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戎初探     
山戎是西周、春秋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大部族.在春秋经传记载中,山戎也叫北戎,①又称无终②.我国内蒙东部、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的老哈河、大凌河流域,是山戎的居住中心,而其活动范围则广达山西、河北、山东、内蒙和辽宁等地.在长达五百年之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山戎族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北方  相似文献   

2.
代戎族源考     
代戎是东周时期活动于中国北方的重要部族,其族属与渊源众说纷纭。认为代戎为商王朝同姓封国或为北戎、西戎、追族等说法均与史实不合。代戎是一些白狄族从山陕北部东迁到达代地后经过他们相互之间以及他们与当地土著人群的融合,而整合形成的一个新的部族。简言之,代戎为白狄别种。  相似文献   

3.
山戎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古老称谓,和崇山习俗密切相关。而历史上北方各游牧部族如匈奴、东胡、蒙古,都有崇山习俗。所以山戎一词,应是对古代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崇山习俗的各游牧部族的泛称。  相似文献   

4.
西戎简论     
我国古代的戎族,根据古籍的记载其支系十分众多,有名称者不少于三十种,他们是绲戎、义渠戎、胸衍戎、翟戎、(豸原)戎、乌氏戎、邦戎、绵诸戎、大荔戎、骊山戎、泉皋戎、扬拒戎、陆浑戎、阴戎、大原戎、奔戎、条戎、申戎、冀戎、犬戎、伯士戎、六济戎、燕京戎、余无戎、始呼戎、翳徒戎、允姓戎、蛮氏戎等等①。其实不止这些②。从活动范围看,他们分布于今天晋南、豫西以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以陕西为最多。从名称由来看,以居住地被呼者多如大荔戎、骊山戎、大原戎,也有以本族图腾崇拜而得名者如犬戎,还有受中央王室封赐命名的等。  相似文献   

5.
玉皇庙文化是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分布于冀北山地一带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属于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东段迄今发现的晚期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性遗存。玉皇庙文化命名的形成是一部该文化发现与研究史,因与族属认识相杂糅,其间经历了反复曲折。族属问题一直是该文化的热点问题,结合时空位置定位和文化来源等认识来看,该文化位于桑干河谷邻近的西区当系代戎部族的遗存。代戎是以狄人为主体融合了众多来源不同的人群形成的一个新的部族,人群构成及其变化过程都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位于燕山腹地的东区族称一时还难以确指,这里很有可能是代戎与山戎并存、代戎逐渐取代山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南音"指的是南方民族的风土音乐.先秦时期,"南音"在北方民族文化中有强烈表现,而且与"北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南音"的北传渊源有自,其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迁徙以及南北民族间政治、文化交流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靺鞨是6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活跃在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古代部族,与古代中国和朝鲜半岛国家有着密切的互动与交往.但是,朝鲜半岛的第一部正史《三国史记》中有关“靺鞨”的记载,早于中国史书600年,引发了学界对“靺鞨”理解上的混乱,值得探讨.从历史地理方位以及相关记事来看,《三国史记》所载“靺鞨”并不是对某一民族的专指,而是对不同时期、不同部族的泛指.  相似文献   

8.
一,民族杂居及其分布的成因 我国北方自古以来就居住着许多民族,他们中有的曾经生活在今天北京地区。据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燕北有“逐水草迁徙”的东胡、山戎。山戎活动区域到达燕山一带。汉魏至隋唐时期幽蓟地区居民以汉族为主体,也有乌桓、鲜卑、突厥。女真、蒙古和满族政权都曾以此为都,使这一地区民族成分更为复杂,少数民族人口大幅度增加。民国以来,北京始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北京之所以长期形成众多民族杂居的局面,主要有如下的原因: 第一、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与经济条件。北京处于华北大平原的最北端,是中原的北方门户。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北京则是民族斗争频繁  相似文献   

