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家庭禀赋、家庭决策与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智雷  杨云彦 《社会学研究》2012,(3):157-181,245
在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中国"民工潮"和"民工回流"、"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术界的难题。本文根据湖北和河南两省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建立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从家庭决策的视角分析了家庭禀赋对迁移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越丰富,劳动力越容易选择留在农村就业或者回流农村,但是家庭人力资本值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劳动力又倾向于外出就业。家庭社会资本有助于迁移劳动力外出务工,但是随着家庭社会资本值的增加,那些家庭社会资本更为丰富的家庭的劳动力则更愿意回流家乡就业。丰富的家庭经济资本同时可以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家庭经济资本可以为外出务工提供物质支持,但是丰富的家庭经济资本又会促使迁移劳动力回流农村,总体来说后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派参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时,进行了大范围的农村调查,通过《中国农村》发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政策,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但它也无法跳出当时历史条件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对于中国乡村经济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华北地区农业经济的研究已涉及经济研究的各个方面,本文力图从学术角度,对三十年来近代华北农村经济史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期望以此对该领域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的早婚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婚是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重点对民国时期同处于黄河流域的河北、山西、河南和山东四省华北农村盛行的早婚现象进行了探讨。指出无论从订婚年龄还是结婚年龄上看,早婚在农村家庭生活中都占有突出的位置。同时,因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和区域间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早婚现象在贫富家庭间和区域间都存在差异。本文还就早婚对夫妻年龄差数以及家庭生活的影响和早婚现象久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臧得顺 《社会学研究》2012,(1):78-105,244
本文以周雪光的"关系产权"为学术起点,基于产权研究的社会视角提出了"关系地权"的分析性概念,明确了其原则、层次和类型,尝试构建一个地权研究的分析框架,用以观察和分析当下中国乡村的地权制度与乡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并用臧村的几个典型农地纠纷案例予以经验支持。研究发现,在以臧村为代表的村落中,"关系地权"的强力原则在地权配置实践中占据强势地位。在市场化、城市化日渐深入乡村共同体的背景下,一个围绕农地牟取私利的"谋地型乡村精英"逐渐形成。作为新时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实体要素之一,该群体的行为对当代中国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以"均等原则"为特征的地权分配方式起着严重的扭曲和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战开始。出现了一大批以农村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报告和专著。其中为社会学者所作或与社会学关系密切而又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李景汉的《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1929)与《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卜凯的《中国农场经济》(1930)与《乡村社区调查》(1931),乔启明的《江宁县淳化镇乡村社会之研究》(1934)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1945)等。他们运用统计方法,对某一区域的历史、地理、人口、婚姻家庭、财产收入与支出.生活程度、经济、教育、宗教、娱乐等,作概括的描述。勾勒出中国农村各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基本状况,探寻中国农村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农村社会学家杨开道先生的农村组织理论进行了评述,认为他在深化了本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家的有关组织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农村20世纪20—30年代的变迁,创建了独特的组织理论体系,并认为其理论体系具有价值二元性及一定的封闭性。于此基础上,作者肯定了杨开道先生农村组织理论行为的客观意义,即在于自觉尝试引导农村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农村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农业经济的超常增长,被西方经济学家誉为本世纪的“世界经济奇迹”。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启动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历史性变革。经济发达农村的发展大态势:一是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二是一元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变;三是传统的农业社区经过城乡混合型社区向  相似文献   

