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在传统名词逻辑中,一切逻辑形式都由变项与四个不同的逻辑常项、即“所有……是”(A)、“所有……不是”(E)、“有的……是”(I)、“有的……不是”(0)构成;其中,某些逻辑形式还含有否定词“非”,它也属于逻辑常项。传统逻辑的表述工具既不是纯粹的自然语言,又不是纯粹的形式语言,而是一种半形式语言,其中逻辑常  相似文献   

2.
无"是"即无逻辑:形而上学的逻辑神话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程仲棠 《学术研究》2007,1(3):25-32
逻辑与本体论均以“是”为核心,无“是”即无本体论,同样无“是”即无逻辑——这就是流传于中国学界的一个形而上学的逻辑神话。本文的目的是对这个神话进行解构,读者将会发现,“是”在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中不过扮演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即作为组成逻辑常项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语言要素;在斯多葛派的命题逻辑中根本没有地位;在现代逻辑中亦无影无踪。这一切表明,没有“是”,逻辑照样运作。无“是”即无逻辑论的症结在于把逻辑和形而上学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的逻辑体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应该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该理论的内在逻辑连续性;二是它对历史和现实的解释能力;三是对它的取舍和拓展方面。不言而喻,第一方面是基础,但是,对第二、三方面进行讨论的文献不计其数,而对第一方面的考察却非常罕见。本文的主题就是试图挖掘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结构。一、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结构“物品的效用决定物品的价值”,为什么?效用论者的回答是:这是一个定义。为此,不妨引证萨伊的一些话:“当人们承认某东西有价值时,所依据的总是它的有用性”;“政治经济学,只有把人们所评定的价值不折不扣地接受下来,作…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切入,构造了“资本”这个“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施米特从政治危机切入,构造了一种区别于凯尔森“纯粹规范论”的“主权决断论”。施米特深刻地揭示了“决断”这一似乎是完全空洞的概念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但他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黑格尔“辩证的决定论”的经济学版本,则是忽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辩证法”中所蕴含的内在张力,误读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如何以马克思“资本的逻辑”为参照,构造一种“决断的逻辑”,以作为把握现代政治生活的“抓手”,当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是“人的解放”,它既是理论更是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就是“人的解放”进程的逻辑。它们直面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在理论上创造性地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中,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中国分别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前后继承又各有区别的“三次飞跃”,形成“人的解放”进程的逻辑;其理论呼应和表达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其实践又激发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生动地绘制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拒斥“名辩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梁启超于 2 0世纪初在诸子学领域开创“以欧西新理比附中国旧学”的研究风尚以来 ,西方逻辑便成了我国“名辩”研究的最重要工具 ,“名辩”也因此而变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时至今日 ,“名辩即是逻辑” ,在许多中国逻辑史研究者看来 ,似乎已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常识。然而 ,如果对一百年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作一实事求是的反思 ,我们就不难看出 ,所谓的“名辩逻辑” ,不过是2 0世纪中国逻辑史界人为制造的一桩学术冤案 ,它在我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一我国古代有对名、辩的研究之实 ,而无“名学”、“辩学”之称 ,更无“名辩逻辑”…  相似文献   

7.
殷海光认为逻辑是有效推论的科学 ,是多元的 ;逻辑哲学是哲学 ,而不是逻辑 ;逻辑的任务在于把有效的推论形式陈示出来 ;逻辑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 ,如果把“用”视为“实际的用处”或“直接的用处” ,那么逻辑无用 ,但它能使别的东西发生实际的用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关于发展与现代化的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三种“发展”逻辑,即“经济增长逻辑”、“现代化逻辑”、“生态逻辑”。“经济增长逻辑”的矛盾在于,其客观上内蕴着愿景与现实、富裕与贫穷、发达与落后、渐进与跨越、解构与重建五个悖论;“现代化逻辑”缺乏对现代化本质和现代化过程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异的分析,缺乏对绝对现代化与相对现代化辩证关系、辩证逻辑的揭示;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核的“生态逻辑”,还没有真正摆脱人类中心化的影响,还没有达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存共生共荣的境界。对“发展”逻辑的辨析,有助于人们在扬弃“经济增长逻辑”、“现代化逻辑”、“生态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统一,自然逻辑与人文逻辑、社会逻辑相统一的科学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刘新文 《文史哲》2023,(4):69-100+166
“金岳霖问题”指的是金岳霖在1930年提出的“中国哲学”问题,这个问题有两个先决问题。第一个先决问题是:先秦诸子讨论的问题是不是哲学问题,先秦诸子有没有逻辑,如果有的话这个逻辑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第二个先决问题的关键则在于逻辑一元论。逻辑的一元论看法要求助于现代哲学家的一种基础倾向,金岳霖在自己后来出版的《逻辑》《论道》《知识论》等著述中,援引皮尔士的“样型-凭借区分”学说来说明逻辑与逻辑系统、实质与形式之间的区别,以支持逻辑一元论。如果把两个先决问题中的后者解释成前者的必要条件,那么金岳霖的这些工作以及沈有鼎、张清宇等人对墨家逻辑的研究就可以被解释为对“金岳霖问题”所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先验逻辑”是康德的先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验逻辑是研究关于科学知识的逻辑条件的学说,是关于怎样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论学说,它系统地探讨与研究了从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结构方面寻找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基础。在科学方法论史上,康德是从近代自然科学到现代自然科学承前启后的人物,其方法论思想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逻辑实证主义”即“逻辑经验主义”系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之一。二十世纪初为维也纳学派所倡导,因其学说的核心是逻辑分析的可证性而得名。该学派的一些观点对现代科学方法论亦有重要影响。本文试从“先验逻…  相似文献   

