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涅斐尔泰悌是埃及第十八王朝国王埃赫那吞的王后,在其丈夫统治期间,她在后宫中取得了极高的地位,而且在政治、宗教方面也获得了很多的权利。涅斐尔泰悌并非埃及出身而且也没有儿子,这不利于她在王宫中地位的取得。然而涅斐尔泰悌通过她的美丽、智慧以及对埃赫那吞改革的支持确立了她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教学发展”之所以是大学教师发展的核心,是因为大学的本体职能、大学教育的本体目的、大学教师的本体责任、大学教师职业的本体属性、师生间的本体关系五个方面,决定了教学发展在大学教师发展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固有核心地位,教师自身只有把这五个方面的本体范畴融入自己的发展理念并切实付诸于行动,才能真正促进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外汉字教学课程是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程依托于汉字本体理论、教育学、心理学进行整体建构,包括汉字本体的学习以及教学法的学习.教学中要结合汉字和学习者的特点,确立正确的课程内容,把汉字理论与汉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发迹变泰故事主要是“以主人公人生境遇由穷到达、社会地位由低到高的转变过程为叙述中心”。蒲松龄从冥游、梦幻、放生三种途径表达他发迹变泰的思想,即对财富的向往,对功名富贵的渴望,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看重与认同。蒲松龄对发迹变泰的认识是理性而深刻的,一方面他认同发迹是人生向上的转变,是一种鲜花着锦的人生态势,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变泰诱发人的恶向欲望,衍生种种的世态炎凉与丑恶行径,蒲松龄以他的如椽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值得深思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张载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本文以本体功夫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和社会背景为引子,进而重点分析张载的本体功夫思想,并简述其对后世学者的影响,以明了它在本体功夫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的"乐是心之本体",将地位本属于情的"乐"提升到了本体的层面。这既是王阳明的特殊之处,也是其思想的特色之一。从王阳明心学思想内部特点来看,"乐"能获得本体的地位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乐"作为心之本体的一种规定,亦具有了心体的种种特征,为心的本然状态,是真正的心中之乐。在这种状态之中,天理流行、良知呈现即和畅,和畅处即为心体本然之"乐"。本体之乐作为一种本然已存在于主体之中,人人皆有皆同,为成就"乐"提供了内在根据,也赋予人能够体验"乐"的能力。但它不是现实的状态,是一种潜在的可能,它的发用流行须通过七情之乐来呈现。本体之"乐"不同于亦不外于七情之"乐",二者体用不离。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是其弘扬儒道的重要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对儒家正名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五原"改变了传统正名思想中描述式的概念界定法,对核心概念做出明确的本质界定。其对"名"做本质定义,直探本原,开启儒家伦理本体化的趋向,对"名"的别同异与明高下,树立了儒家伦理的权威地位,表达了弘扬儒道、教化当世的深刻抱负。在韩愈的创造下,"原"体文成为一种由儒家正名思想所深刻塑造的、树立儒家伦理本体与权威地位的独特文体形式。它在后世所以获得广泛仿效,呼应了宋代以下思想领域重建儒学本体地位和权威地位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8.
南宋史浩撰写《尚书讲义》一书,注疏及讲解《尚书》中每一篇的篇名、书序和内容。其解析《泰誓》篇名不但从《尚书》誓体文篇名命名的规律进行推求,而且结合书中各篇章及其序言的内容,吸收、借鉴前代及同时代的经、史文献以及诸家学者的解说,认为《泰誓》由姜太公所作,伐纣之谋源于太公,太公在讨伐商纣王一事上居首功,从而提出了“泰誓”之“泰”意指“太公”之“太”的观点。该阐释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从另一个视角折射了宋代理学家的解经特色和风貌,以及姜太公的形象、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在国际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某种程度上已对世界大国新格局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德国人对中国的关注程度也逐渐提高,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与日俱增.本篇论文正是基于这种变化,对德国电视报道的中国形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语言学派、文化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将翻译研究本体分别认定为文本、文化因素、译者.它们分别处于翻译研究中的单一主体地位.作者认为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所主张的"翻译研究中的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共同构建翻译研究的本体"这一理论能够使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翻译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1.
多数学者认为董仲舒不是第一个提出"罢黜百家"的人,肯定卫绾为第一个。笔者认为卫绾所提出的罢黜不是诸子百家,而仅仅是纵横家与法家,也不是后来意义上的罢黜百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罢黜百家的是李斯与秦始皇,不过他们所罢黜的不是法家而是儒家在内的百家。  相似文献   

