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女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有道德礼法、经史、诗歌、女红,这些教育内容对她们的诗歌创作都有一定影响。道德礼法教育使女性的诗作频繁出现"三从""节义""移天"等道德礼法内容;经史教育使女性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化用经史语典,或借用经史语典言事抒情,或化用经史语典巧妙措意;唐代女性诗歌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是学习男性诗人诗作,在方法上主要为诵习抄写,这样的教育特点使她们的诗歌多有借鉴和模仿男性诗人诗作的特征。同时,唐代女诗人又以其特有的女性视角,为唐诗创作提供了新的关照事物的角度,使诗歌表现出独特的女性书写特质;女红教育使唐代女性诗歌中出现了较多诗歌与女红物事并现的女红化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当一个日益开放世界不断逼视我们,使我们再也无法把心灵和视野封闭,当一个诗人有可能选择以一个崭新的面目弄潮于诗坛时,当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普遍地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从而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构成时,我们无疑会有多种选择,而选择往往意味着困惑.土家族诗人冉庄便是怀着一种矛盾与骚动的心理踯躅于诗歌世界里的,一方面他擅长于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他又对诗歌艺术的现代传达进行了不少尝试和探索,这构成了诗人十分矛盾的创作心理机制,既想固守传统,又试图超越自我,冉庄诗歌创作的艺术传达正是在这种两难选择中矛盾与困惑的结果.我们研究冉庄的诗作,如果不深入剖析他创作的心理机制,仅从现象上分析他对传统诗歌艺术表现形式的继承,将难以把握冉庄诗歌创作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诗人金波的儿童诗歌创作凝聚融汇着自然美、童心美和诗歌艺术美。金波儿童诗作情感的含蓄表达、意境的营造、哲理的意蕴及对韵律乐感的追求,都反映出其儿童诗歌艺术更多建立在继承中国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而通过对国外诗歌格式与手法的吸取,金波的儿童诗作有了多样的形式和更为丰富的审美内容及层次。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在诗歌艺术上也是匠心独运,精雕细琢,别树一帜,光映千古,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杜甫诗歌卓越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去分析和总结,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诗歌创作提供艺术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在诗歌艺术上也是匠心独运,精雕细琢,别树一帜,光映千古,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杜甫诗歌卓越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去分析和总结,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诗歌创作提供艺术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作为心灵对象化的诗歌,必然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坦露和复杂情绪的聚合。年轻的土家族诗人冉冉和冉仲景在自己的诗作中创造了他们深情而忧郁的主观世界,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传达了对自然、社会、时代和生活敏锐的感受。本文从两位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传达这一角度,来说明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理解,剖析他们所构建的诗歌艺术世界,阐释他们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的山水诗不仅取材于大自然,也取材于画家笔下的山水,因此产生了不少题咏山水画的作品。透过这些诗作可以看出:唐代山水画是士人们畅游自然最经济的精神替代品;山水画的愉悦功能趋于强化,画家多是泛画山水,泛景创作特征明显;诗人们以畅情畅性为品赏山水画的审美标准。唐人对山水画的题咏,从诗歌发展史意义上看,是对诗歌表现领域的又一次拓展。从绘画史意义上说,又为我们揭示了唐代山水画繁荣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诗歌在表现心灵世界上独树一帜.迄今为止,研究者在分析李商隐的这种诗歌风貌时都倾向于从唐代社会状况、李商隐的个人经历和性格气质以及唐诗发展史几方面阐释.文章通过李商隐诗歌的修辞手法分析,认为这不仅是诗人内心感觉的外化,而且是他自觉修辞的结果.两者密不可分.这种自觉修辞艺术极大地开拓了心灵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诗人在诗歌中的情感进程和抒情方式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客观上也促进了诗词文体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人们谈到我国古代的诗歌,很自然地要举唐代为代表。在这个时代里,产生了世界著名的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还有其他著名作家,为数颇多。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运用各自特擅的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具体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从而表达了诗人们丰厚的生活感情,充分发挥了诗歌的艺术功能。而诗歌的各种体裁,也在这时的初期即已完备,在诗人们创造性的运用下,腾耀出炫人心目的艺术光辉。唐代诗歌所以获得那样伟大的成就,固然应归功于当时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代,已经达到了其鼎盛时期,有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出现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四大宗派.唐代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辉煌期,许多诗人的诗作中都渗透着禅学思想.王维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与禅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就从禅理、禅典、禅趣 三个方面来论述王维诗歌中的禅学.  相似文献   

