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儒林外史》的意象式结构--以江湖与祠庙为中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湖意象作为人格关怀的象征,映照八股科举制度下士子的种种人格,贯穿<儒林外史>的前半部分;祠庙意象作为社会关怀的象征,表现为真儒名士对政教人心的拯救,以及拯救失效后对世风日下的感慨和无奈,贯穿收煞<儒林外史>的后半部分.意象的转换体现出<儒林外史>创作不同阶段的创作构思转向. 相似文献
2.
严云受先生<诗词意象的魅力>,在意象理论研究方面援诗入学,通过实在的批评,拓展了意象理论的空间,为读者的诗词审美鉴赏提供了范式,也为文学史的重写提供了资源.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中出现古墓、尸首、鬼影、黑暗等一系列死亡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张爱玲着意将人间场景描绘成阴森的鬼魂世界,以人拟鬼,从死看生,揭示人类与生俱来的悲剧性,给人一种从大限看无限的突破感.死亡意象体现作家的审丑趣味,而死亡意识则体现了作家审丑意识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意象"这一古老的美学范畴,在历代和当今的文艺理论中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在对意象的探讨中曾出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理论,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偏颇现象.我们有必要对意象概念的嬗变作一些理论辨析,并对意象概念的重整作一些探讨.虽然中国是意象论的故乡,并有着十分发达的意象理论和意象型艺术,但在近代也出现了意象理论,西方的艺术创作中更是蕴含着意象因素.意象与意境、典型是文艺理论中鼎足而居、相辅相成的审美范畴.立象以尽意,这是意象产生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5.
论"乌"意象的蕴意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早期文献中,"乌"意象的内蕴十分丰富.它被认为是背负太阳昼夜不停运转的神鸟,又被用来占卜吉凶,兼俱吉、凶双重意指.它被视为孝道的范型,又被用来比喻贪婪、奸诈、残暴的官吏,同时又是受压迫、被损害的百姓的写照. 相似文献
6.
艺术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使人类精神生活得到伸展、深入、上升.艺术欣赏是通过对艺术作品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极大地丰富体现作品中的情感、意境,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艺术欣赏是扩大人们的知识、情感领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方正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2):31-33
《古诗十九首》是成熟的文人五言诗,其内在之"意"与外在之"象"有其独到之处,本文通过对其意象及其组合方式的分析,把握古诗十九首意象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意象创构看成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关键,论述了艺术语言与意象传达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意象创构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和谐一致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肯定了道在意象创构过程中的本体意义。同时,刘勰还从想象和比兴的角度论述了意象创构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尤其突出了主体情感在意象创构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主导作用,解决了意象创构过程中主客观辩证统一的问题。这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审美意象观,由此形成了中国文艺美学思想中重视意象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晋彪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2):99-101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一部诗化小说,在其众多意象中,"桃花"意象有着丰富的涵义,它与全书着力塑造的重要人物林黛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索桃花意象与林黛玉人物塑造的关系,利于深入揭示林黛玉人物塑造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论《蝇王》中火的意象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乔山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5):115-117
本文通过对《蝇王》中“火”这一意象在不同语境中衍生出的意义的阐释,展示其从文明之火到毁灭文明之火的嬗变轨迹。火这一特殊意象形象地展示了在人类文明蜕变的过程人性逐步泯灭、从理性走向非理性的运动轨迹。火的意象的嬗变轨迹,正是人类文明从希望到无助的演绎,是人类文明从高峰跌入低谷陷入尴尬境地的痕迹,这对于深化小说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孔尚任通过清流名士、秦淮名妓、清客艺人三种文化意象,来咀嚼旧国昔年的文化诗意.作为清流名士,侯方域风流放纵,且具备出众的文采和经世才略.作者并无针砭侯方域之意,对他给予充分的肯定.李香君代表了秦准名妓既有文士风又有侠者慨的文采、见识、胆略,以及她们的择夫标准和相夫原则.从柳敬亭们的身上,反映了晚明民间文化与士大夫文化的交融,使二者相得益彰;也反映了明清之际士大夫阶层对下层人的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象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它强调在心灵的生命体验中,熔铸成心与物、情与景妙合无垠的诗歌境界.谢榛作为明代杰出的诗歌美学家,在<四溟诗话>中阐述了诗歌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意象的结构、审美意象的特性等,为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意象论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李恒东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0):118-119
通过对皮影艺术的产生和它的造型理念、造型特点的阐释,从各种造型方式中探求中国皮影艺术意象造物的思维逻辑,可以在具象和抽象的造型方法上体会民间艺人的心灵感悟和意象造物所达到造型上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水往往不是作为单独的意象出现,而是与其他事物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型意象.<诗经>中复合型水意象呈现出多种形态,与水结合在一起的物象有舟船、薪草、游鱼等.这类意象具有复杂的内涵,所寄寓的感情或喜或忧,有乐有哀.透视<诗经>中复合型水意象,可以使我们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把握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认为,人能通过意象使被压抑的内心力量得以发泄。对蒲松龄来说,他针对现实的能量处于被孤寂怨愤压抑的状态中,他相应的意象可以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超越外部的限制发泄出来。从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科举题材、两性情爱题材的创作心态都与他心理上的意象发泄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8.
《蒹葭》意象的符号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1):46-48
《诗经.蒹葭》在三百篇中独具一格,其艺术魅力借助符号形成清丽迷朦的意境和内在文化编码来表现诗人的真切的情感、不懈的追求。我们今天用符号学来解读《蒹葭》,更是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先人们对人生、对感情的执着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庄子》和屈骚都以繁多的意象著称,大量的意象形成意象群。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一者不避恶俗,一者尊崇高贵;一者以天然为美,通过“道”连结在一起;一者以修饰为“美”,通过情感联系在一起;一者以主观创造者居多,一者多是楚文化的产物。这些区别是由于各自的出身经历、价值体系和创作心态等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美国汉学家麦克诺顿以《诗经》为观瞩对象,拈出“混合意象”一词发现汉诗意象的特点。其将描述某一场景或主题的连续性序列命名为“混合意象”;具有实现时间转换、构建情感复合体与知性复合体、化抽象为具体等功能;辨识常规意象与非常规性意象,“恒定次序”与“随机次序”,汲用相似词、叠句与音乐等策略。“混合意象”论受意象派与新批评浸染,虽有些知识性纰漏,但揭橥了汉诗意象的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