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梦得前期崇尚陶渊明,展现隐逸情怀,追求精神自由,词风闲适旷达;后期推尊谢安,抒发爱国热忱,渴望建功立业,词风转为豪放雄杰。历史的巨变促成了叶氏词风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正是南北宋词风转变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一、经典作家论古代食人之风: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由于所有这些食物来源都靠不住,所以在广大的产鱼地区以外,人类便走到了食人的地步。古代食人之风的普遍传布,已逐渐得到证实。”“随着淀粉性食物之出现,食人现象便消失了;食人之风在战时还当作残余现象继续存在,而且美洲土著,例如易洛魁人和阿兹忒克人的战士们,在野蛮期中级阶段也还有食人之举;不过它作为一般现象来说已经是绝迹了。([食人之风]在蒙昧期是施之于俘获的敌人,饥馑时则也施之于朋友和亲族)。”在野蛮期的这一最古时期,食人之风[有了]极为显著的减少;食人之风已不是普遍现象;但在野蛮期的这一时期和中期,在战时还保存着这种风气。在美  相似文献   

3.
北宋豪放词粗豪劲健、慷慨激越之审美风貌,正是宋夏战争背景下的时代文学产物,这充分体现了民族冲突与融合对于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本文欲从三方面探讨宋夏战争与北宋豪放词风之间的关系:宋夏战争对北宋文士精神的激发;宋夏战争与北宋豪放词风的初步形成;宋夏战争与北宋豪放词风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10月6日,在荷兰海牙新闻发布会上,陆风汽车欧洲经销商宣布:陆风汽车通过TUV(技术监督协会)欧洲标准碰撞测试,安全性能良好。这则消息表明,陆风汽车度过了一次关键性的公关危机,并在这次危机公关处理中并大获全胜。>灭顶之灾的“碰撞门”危机9月14日,ADAC(全德汽车俱乐部)对外公布对陆风汽车进行NCAP(New Car Assenssment Programme,新车评价规范)碰撞试验报告:陆风汽车正面撞击1分(满分16分),侧面撞击12分(满分16分);乘客防护:13分(满分37分);儿童安全性:39分(满分49分)。这结果意味着驾驶员幸存机会几乎为零;记者从碰撞试验的录像中…  相似文献   

5.
宋代四川盆地社会风气呈现出4个特征:入仕风、事农风、务工风、经商风依州不同而呈现不同风貌;保留了淳厚之风,孝道之风盛行;忠义观和忧患相恤观体现明显;信奉佛教、道教的风气十分盛行。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川盆地社会风气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向学之风逐渐浓厚、尊师重教广泛兴起和对物质生活过度追求。  相似文献   

6.
学校“四风”是指学风、教风、师风和校风。加强学校“四风”建设主要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坚持学而不厌,加强学风建设;坚持诲人不倦,加强教风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师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加强校风建设。  相似文献   

7.
从"风"到风俗的意涵演进体现为如下文化化历程商周及春秋早期,"风"被神化并呈现出自然律与文化化相结合的特色;春秋早期到中后期,"风"渐次出现牝牡相诱、风气、采集、民间音乐等义项,展现出文化化的群体品格;春秋后期至末期,官方将先王之乐的风教作用与群体文化直接相连,提出"天子省风以作乐",风俗之义最终脱离民间音乐,具有了意识形态品格.这一历程启发荀子首倡"移风易俗"命题,显示了先秦官方文化政策的形成背景.  相似文献   

8.
“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仅要看政绩,还要看政风”,这是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良宇同志最近在上海市委组织部召开会议,部署今年对部委办、区县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时说的。陈良宇指出,当部长的,是不是有好的部风,当局长是不是有好的局风,当区长是不是有好的区风,或者是区委书记,有没有好的风气。有了一个好的风气,差一点的同志进去可以变好;有了一个  相似文献   

9.
<正> 东汉初年,由于光武帝刘秀等统治者“务用安静”,倡导节俭,以致“勤约之风,行于上下”。及至和帝永元年间,社会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后汉书》59卷(张衡传)上说:“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候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此后,奢侈之风愈演愈烈,至直东汉王朝灭亡。以往人们对这一现象重视不够,其实,奢靡之风的盛行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而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对这一风气进行综合  相似文献   

