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配偶权是指在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规定配偶相互关系的、以配偶双方全部身份利益为标的的总括性权利。由于多种原因 ,我国现行婚姻法对配偶权的规定较为简单笼统 ,存在不少缺陷。因此 ,必须完善我国配偶权立法。  相似文献   

3.
论空间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城市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 ,对土地的利用逐渐由平面趋向地面之上空及地下 ,形成垂直式的立体发展 ,空间权的概念因而产生。目前 ,土地空间法律制度在西方国家相继建立 ,而我国对空间权的立法尚属空白 ,对其的研究也十分匮乏 ,尤其是对空间权的基本理论问题还存在较大争议。基于此 ,笔者拟从空间及空间权的内涵、空间权的构成及空间利用权的法律性质三个方面对空间权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以期对我国的相关立法和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土地空间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空间权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出现、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由平面向纵深化方向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权利形式.国外已有立法对之予以规范,而我国尚无相应的法律措施.应在借鉴国外有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立法实践,确立起符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完善的土地空间权制度.这对于我国制定物权法和完善土地立法、促进和规范土地空间权的利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物采掘"的资源利用权在客体、权利取得程序、利用方式上具有特殊性,不同学说及不同国家的立法例在对其定性方面存在分歧.资源利用权的客体符合一物一权所要求的客体特定性;获得自然资源利用权的前置程序--行政许可并不影响民事权利的定性;对物采掘的用益物权利用方式也可以在传统民法中找到依据.因此,资源利用权属于用益物权,<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资源利用权为用益物权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论空间权的基本内涵及我国《物权法》的立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建筑技术的进步,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以立体的方式利用土地成为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国土地利用的普遍趋势.随着生活中对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渐趋频繁,在有些国家的法律中就出现了一些有关空间权的规范.空间权的客体是空间,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单独存在.空间权包括空间所有权和空间利用权.空间利用权在性质上属于用益物权,但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用益物权.空间权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空间立法的模式,2007年3月16号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仅用了一个条文进行规范.尽管我国<物权法>未明确提出"空间权"这一概念,并且对空间权也规定的较为简略,但是它确立了对空间的分层利用,承认了空间权的存在,开了中国空间立法的先河,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应确立空间权作为独立物权的地位,因为我国不仅具备了独立空间权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可以借鉴美国《空间法》的大量经验。我国现行法对空间权的保护仅仅限制在建设用地使用权中,不仅不利于空间资源利益的开发和保护,而且留下诸多法律空白,对现实中的相关纠纷束手无策。在实践中,应注意与不动产相邻关系、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相关权利的区分。  相似文献   

8.
我国应确立空间权作为独立物权的地位。因为我国不仅具备了独立空间权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可以借鉴美国《空间法》的大量经验。我国现行法对空间权的保护仅仅限制在建设用地使用权中,不仅不利于空间资源利益的开发和保护,而且留下诸多法律空白,对现实中的相关纠纷束手无策。在实践中,应注意与不动产相邻关系、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相关权利的区分。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源利用权对民法物权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资源利用权是一组新兴的权利群,其权利类型包括水权、探矿权、采矿权、养殖权、捕捞权、狩猎权、采伐权以及放牧权等。自然资源利用权与传统用益物权有很大的差异。自然资源利用权与其他权利的关系也亟待协调。自然资源利用权催化民法物权理论发生变革: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物权法的价值之一;应该从客体的角度对我国的用益物权进行分类;物权客体特定原则与不动产的含义应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10.
空间权(space right或development right)产生于19世纪以后,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空间权制度的研究关系到对空间的开发利用.与我国空间利用热火朝天的现状相反,我国大陆有关空间权的立法凤毛麟角,理论研究亦未向纵深发展;在我国至今尚无相对完善的立法,亦未形成任何判例规则,这种情况与我国空间利用的现状极不适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空间利用权是否应作为独立的权利类型进行理论概括与阐述,从空间利用权独立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及与相关权利的关系三个层面论证,空间利用权应当作为独立的权利类型.  相似文献   