9.
从甲骨文发现之初至今,学界对甲骨文中戎字的释读,存有很大的分歧。对字形的厘定有六种不同的观点,对字义的解释有族群、兵器等争论。出现分歧的原因是对《说文解字》中"戎"的理解不同。甲骨文中"戎"字字形是多元的,非单一的。"戎,兵也。从戈从甲。"这是《说文解字》的解说。依此来释读甲骨文中的戎,明显是用后人的观点推测前人。由于《说文解字》作者的时代局限性,单独的以《说文解字》来推测甲骨中的戎字,极有可能出现漏字的情形,学界已有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例如,在字形六种观点中,很多学者支持其中的多个观点。"戎"字义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大都把其与"武力"、"战争"、"兵器"、"族群"联系起来,基本上与现代的"戎"字义没有大的差别,属于用后来形成的字义解释甲骨文,此法是否可取,与"戎"之本义到底有无差距,这是下一步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辽北早期青铜文化的时代,正当中国历史的夏商,有的或晚到西周时期,这正是我国北方诸族兴起和活动渐频的一个时期,当时的北方除了商王所封诸侯国,还有不少方国、部族,土方、屠何、邓竹、山戎、北发、肃慎等。在这些方国、部族中,哪一个是活跃在辽北地区高台山文化的主人呢?我认为,应是古史中记载的“发族”,亦即郭沫若先生所说的毅族。中国古文献中关于发族的记载:《管子集校》说:“发,东夷名。”《逸周书》记周成王于洛邑王城建成后,曾大会诸侯及四夷,当时是;“周公旦主东方……西面者正北稷俱大鹿;秽人前儿;良夷在子;发…  相似文献   

11.
文体分类问题,学界一般追溯至《汉书·艺文志》.其实,先秦时期已经具有文体分类的意识,并付诸实践.从《诗经》解读切入,论述春秋战国之时对诗与文的看法及不同的解读原则,以期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粗浅地谈一谈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境内的戎狄及其与华夏族的融合。一、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境内戎狄的部族及其分布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远古时代起,就有众多的民族在这里聚生群处,艰苦地创造着物质文化财富。大体说来,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境内的民族是以华夏、戎、狄三族为主。据《左传》记载:“(晋)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  相似文献   

13.
作为辽朝立国根本的部族,其居住地、镇戍地随辽朝疆域开拓而发生变化.统和二十二年之前部族居住地、镇戍地以位处一地为主,分处两地的趋势业已出现.统和二十二年辽朝疆域稳定后,圣宗将一些部族派驻边地镇守,此时期部族居住与镇戍地大多处于两地或多地.这对辽朝二百余年统治、地方稳定、边境安宁、游牧与农耕民族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辽朝立国根本的部族,其居住地、镇戍地随辽朝疆域开拓而发生变化.统和二十二年之前部族居住地、镇戍地以位处一地为主,分处两地的趋势业已出现.统和二十二年辽朝疆域稳定后,圣宗将一些部族派驻边地镇守,此时期部族居住与镇戍地大多处于两地或多地.这对辽朝二百余年统治、地方稳定、边境安宁、游牧与农耕民族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辽朝部族军战时出征,平时则负责镇戍地方和防御外敌,是辽朝重要的军队系统。学界目前对于部族军的研究取得的成果较为可观,着重突显出了部族军的职能与大体管理架构。然从已有研究看,前贤集中关注部族的镇戍军队,而忽视了部族行军系统,且鲜少提及部族军军权结构问题。进而,部族军事体制与辽朝整个军事体制、国家体制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就容易被忽视。故在当前文献与学术条件下,有必要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和跨学科知识等途径,对辽朝部族军进行全面研究,以便更深入地理解部族的军事运作,乃至辽朝国家运作等诸体制。  相似文献   

16.
历代论及春秋华夷关系,都是将楚、吴、越与夷、戎、蛮、狄部族相提并论。本文突破了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分别探讨夷狄部族和楚、吴、越等夷狄诸侯与华夏诸侯的关系,认为夷狄部族与华夏是在文化对抗和对话中达到交融、同化或并存,夷狄诸侯和诸夏则在指向相同目标的斗争和交流过程中实现了同化。华夏族最终形成于春秋末年,主要标志是夷狄诸侯与诸夏实现了同化。  相似文献   

17.
唃厮啰政权是北宋时期由甘青吐蕃部族建立起来的地方民族政权,在青海地方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唃厮国政权兴起与发展,认为唃厮银政权的兴起与当时甘青地区吐蕃部族发展的历史、地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先秦汉语中已存在判断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典籍中究竟有没有判断词?学界历来说法不一。本文认为,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已存在判断词。确切说,是正在产生和形成中,具备了判断词性质,且为数不少。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墨家曾经有过可与儒道两家分庭抗礼的繁盛时期。然而,墨家作为先秦时期如此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至汉初却逐渐衰落。通过考察史料对墨家学派的各种记载,可知墨家的衰落,不但有其直接原因,而且有社会历史和它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掌管朝廷诸侯礼宾及四方部族朝贡事务的主管官员,先秦称大行人,秦时称典客,汉景帝中元六年改称大行令,之后又改称为大鸿胪并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末期。大鸿胪秩中二千石,为九卿之一。本文对先秦、秦汉时期大鸿胪官职的渊源及职能演变作一考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