10.
"风"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可指自然之风,也可指风化之教;既被视为音声曲调,又被称为民歌民谣;既被视为圣王之遗化,又被当作主文而谲谏的讽刺与劝说。这诸多的义项,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飞鸟振翅而风生,是甲骨文以"凤"为"风"的根本原因;在商周文明发生剧烈冲突的变革时期,在类似于"大块噫气,其名曰风"的认识推动下,"凤"与"风"出现分化,在"凤"字逐渐指向神性凤鸟的同时,作为"后起本字"的"风"字出现。风为土气,土气鼓动而形成音,音乐也必然反映着风土人情,"循弦以观于乐,足以辨风"的认识中,透露出了风土之气与风俗之音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在"风"因与"音"、与"律"关联而具有指向歌声、曲调的意义时,由"风"之飘忽流散、托物而不着于物的特点,又引申出了用"风"来指称没有明确来源、没有具体内容、没有明确指斥对象的特殊存在状态的意义,"风言""风听""风议"等词即因此而来。而与之相关联的"风刺",便指不着痕迹、委婉曲折的言说方式;因这种进谏方式而来的作品,便是最早的"风"诗。这些"风刺"之诗,或归属于《小雅》,或分列于各国,都只是被统纳于"诗"名之下,一直到孔子删《诗》正乐时,同属乡乐的十五国诗,才被正式地归为一类,作为《诗经》作品类名的"国风"(或"风")由此产生。至《毛诗序》,则在集合种种"风"义并对之加以解释之余,又在"六义"的新名目下,为"风"字增添了一个影响更为深远的新义项。  相似文献   

11.
诸子琐笺     
(一)关于《论语·侍坐》中“风”的注释《论语·先进》篇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曾晳谈自己的理想时说: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对这句中的“风”字几乎所有的注本都注释为“吹风乘凉”的意思。我们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因为当时的时令和吹风乘凉相矛盾。莫春者,即夏历的春天三月,天气尚寒怎能吹风乘凉呢?关于这一点汉人王充早就提出质疑,他在《论衡·明雩》中指出“‘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  相似文献   

12.
“松桂”、“鸾风”、“桃李”三种意象在李白的咏物诗中最具象征性。诗人咏“松枝”以象征自己的高洁人格 ;描绘“鸾风”以表达自己的凌云之志 ;借“桃李”来讥刺趋炎附势的小人品格。这三种意象从正反两方面体现了诗人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的易安词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婉约清丽的特点,其前后期词风有着明显的转变,这在学术界已成为共识。人们多将其词风的转变归结于生活的巨大转折,这当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除此之外,易安词整体词风的形成和转变还与南北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北方的儒家文化、齐鲁地方文化及南方独特的地理特征、地域文化等都对李清照的词风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词风的形成是南北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游北海公园     
假期,在北京,我游览了北海。我一直认为那里除了小湖外什么都没有,可是我错了。一踏入北海公园的大门,就迎面撞上了微风。这风与众不同,浑身上下都透着清香,钻入我的鼻子,流进我的心田。原来这风身上带着的香气是石  相似文献   

15.
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384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关于“风掣红旗冻不翻”句,有这样的解释:“是说军旗凝雪冻冰,不能迎风飘动了”。这次北大吴小如先生来兰讲学,也是这样的讲法。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欠妥,提出来和大家研究。这首诗虽名为“白雪歌”,但实际上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有雪有风,而且风大雪大。请看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好大的风啊!卷地而来把干枯了的芨芨草(白草)都给刮断了。现在再来看这一句的“风掣红旗”。动词是“掣”,作者没用“吹”、“飘”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诗文中有很多自然意象,其中“风”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对陶诗文中这一现象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对陶诗文中气象万千的“风”的意象进行梳理,对这一意象内蕴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作了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张双田 《南都学坛》2007,27(6):71-72
《孔子诗论》的发现,给我们提出了《诗经》中的"风诗"是"邦风"还是"国风"的命题。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诗经》中的"风诗"原本是"邦风",汉人为避汉高祖刘邦讳,将文献中的"邦"字改为"国"字,这是导致《诗经》中的"邦风"演变为"国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宋元以降",稼轩风"对明代词坛的影响持久而深远。在明初",稼轩风"是词坛主要的生态特征之一;在弘、嘉时期",稼轩风"又深刻影响了明词的中兴姿态;在晚明及明清交替时期,"稼轩风"成为词人的一种精神身份,使明词品位与境界有了极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汉赋欲“风”反“劝”的成因,一是铺叙奢靡豪华本有文学传统;二是欲“风”之物本有可歌颂的一面,汉赋“风谏”的不是奢靡豪华而应该是法度;三是赋这一文体的写作特征就是要求夸耀“竞于使人不能加也”;四是人们认为赋这一文体的撰作目的就是“颂”;五是汉代批评家是以屈赋为标准、以诗歌批评为标准批评汉赋的。此后汉赋即转向为“颂”。  相似文献   

20.
一作为词论家的张炎,在其专著《词源》中,对宋代词的创作与发展,作了认真地总结,提出了“词要清空”的艺术主张,并以前辈词人姜夔词作为清空词风的典范,否定了当时风靡词坛的吴文英的质实词风;作为宋代末年一位极有影响的词人,他既然在理论上高标“清空”这一创作原则,则在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