11.
从浪漫主义原则和方法出发,对弗罗斯特的抒情诗歌进行了解读,指出弗罗斯特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其诗作的质朴无华和情意交融之中。诗人不仅再现了“大自然”的一幅美景,而且将浪漫主义色彩融人大自然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体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诗歌的"反懂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诗歌的传播困境,但仅从文本角度的"反懂性"分析传播困境并不全面。从传播过程的主要要素或环节细致分析先锋诗歌传播困境的形成有以下因素:诗人高扬"个人写作",从主体上无意识地拒绝了诗歌传播;"反懂性"的诗歌写作和阅读追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诗歌的传播困境;对读者和反馈信息的立场和态度,使诗人从主体上有意识地拒绝了诗歌传播。  相似文献   

13.
人们谈到我国古代的诗歌,很自然地要举唐代为代表。在这个时代里,产生了世界著名的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还有其他著名作家,为数颇多。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运用各自特擅的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具体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从而表达了诗人们丰厚的生活感情,充分发挥了诗歌的艺术功能。而诗歌的各种体裁,也在这时的初期即已完  相似文献   

14.
陈远征同志的《现代中国的诗人与诗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全书十九章,大致囊括了中国现代主要诗人与诗派,每章标题文采斐然,且能体现出现代新诗发展的基本轮廓与线索。”这是武汉大学易竹贤教授在给陈的信中的几句话。我认为这评价是客观的,符合这本书的实际情况的。作者从诗人与时代、诗人与诗作相统一的观点出发,以现代新诗发展为贯串线索,分析新诗流派的产生、发展、嬗变或消亡的现象,概括各流派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评价各流派代表诗作的美学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既能从纵向作俯瞰式的宏观的观照,勾勒出中国新诗…  相似文献   

15.
李贺诗歌中涉及了大量的女性描写,其内容之丰富,在唐代诗人中并不多见。总体上李贺笔下的女性可一分为二,即虚幻世界的女性和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虚幻世界的女性又有神女和鬼女之分,其诗歌中对神女的描写形象尤为突出。袁行霈先生说李贺的诗歌"一言以蔽之,就是书写内心的苦闷。"李贺对女性的描写也是诗人内心苦闷的抒发,并且大量的女性描写已经成为他抒发内心苦闷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儒释道美学思想在唐代彼此融合且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征,深刻影响了唐代诗人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文章就儒家、释家、道家的美学思想对唐代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从审美文化的视野解读唐代诗人的心态和唐诗辉煌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济慈诗歌的艺术性与其独到的美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不朽之作《希腊古瓮颂》,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诗人在想象力、"客体感受力"及诗作原则方面的美学思想。无疑,这对进一步研究济慈的诗歌艺术及其美学思想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杜甫入蜀后创作了一系列吟咏三国历史人物的诗作,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杜甫三国诗的艺术成就及现实意义;对杜甫居住成都与夔州时期的三国诗作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济的良好模式,以及蜀地丰富的三国历史遗迹,类似三国时代的唐代动乱的社会现实,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基础.文章还对杜甫三国诗作对后世的思想、艺术创作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在阐述诗歌创作原理、评骘诗人、品评诗作时大多采用意象化的言说方式,生动形象而富于审美意味。这种言说方式的形成和承衍与古代诗论家高度的文学修养、意象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难以言传的艺术特征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意象化的说诗方式有其精妙深微之处,但也由于其印象性、模糊性而不易把握,产生了一定弊病。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继承唐以前诗歌融合历史素材的手法,掌握了将史与诗融合的有效方式,诗人善于选择历史传记式、历史论赞式、历史情境式等文本模式及其组合方式来建构历史要素,使历史成为诗歌内容的主体或局部结构,以此达到史在形式上向诗歌的转化。三种文本模式中,历史传记式和历史论赞式受到史传文体样式的影响,是史与诗文体结合的产物;历史情境式虽也受到史著笔法的影响,却是更具诗歌艺术传统样式的文本模式。唐代历史诗歌的三种文本模式代表了唐诗处理历史要素的三种基本结构,体现了唐诗在文体方面融合历史的多样性探索,证明唐代诗人大大超越了他们的前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