11.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私法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权分置”土地改革的理论动因来自于经济学界,而非法学界。对“三权”法律关系的厘清不能僭越现有大陆法系私法的概念和逻辑体系。应当将对绝对所有权概念的坚持作为基础,拒绝借用普通法系的地产权和保有概念。“双重物的用益”和“物的用益—权利的用益”体系框架存在法律逻辑上的矛盾,不宜采纳。“物的用益—用益权的行使”和“成员权—物的用益”框架各具利弊。“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本质是通过债权实现物权和资本的结合。放宽物权性流转限制是当前改革的主要方向。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是土地权利私法化改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与物权行为理论是“部份”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否定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这一“部份”并不必然否定物权行为理论这一“整体” ,因此扬弃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在理论上具有可能性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严重损害出卖人利益 ,违背我国国民的法意识、法感情 ,且具有相对化的实质 ,因此扬弃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实有必要。我国物权立法应承认物权行为之概念、物权行为的独立性 ,采折衷主义的物权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对碳排放权法律属性的界定尚未有统一定论,准物权说、行政规制权说、环境权说、债权说、新型财产权说等学说众说纷纭,亟待结合法学基础理论妥当厘定。在国内层面,碳排放权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而在国际层面,则是以国家主体为第一序位、企业事业单位为第二序位的复合主体。应当根据不同排放权的权利主体分置其权利属性,将碳排放权法律属性二元分类界定,即以国家为权利主体的发展权和以企业事业单位为权利主体的用益物权。碳排放权立法应当在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展开,形成国际与国内碳排放权的法治互动,同时强化权利主体的权利行使应当基于节能降碳等环保约束义务的履行。  相似文献   

14.
随着住房商品化,住房产权出现了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的不同所有权,在共有空间的使用中,邻里相争者屡见不鲜,但此处空间利用权的归属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尚无明文规定,对该问题从权利的来源、特性、界定等方面加以探讨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立法中的扩张权、限缩权与排除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立法机关 ,同时享有自治立法和地方立法的双重立法权。自治立法权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享有的立法权 ,地方立法权则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而享有的立法权 ,二者之间有着质的差异。在自治立法中 ,立法机关分别具有扩张权、限缩权和排除权的权能 ,而地方立法权则不具有这样的权能。因此 ,正确区分自治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 ,并正确的行使自治立法的扩张权、限缩权和排除权 ,是完善民族立法 ,充分行使民族自治权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法律由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受社会观念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典权制度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的变革,典权制度存在的基础发生巨变,典权制度终将被其他法律制度作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矿业权民事立法浅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 ,我国立法对矿业权法律关系重行政管理、轻民事调整 ,矿业权的物权法地位没有确立 ,相关民事规则严重欠缺 ,不能实现依市场方式配置矿业资源的目标。本文从物权立法角度 ,分析目前我国矿业权法律运作的问题 ,提出立法应建立矿产资源──财产法律体系 ,对矿业权法律调整模式、物权规范、矿业权与土地权利的冲突协调进行了初步的法律设计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资源有效利用目的的肯定,用益权的完善就变得甚为重要.而我国目前对于用益的概念只有用益物权,且范围介定也非常狭小,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中对各种用益现象的法律认定.而我国用益物权本身又与债权的法律规定在法理上存在着争议,引发学者众多讨论且矛盾未能很好解决.故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考用益权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以来,所有权呈虚化倾向,所有权绝对性受到抨击和动摇。因此物权立法出现他物权优位化。其中用益物权的地位尤为重要。关于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用益物权制度学界分歧较大。针对现行用益物权制度的主要缺陷与不足,提出了完善用益物权制度的几点构想。我国用益物权的体系应由地上权、地役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典权、居住权、空间权、特许用益权八种具体用益物权的类型构成。  相似文献   

20.
用益物权是物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用益物权体系对建构和完善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内容及特点出发,比较考察罗马法和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用益物权体系。从而提出我国现有物权法中用益物权体系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