9.
年鉴派是二三十年代萌芽于法国的史学流派,经过逐步的发展,到六十年代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年鉴派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四代历程,不幸的是,这个盛行一时的史学流派只是昙花一现。到了七十年代,随着"问题史学"的提出,年鉴派自身的矛盾最终使它走向了衰落。本文详细论述了年鉴派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年鉴派存在的意义和贡献,最后分析了年鉴派走向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批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农民工。农村随之也出现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耕地弃耕、"空心村"等等社会问题。农村经济也遇到了紧瓶,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的又一次突破,解决现实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中央多次提到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用多种形式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但对我国这个多山坡陡的农业国来说,在规模化的过程中不得不兼顾高山农村的特殊性。发展高山农村特色的家庭农场,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宅基地管理一直是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致使出现大量闲置废弃的宅基地,形成了"空心村";监管工作跟不上,违法占地建房未能遏制;农村无宅基地或宅基地不够农户建房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农村稳定。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比较迅速,成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一花独放"。论文在梳理了新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之争的同时,阐述了关于经济区划的研究,也对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与交通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进而阐明经济地理学的繁荣发展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是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在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发挥了作用的同时,面临课程形同虚设、内容照本宣科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有3大农村调查:一是毛泽东于30年代在苏区的《农村调查》,它的价值和意义,人所共知;二是费孝通30年代在江苏的农村调查,《江村经济》发表后,名扬海内外,尤为社会学界所称道;三是日本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30—40年代对东北、冀东和华东的农村调查,其时间之长(  相似文献   

15.
青年与青年运动既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进程而诞生,同时也是作为近代社会的对立、对抗的一方而存在。"青年"理念的产生并不是一个由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孤立现象,或者是政治运动的权宜之计,而是近代化过程中一种新型思想的诞生,是一种以"青年"理念为核心的概念群的产生。这类概念体系在充满着形形色色"主义"的19世纪可以被称之为"青年主义"。到了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知识界、舆论界将近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理论进行了翻译与再创造,构筑了汉语范围内有关"青年"话语的原生系统。自此,"青年"作为一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贯穿整个20世纪,并且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早在本世纪20年代我国就已开始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老一辈农村社会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农村社会调查和从事教学与著述。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学的研究50年代后曾一度中断,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渐恢复和发展。为了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华中农业大学秉着改革精神,摒弃学科分割、文理分离的模式,开阔农业教育的视野,积极着手创办农村社会学专业。1985年初进行了专业论证;1985年底,我们协同湖北省农村  相似文献   

17.
使用一个1996年收集的全国抽样数据,并结合事件史分析方法(离散时间风险模型),本文探讨了1978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到底是哪些农民能够抓住机会实现经济上的成功并成为农村中的精英阶层。本研究具体检验了中国农村居民的精英职业地位获得是如何受到他们改革前或解放前的家庭背景影响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旧式精英(解放前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和新式精英(解放后再分配经济时期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家庭背景的农民,改革后进入非农职业的机率都比较高。第二,在不同历史阶段,精英职业获得模式是不同的。低风险性是导致改革早期新、旧精英的后代的选择趋同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他们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走向无法清晰把握时的一种选择理性,而改革后期他们非农化道路的分野则充分体现了个体的社会行动是如何受其家庭背景(或精英文化因素)影响的。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提出精英文化的代际传承观点,指出除了当前学界讨论较多的权力和人力资本因素之外,文化因素也是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清朝以前,我国与其他各国联系较少,绘画方面一直保持着较为独立的状态;清朝,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对中国绘画产生了一些影响;而到了近代,随着政治、经济、科技、生产方式等方面自西方开始大量输入我国,绘画方面的西洋画的输入也成了必然。绘画思想之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变法派、革命派、改良派、调和派主张输入西画;此外,还有一个守旧派,力排西画,主张守旧。本文主要从绘画功能的社会属性和艺术属性两个方面,谈谈中国画的创新与传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 5 0年代末到 80年代初 ,中国农村进行了长达 2 5年的集体经济试验。在集体经济时期 ,土地、资本由国家在乡村的代表———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控制 ,劳力成为家户中相对惟一可供自由选择的经济投入要素 ,这使得讨论在此一背景下的农户经济行为成为可能 ,从而也为在中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展于60年代,鼎盛于70年代,80年代出现严重萎缩.与农村合作医疗一同出现的,还有数量庞大的"赤脚医生"队伍,他们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工作者有相近之处. 农村合作医疗的起源与发展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又重申了这一点.如今,我们已经不需要再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进行反复讨论了,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很少的.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非常严重,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相当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