11.
<正> 现代归纳逻辑的研究是现代逻辑学的重要研究部门之一.它是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的;一是在培根——穆勒的归纳逻辑古典意义上,继续探求从已考察的经验事实导出相应普遍原理的逻辑途径;二是运用概率论的定量分析和公理化、形式化的手段探索有限的经验事实对于适应于一定范围的普遍原理的“归纳支持”和“确证”程度.罗素的研究比较接近第一个方向;卡尔纳普,莱辛巴哈,亨佩尔等人的研究则是循着第二个方向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是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核心思想.其后学阿尔都塞、普兰查斯不断地对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形成这一理论的次生逻辑.因此,深入地阐述从葛兰西开始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原生逻辑和阿尔都塞、普兰查斯之间的传承关系,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实质,而且对于我们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C.S.皮尔士(1834—1914)是美国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写过很多关于哲学、逻辑学和数学方面的论文,但他最大的贡献还是在逻辑学领域中。可惜的是,目前人们对皮尔士的逻辑思想的探讨大都局限在形式逻辑(比如逻辑代数、关系词逻辑)的范围内,而对他的逻辑哲学思想却很少涉及,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其实,皮尔士的逻辑哲学思想是比较丰富的,而且大都很有创造性,直接影响了现代逻辑学的发展历程。因此我们对皮尔士的逻辑思想的探讨,是不能忽视他的逻辑哲学思想的。 下面我们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对皮尔士的逻辑哲学思想作一个简要的,大致的评述。 (一)皮尔士对逻辑学性质的看法 皮尔士对逻辑科学的许多有价值的贡献与他对逻辑学性质的看法是分不开的。他认为,逻辑是“一种记号理论”,即研究“关于记号,特别是符号的、必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①这门科学包括三个部门:首先是“纯语法”,即研究记号有意义所必须遵守的条件;其次是“逻辑本部”,即  相似文献   

14.
吴克峰 《中州学刊》2006,(2):151-154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抽象思维水平的典籍,也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开端。对《周易》中逻辑思想的关注开始于近代严复、胡适。《易经》及其后的《易传》包含了较为丰富的逻辑理论,其主导的推理形式是“推类”。《周易》中的逻辑思想包括:阴阳、八卦是按照归类方法建立的;《易》的逻辑系统是变化的和可推的,这种性质为《易》的逻辑推演提供了根据;指明了推理的规则是“与类行”即“依类相推”,并进一步确定“依类相推”可行性;说明了《易》逻辑系统的开放性和逻辑功能。《易》中的逻辑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君臣父子”的逻辑语言学分析,确立儒家宗法主义的逻辑起点:“子”之角色。①首先回答逻辑分析如何可能的问题,然后证明儒家宗法主义的逻辑起点。由于“子”这种角色是天命性的角色,因此带有道家自然主义的不可排拒性;儒家的把人当“子”看和道家的“把人当人看”从而构成儒、道两家的理论起点分野。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50年斯大林同志发表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问题”以后,在苏联学术界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不仅肃清了在语言学问题上拉普派的马尔观点,同时为逻辑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经过1950年到1951年间的逻辑问题讨论,更进一步地促进了逻辑科学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此后,在苏联出版了一些逻辑专著和逻辑学教学大纲等书。在1951年出版了克·巴克拉节所著的“逻辑”;1954年出版了思·康达可夫所著的“逻辑”。该二书错误地认为:只有一门研究正确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的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有时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演绎与归纳等逻辑方法,未能达到目的,靠灵感、机遇、直觉、移植等方法反而突然获得了预期结果。有些同志把后一种方法称之为“创造性思维方法”或“非逻辑方法”,我认为这是欠妥的。因为高度逻辑化的数学方法也可以说是“创造性思维方法”;运用灵感、机遇等方法寻求真理并不是对逻辑方法的否定,因此不能称之为“非逻辑方法”,只能说是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方法。我认为可以称这种方法为“反逻辑方法”。所谓“反逻辑方法”,就是同逻辑方法相对立而存在的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模糊性、偶然性、瞬时性和创新性。所谓模糊性,就是说它不象逻辑方  相似文献   

18.
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哲学文献中,逻辑规律即逻辑的真命题称为“逻辑真理”,涉及具体事实的真命题称为“事实真理”;前一种真理或命题又称为“分析的”,后一种真理或命题又称为“综合的”。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关系问题,是逻辑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个命题的哲学味如何?阐述和论证该命题的思维方式如何?阐述和论证者的哲学素养如何?对于该命题的哲学价值、对于哲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种哲学味、哲学思维、哲学素养不是信手拈来的。虽然一些人也读了不少哲学著作,也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甚至也了解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从其发表的文章和言谈看,哲学味甚少.哲学思维缺乏.哲学素养不高。原因诚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自觉地展开哲学逻辑的研究。当代首倡开展哲学逻辑研究的Karl [Theodor] Taspers.他在die Philosophische Grun-dopertion(哲学性的根本操作)中提出了“哲学的逻辑”概念。但什么是“哲学的逻辑”?或说“哲学的逻辑”是什么?不仅国内学术界不甚了了,在国外学术界意见也不很统一。究其根源是因为“哲学”和“逻辑”概念都具有“最高性”,而“最”概念是排它的。所以就难免有各种不同的关于  相似文献   

20.
<正> 确定科学体系范畴的“逻辑起点”,对于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正确的逻辑起点出发,理论的辩证内容和系统联系才能逐步展开,才能形成有内在结构和层次的理论体系。对于自然观范畴体系的形成也是如此。一、怎样确定自然观范畴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