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王维家世属“太原王氏”之“河东王氏”房一般为学界所公认,但结合相关罕见碑志,可证王维家族“河东王氏”与“太原王氏”非为同一世系.通过对北朝“太原王氏”冒族现象分析深入探讨王维家族背景,进一步在此基础上,结合传记史料,揭示王维家风家学,借此说明王维艺术素养形成的传统士族教育背景.  相似文献   

2.
历史想象力是拜伦诗剧创作中的一种独特想象力。它表现在拜伦诗剧对历史题材的关注、对历史场景的描写、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以及贯穿其中的对作品所涉及主题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的艺术揭示等方面。为此,拜伦个性鲜明地运用了“预言诗体”和相关联的“预言体调子”,还借助了当时科学技术元素的一臂之力。历史想象力更好地实现了诗人塑造人物、还原现场、表现主题的创作目的,极大呈现了他的气质修养,释放了他的审美趣味,并创造出引领时尚的独特诗情。  相似文献   

3.
选择李白和拜伦的比较,首先遇到的是一个大的难题:时代完全不同。不同时代,其文化背景也完全不同。拜伦生活的时代是十九世纪,而李白则生活于公元八世纪的中国。希望从两位天才诗人的不同歌唱中,稍稍开掘一下中西诗人的不同心态。①人们评价李白、拜伦时,常常冠之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称号。确实如此,他们诗中那如火的激情,那排山倒海的气势,那不时流露的对当权者不屑一顾的神情,充分显示了他们的超脱和浪漫。  相似文献   

4.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清末文坛的拜伦热给鲁迅带来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漂泊、孤独和具有反抗气质的“拜伦式英雄”已经深入到鲁迅文学创作的灵魂,他结合中国的实情,发掘其可利用的价值,在自身的文学创作中使拜伦式英雄中国化.鲁迅在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些中国语境下的拜伦式英雄,对拜伦式英雄这一异域形象经历了由乌托邦式的憧憬到遇到卷土重来的传统势力后在妥协中求生存的转变,不同层面地展现出拜伦式英雄的质疑精神和抗争元素.其小说精心刻画的拜伦式英雄为改造国民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普希金(А.С.Пушкин)是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在俄罗斯文学的形成,现实主义的确立和文学语言的丰富、发展、提高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高尔基(Горъкий)赞誉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的诗人”。普希金也是世界著名的诗人,他的名字总是与荷马、但丁、歌德、拜伦、雪莱等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8.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和波西·比西·雪莱(1792—1822)是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我国早就出版了它们的传记和诗选,但对于他们的政治观、社会观以及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存在某些误解①。拜伦生前虽比雪莱名声大,他们死后三十年(即1850年),后者却一直更受西方评论家的重视,评论他的专著很多②。关于雪莱的政治观甚至在其生前就有人评论过,认为他是改革家、预言家;而关于拜伦的文章均不是关于他的政治观、思想进步意义的,更没有“伟大的革命家”的提法。陈秋帆在其所译的日本鹤见祐辅著的《拜伦传》的前言里说,作者“冲淡了、歪曲了,甚至抹煞了拜伦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拜伦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杰出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有不少关于女性的评论,他既洞察和同情妇女的苦难,对妇女受到男性自我中心的歧视而被排挤到边缘的命运有一定理解,渴望女性的精神慰籍,同时又对她们抱有很深的偏见,轻视嘲笑女性,本质上仍然是父权意识形态的"厌女"传统的继承者.拜伦女性观的形成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及周围的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诗歌中的女性人物缺乏主体性和真实感,折射出拜伦对女性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0.
但丁(Dante AlighieRi)和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属于不同的文学流派,用不同语言进行创作,抒发他们的追求与理想,记录他们的心灵历程和情感世界,但两位诗人有一组抒情诗中描绘的各自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女性形象却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比较视野中的平行研究,结合对应的汉译诗,欣赏诗人笔下的完美女性的共性特征及表现这一形象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1.
拜伦是英国文学史上继菲尔丁、斯威夫特之后的讽刺大家,恩格斯称之为“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社会的拜伦”。他本人也毫不隐讳地以讽刺高手自居:尽管“讽刺家,是危险的”,围攻詈骂追逐拜伦一生,他仍公然宣称“我的气质有点爱讽刺……倾向于用笑声代替谴责”;甚至借十七世纪西班牙著名作家魁维多之名,标举自己为“魁维多再生”。拜伦的讽刺,在早期的《英格兰诗人与苏格兰批评家》中初露锋芒,到后期的《审判的幻景》、《唐磺》中臻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化境,在其它作品  相似文献   