12.
龙文玲的新著《汉武帝与西汉文学》从特殊读者和特殊作者影响文学的角度,把汉武帝一生分为几个阶段,探讨了汉武帝不同人生阶段对西汉文学的影响,由此揭示了帝王影响文学的一般规律及原因,为学术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上古神话时代,始于伏羲氏,终于商代晚期。伏羲至少嗥为“民神不杂”时期,少皞世衰为“神民杂糅”时期,颛项“绝地天通”(禁绝蚩尤下凡)后又恢复“民神不杂”时代。商代晚期武乙前后,天帝开始远离人王,到商周之际中国上古神话时代正式结束。  相似文献   

14.
重理相和歌概念使用历史及其与清商曲的关系,可知汉魏六朝时,相和歌特指汉相和曲;经唐宋逐渐扩展,终成《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含括多类的概念模式。古人把在曲辞及表演体制、艺术形式上与汉相和曲有密切渊源承续关系的相和引、吟叹曲、四弦曲、诸调曲等都归入相和歌,是符合相和歌历史实际的,体现了古人对相和歌动态发展的正确理解与合理总结,令人对相和歌概念范畴的争议莫定正是缺乏辨证分析与动态理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文人"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其远源是"士"。在西周到春秋初叶,"文人"指有文德的人。春秋战国之际,"文士"崛起。到东汉时,"文人"等同"文士",指那些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代表社会道义的知识阶层的成员。  相似文献   

16.
以《搜神记》中之妖怪故事为考察重点,具体论述了自先秦两汉时代至六朝时代"妖怪"概念发生的变化。在先秦两汉时代,它主要指一种具有预兆性的反常现象;在六朝时代,它的概念则与"精怪"的概念逐渐混淆起来,其主要意义则为精怪、鬼魅之类。  相似文献   

17.
《乐记》成书于汉初,由河间献王刘德与毛生等编纂。汉代其他几种《乐记》皆源于刘德《乐记》。《乐记》的编纂主要表现在采引“诸子言乐事者”等方面,其材料来源于战国时代的著述,最早可溯至战国初期,最晚截止战国末期。  相似文献   

18.
成书于东汉中晚期的《太平经》所提出的"起土"吉凶观念及"魂神还养"的丧葬风水理论,是汉代社会风水信仰急剧膨胀的反映,它也标志着丧葬风水术理论形态基本形成。《太平经》中风水文献表明,道教对风水术的吸收与改造是在宗教体系之内进行的,并不是对民众信仰的无限制迎合,而是加以引导和转化,从而纳入其信仰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9.
针对“魏晋风度”迅速式微的事实,从“魏晋人物”所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个体因素诸方面进行分析,汉末、曹魏与司马氏统治时期严苛的社会政治生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及门阀体制下“魏晋名士”独特的家世、形容、才情、少年风范等因素的综合,是形成“魏晋风度”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山阳公载记》是已失传的魏晋时期优秀文史作品。裴注所引《山阳公载记》之处,对于《三国志》原书所录史实有所补正。据裴注所引该书资料可知:《山阳公载记》10卷,晋著作郎乐资撰;记事多发生在东汉灵、献二帝时期,内容涉及军事、政治以及历史人物的逸闻,且语言优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