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绿色交通是获得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提供人性化的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交通的通达、有序,参与交通个体的安全和舒适,尽可能少的土地和能源占用,与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以及交通系统的可扩展性。本文从资源利用、环境影响、交通结构和居民出行影响几方面分析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构建了我国城市发展绿色交通的框架。绿色交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交通运输的每一个环节和相关要素,从车、路、交通环境、交通组织、交通管理到其所处的整个社会系统。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政策,正确引导私人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合理利用自行车。以及加强绿色交通的公众参与等提出了宏观建议。  相似文献   

2.
交通强国建设根本上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脱离这一基本目的来建设交通强国,则会在发展导向、发展路径等方面产生根本偏差。交通强国需要二三产联动、多产业协同,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交通运输业自身而言,交通强国建设要以高质量运输服务为核心,以提高交通运输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快速、经济、安全、绿色、自主五大特征为指向。运输服务供给能力和运输服务质量是评价交通强国两个基本方面:运输服务供给能力要满足经济社会对资源时空配置的要求,即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与运输需求基本平衡;运输服务质量要满足人们对美好出行的基本预期,并在国际竞争中能够领跑世界并具有可持续性。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规模多项指标位居世界前列甚至第一,这仅仅是与我国人口、经济总量和国土面积的世界地位相匹配而已。根据本文构建的交通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我国距离交通强国还有差距。  相似文献   

3.
结合马鞍山交通碳排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低碳交通模式的几点建议:城市布局多中心紧凑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建立低碳交通政策和管理,以此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绿色交通是获得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提供人性化的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交通的通达、有序,参与交通个体的安全和舒适,尽可能少的土地和能源占用,与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以及交通系统的可扩展性.本文从资源利用、环境影响、交通结构和居民出行影响几方面分析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构建了我国城市发展绿色交通的框架.绿色交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交通运输的每一个环节和相关要素,从车、路、交通环境、交通组织、交通管理到其所处的整个社会系统.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政策,正确引导私人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合理利用自行车,以及加强绿色交通的公众参与等提出了宏观建议.  相似文献   

5.
交通与运输概念及其系统辨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鉴于交通与运输是交通运输领域内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实际使用时并未作严格区分。首先从基本概念和系统角度对交通与运输进行区分,而后讨论区分两者对道路运输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认为,道路可以分为以发挥交通功能为主的交通型道路和以发挥运输功能为主的运输型道路,应该在确定道路类型的基础上进行道路建设和相关设施的配置,从而更好地发挥道路运输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交通     
探讨了当代社会交通的本质,阐明了当代交通的社会意义及其发展路径,从哲学意蕴、交通过程、交通发生根源和生产力的视角对当代交通作了分析,提出了确立大交通整体观,以信息交通引领我国交通进一步发展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交通习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空间移动生活文化,具有集体性、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和社会化功能、规范移动行为功能、维系交通社会功能。交通习俗按照活动内容可分为交通职业习俗、交通工具使用习俗、车辆使用习俗、通讯习俗、交通体育习俗等类型。鉴于交通习俗的现代价值,我们要保护交通习俗。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配置综合交通资源、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提供理论依据,运用综合交通经济分析和系统学的基本理论,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综合交通的发展战略趋势、不同交通方式技术经济特性可比性研究的理论基点、研究边界、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等。分析认为,不同交通方式技术经济特性可比性研究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视角,兼顾综合交通网络、综合运输通道、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资源配置的要求,以综合运输通道布局规划与资源配置为重点,结合静态技术经济特性、动态技术经济特性、通道条件3个方面,运用逻辑判断和构建定量计算模型的方法,在充分考虑存量的基础上,重点从增量的角度构建比选平台。  相似文献   

9.
根据交通信息化发展评价的内容和特点,从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信息综合服务、交通信息化系统应用、交通信息化与交通运行、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等5个方面建立包含32项指标的特大城市交通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对2001-2012年北京市交通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交通信息化水平逐年上升,阶段化特征明显,从2001年的初始阶段迈入2012年的成熟阶段;同时呈现发展不平衡态势,系统应用发展迅速,标准政策发展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交通需求的不断变化,当前我国交通体制已逐渐成为阻碍我国交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体制障碍。本文从部门行政管理制度、交通管理主体定位偏差、部门权力利益化等多个层面,分析当前交通行政体制的症结所在,探寻交通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措施应对。  相似文献   

11.
试析道路交通事故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交通事故的预测与预防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交通领域创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为了科学、有效地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防控,推进道路运输安全水平上一个新台阶,系统介绍目前常用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评述;同时介绍事故预测的要素、程序以及预测方法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12.
认定某种交通工具是否列入交通肇事罪中交通工具的范围,应始终把握交通肇事罪的本质特征,即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符合这一特征的,则应列入交通肇事罪交通工具范围,反之,则不应列入.由于非机动性交通工具,如自行车、人力车、马车、帆船等违章肇事的行为完全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本质特征,因此,应包含在交通肇事罪的交通运输工具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3.
确定在不同城市规模(交通需求)情况下相应的最适交通方式结构,为城市交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导致城市规模(交通需求)产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如城市人口、经济水平等,与形成不同交通方式的经济特点的影响因素,如居民年龄、出行距离、收入水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关。基于如上机理,确定参数,建立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确立在不同城市规模下的最优运输方式结构,并利用大连市的实际交通资料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后的三峡交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以后,三峡地区的交通有了较大的发展,适应了新中国建设的需要。重庆直辖以后,以重庆为中心的三峡地区的交通又有了快速的发展,从而为三峡地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针对山地城市空间资源紧缺、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以泸州市为例,基于2O12年泸州市区综合交通规划交通流量调查数据,从交通量车种构成、时空分布特性及路网特征等角度分析山地城市的交通特性,据此提出了完善道路网络系统、构建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与交通协调发展等山地城市交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中心商贸区交通组织模式及整体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释了城市中心商贸区(CBD)交通组织模式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交通整体控制理念。从CBD的人流集聚特点出发,分析其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建立了CBD的基本结构模式。按照该结构模式,探讨了城市及步行核心区的合理规模,以及CBD内、外部交通的整体控制方法。根据以上探讨,提出了当前城市规划及交通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旨在为我国的城市交通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北京交通拥堵的症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道路网密度过稀、交通结构发展趋势与原规划目标相背离、忽视交通需求管理和城市功能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四个方面,分析了北京交通拥堵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8.
交通是由人类行动本能演化而来的、为满足自身生活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实现人、物、信息空间位置转换的社会活动。现代交通美学就是一门分析研究人们交通活动中的审美规律,指导人们正确按照“美的规律”构建现代交通理念、设计现代交通工具、规划现代交通网络、营造现代交通景观、提高现代交通效能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深入研究现代交通美学,有效运用现代交通美学研究成果,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导交通事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对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释是对刑法典关于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的修改 ,这种修改导致对某些交通肇事犯罪无法追究刑事责任 ,是违法的司法解释 ,文章同时认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包括过失致人死亡和故意 (间接故意 )杀人两种情况 ,明知他人受伤而逃逸导致的“死亡”结果不能作为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要求的结果。这些认识对正确适用刑法典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交通事故纠纷解决的行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一个城市交警大队的调查为基础,展示交警解决交通事故纠纷的概况、程序,并从微观层面分析交通事故纠纷解决过程中各方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基于对这一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合理性与目标合理性之评判,揭示了交警解决纠纷职能的内在价值冲突,确证了其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根据。从久远的前景看,我国交通事故纠纷的主要解决方式必然过渡到法院诉讼与社会保险;但在当下,以行政权力解决纠纷应当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