12.
江州之贬是使白居易陷入极端痛苦和不平的重大事件.在江州时期,诗人的“失意”之情流之于笔端,创作了大量的“感伤诗”.江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白居易的日常生活和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营造住所、读书写作、尽情娱乐、交友唱和、悠游山林,并把眼前的生活呈现为“诗意”的境界,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实现了个体精神的超越,使“失意”的现实生活转化为“诗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我自己之歌》中的超验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叶集》的精华篇《我自己之歌》表述了华尔特.惠特曼的诗歌理念和诗人毕生创作的基本主题。在这首长诗中,诗人力求解答“我自己是什么?”这一富含哲思的问题。在对此问题阐述的过程中,诗人表露了自己对“灵魂与肉体”、“上帝与自我”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超验主义思想。本文从哲性诗学的几个侧面论证惠特曼与爱默生,黑格尔,尤其是与康德等哲学家在思想上的联系,并通过解析《我自己之歌》中对“自我、上帝、灵与肉”等认识客体所做的真诚表述,阐述诗人思想深处超验主义的泛神观念。  相似文献   

14.
在陶诗“鸟”意象中,高鸟、羁鸟、归鸟最能反映出陶渊明人生历程的三个阶段.“高鸟”象征他追求与进取的少年时代,“羁鸟”象征他形迹拘役的13年出仕生活,“归鸟”则代表他淡泊闲逸的田园生活.这三类“鸟”意象体现出了诗人不同时期所特有的生命价值取向:少年时期的他充满理想与抱负,立志要大展宏图;步入仕途的他看到官场的黑暗,在期待与彷徨中追寻退隐的自由;晚年的他追求真朴,崇尚自然,终于找到自己灵魂的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15.
浪漫主义在英国兴起的时代,也是英国诗歌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个时代足以诗人拜伦为其卓越代表的。拜伦一生只活到三十六岁(1788——1824),然而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却创作出了为数  相似文献   

16.
以晚明清初太仓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两大家族诗人们的诗歌创作及诗歌观念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王世贞、王衡等人的诗歌与晚明文坛复古、性灵之风的关系,及王时敏、王昊等人的创作对清初诗坛宗唐、宗宋之争的反映,认为他们以复古为主、融合性灵的文学主张及以宗唐为主、融合宗宋诗风的创作风貌,创造了一条以融通之法解决文学分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论     
到了七世纪末已经分别有了四部陶渊明传,尽管这四部传记并非是毫无联系的.这些传记非常简单,根据较近的观点来看,这些传记中几乎没有什么精确和真实的材料,当然也就很难称得上是“传记”.它们原打算成为陶渊明一生的记录。但陶渊明在他所处的时代的政治历史中的作用事实上是微不足道的,这样一来,对这些传记的作者们来说他的一生便缺乏显著的材料;因为根据大家公认的对传记概念的理解,传记应当力求以政治事件为线索来写一个人。陶渊明主要是一位诗人和作家,关于他的一部文学  相似文献   

18.
今年1月22日,是拜伦诞辰200周年。人和历史的命运是同样奇怪的,因为这两者往往同时被洞察又同时被误解。尽管在我们看来,拜伦的岛国同胞把他视为“强大的天才”是非常自然的,而其异域崇拜者称之“思想上的君王”也绝非过甚其辞,但理应为他感到骄傲的英国贵族,即诗人所属的上层社会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哲学美学佚文证补》,这是一部迹近湮没的近代文献的重新结集。本书搜辑了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哲学美学佚文共44篇,20余万字。其中哲学部分32篇:包括哲学总论2篇,中国哲学10篇(全属论说),西方哲学20篇(论说6,传记14);美学部分12篇(论说5,传记7)。44篇中,王氏已署名者4篇,未署名者40篇。这些文章都发表在本世纪初王国维主编、上海出版发行的《教育世界》杂志及其汇编的《教育丛书》中。后来王氏的《遗书》既失收,赵万里的《王静安先生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文学史中,很难找到象华兹华斯这样的诗人.他全身心投入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全部才能、智慧和热情,真诚地讴歌大自然,展示它的力量、和谐与美,揭示出作为人类之母的大自然带给人类的恩惠以及对人类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华兹华斯为最重要代表的“湖畔派”在我国读者中享有并不美好的名声.很显然,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在两个世纪交替的复杂斗争的形势面前,华兹华斯不象拜伦和雪莱那样参预斗争,发挥诗人的战斗作用,而是隐遁偏僻湖区,将注目的中心投向宗法制的生活及道德感情,政治上也由激进转向保守,并在晚年宣扬宗教思想,依据这些把他划分为消极浪漫主义是不过分的,但从辩证观点分析华氏全部生活与创作,我们会发现,他决非完全是消极的.华兹华斯热爱自然,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置身于自然,从中汲取营养,促发灵感,他用诗人全部的热情歌咏自然,探寻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