一性的建构机制的偶然性逻辑受到多元决定过程之外的必然性逻辑的严格限制.从而导致了罗莎·卢森堡的两难困境和“双重空场”。只有勇于面对偶然性并实际地承认偶然性逻辑在形构政治一致性的作用,才能走出罗莎·卢森堡式的困境。才能填补失效的必然性退场后形成的空场,而这正是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4.
1以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的马克思经济学,在社会价值语境中,其伦理观的核心价值———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便旗帜鲜明地张扬开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理论,其主旨是理解社会,分析统治社会的规律,而不是对社会做道德评判或开出社会发展方向的理想药方。在马克思看来,道德观或道德理想本身应被视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和反映。在"社会价值"的语境  相似文献   

15.
偶然性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哲学范畴,作为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它在人们的认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深入而又具体地研究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相互关系,就必然对偶然性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偶然性可以分为十四种类型.从事物自身性质来看,偶然性可分为有利性偶然与有害性偶然.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其自身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事物的发展趋势正是通过无数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各种偶  相似文献   

16.
偶然性新论     
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 ,常识和具有常识的大多数科学家 ,可能将其看作相互排斥的两个范畴 ,要么强调必然性 ,要么强调偶然性。前者的论据多半来自物理世界和自然科学 ,而后者则轻视自然科学 ,其论据多属于人类精神领域 ,如心理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认为 ,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观念是与历史时代发展、变革密切相关的 ,其不仅是一对认识论范畴 ,更主要的是与人的自由相关的生存论范畴。  相似文献   

17.
历史规律与自由选择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理论体系的基础性概念.以此为起点,双方就历史规律的存在性问题展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以苏联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肯定派"肯定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始终存在着较大差距.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否定派"以个人自由选择为最高原则,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角度对历史规律予以否定,但其理论本身也悖论重重.两大阵营虽然在立场和观点上各执一端、大相径庭,但在遵循片面而极端的思维范式上似乎师出同门.因此,"肯定派"不具有彻底的说服力,而"否定派"也难以真正否定历史规律.当前的任务就是在扬弃上述两种观点的基础上,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思想.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基本否定到基本肯定再到承认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形态这三个阶段.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坚持与发展的结合上提出和回答"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知识准备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知识、西方文化知识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9.
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予以妖魔化的抹黑来虚无马克思主义,他们抛出的谬论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已经自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后人号称"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南辕北辙,存在质的差异;马克思是坚持"实践第一"的唯物论者,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不是"经典第一",且陷于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唯心论;工人阶级向往自由平等、民主宪政,与马克思主义愈行愈远;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开始就陷入了经验之谈和抽象的"主义"价值取向与判断;马克思主义者不同程度存在思想专制的意识倾向,它是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反动。另外,他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也进行了否定。本文通过逻辑严密的分析论证,对上述七种谬说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批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到了偶然性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挖掘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关于"偶然性"的理论论述,借助阿尔都塞晚年所提出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可以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出全新的解释,也能回应理论界对于"历史决定论"与"历史目的论"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