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字和词是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从先秦到清代,虽然小学家们心目中,"字"常常等同于"词",但在沟通文献语言的实践中,在探讨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在厘定字际关系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讨论中无不体现出对"字"和"词"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研究汉语的句法,不可不研究结构。词和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一种临时语言单位,在句子中充当某种成分,这种临时语言单位就是结构,又叫词组。汉语的结构类型是很多的,本文不打算一一讨论,只想就古汉语的“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谈一点管见。  相似文献   

3.
影视剧栏目名处于“标题”和“名称”的交汇点上,在语言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栏目名的类型不同,语言倾向也不一样,大致是:X.D格式有较强的“专名”语言特征,其他的有较强的“标题”语言特征。其语言形式以四字格为主,以双音节词为基本韵律单位。影视剧栏目在命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语言文字的广告效应。  相似文献   

4.
一、论题的缘起1998年1期的《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在“把语言文字研究全面推向21世纪”的栏目中组织了一批专稿。其中,有两篇文章值得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一是《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应以字的研究为基础》,强调语言的民族性,认为:“汉语的结构核心是语义……印欧语的结构核心是语法”,“与语言结构的性质相联系的问题就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印欧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而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词’在欧洲语言里是现成的……汉语恰好相反,现成的是‘字’……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本来没有…  相似文献   

5.
“反义聚合”和与其相关的反义词、反义关系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它是由语义上相反相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级的语言单位形成的集合体,这些语言单位主要包括词素、词和词组。从语言单位的性质上看,“反义聚合”有时是词素与词素形成的聚合,有时是词与词形成的聚合,有时是词组与词组形成的聚合,个别的还有词与词组形成的聚合。  相似文献   

6.
李凤彦 《天府新论》2007,(Z1):281-282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学习语言首先应想到文化内容,而仅仅不是语言本身。我国传统英语教育体制下的产生的“哑巴英语”即是因为互略了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产生的情况。具体而言,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在翻译中,也要注意文化差异,只有真正体会不同文化中语言意义,翻译才能真正实现“信、达、雅”,而不是简单的字对字翻译。  相似文献   

7.
在藏语词汇系统中有这样一种语言单位:它的结构形式类似词组,又不同于一般的词组。它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组合起来的,而是同一般的词一样,结构稳定、凝固,以四个音节并列定型化的独立形式,作为一个意义统一体储存于词汇系统之中以备使用。对这种语言单位,我们把它称为“并列四字格”,简作“四字格”。 “四字格”是藏语的一个重要构词格式,是创制词语的一个很常用的办法,它是藏语词汇向多音缀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藏语四字格可以有并列和非并列两大类。本文仅就四字格中并列的一类的构词构形的特点,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简论同源词和同源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同源词和同源字张兴亚同源词和同源字是汉语语言学中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术语。同源词是音义结合关系有同一来源的词。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推寻词的同源关系就不能离开词的这一本质特点。最原始的一批词,其音义结合关系是语言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是...  相似文献   

9.
<正> 一结构叻词“的”,附着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的语言单位,叫“的”字结构。“的”字结构的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讨论。(A)结构助词“的”附着于词之后构成“的”字结构。(1)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茅盾:《白杨礼赞》)(2)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灭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鲁迅:《药》)(3)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鲁迅:《社戏》)  相似文献   

10.
字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既是书写单位的概念,又是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概念.从传统语文学阶段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到汉语语法学诞生之后20年间词观念萌发时期的字、词之辩,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再认识,以"字"作为汉语结构单位的汉语语法研究,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所指上都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1.
字的通假是文言文里常见的语言现象。所谓通假,就是在古汉语的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而假借却是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之一,实际上是古代总结出的一种造字方法。《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大意是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只好借用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表示。两者从形式上来看,极为相似,但究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在阅读文言作品、从事教学和语言习惯中往往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以至于造成了许多谬误,产生了许多模糊认识。因此,笔者以为:对通假和假借进行辨析、加以区别,实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词汇系统一直是词汇学界的重大疑难问题.1958年,王力先生提出汉语词汇有两个系统,一是同类词,一是同源词.同源词在前贤时彦的探索下,已取得丰硕成果;而将近60年,同类词少有人问津.原因是,观念中词与字性质不同,一划而二分,认为不能用文字部首来研究词.其实,词都是由文字记录的,尤其是历史词汇,离开文字就没法研究词.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大兴,“范畴化”、“原形理论”、“意象图式”等学说沟通了字与词的关系,客观世界在大脑中形成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不仅能产生概念,表征为词,还能投射到字,表征为字形.部首字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还能带进由它构成的属字,为同类词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同类词理论为构建汉语词汇系统,提供了有条理、有规则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汉语是少形态或非形态的语言,词组装成短语,一靠词序,二靠虚词。因此,“知识丰富”与“丰富知识”、“无穷变化”与“变化无穷”、“大雪飘飘”与“飘飘白雪”、“爸爸妈妈”与“爸爸的妈妈”、“我和你”与“我看你”是不同的。这当中词类问题以及词与词的搭配关系很重要。词与词搭配起来产生各种关系,但词与词的搭配不是任意的,它既要受词性的制约,也要  相似文献   

14.
再论素组:语言分析的新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素组是客观存在的一级语言单位 关于“素组”这个概念的提出理由,笔者已经在《论素组》 (《松辽学刊》,1992年2期)一文中作了阐述。我们所说的素组是指大于语素的一种构词单位。分析一个多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就自然会得出素组这种语言单位。比如,“青春宝”(药名)是由“青春”和“宝”两个语言单位直接构成的,“一洗黑”(化妆品)是由“一洗”和“黑”两个语言单位构成的。在这两个词中,作为构词成分的“宝”和“黑”,我们都称作语素,而同样作为构词成分的“青春”和“一洗”,能否也称之为语素呢?显然不可以。因为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如果我们把“青春”、“一洗”之类单位也叫作语素,那么,原来为语言学界所普遍承认的语素定义就不能不加以更改了。有人试图把这种语言单位叫作“合成词(语)素”,那也仍然无法回避上面提到的矛盾。既然是“合成”,当然就不可能是“最小”了。可见,这类由语素合成的语言单位的确不能再称作“语素”,即便是加上某些修饰语也还是不可以。也有人另僻蹊径,提出词素、语素分工的设想。即语素的含义基本不变,依然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而词素则被赋予新的含义,指的是词的构造成素,是词或词干的直接组成成分。这样,“青年  相似文献   

15.
文字学与语言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搞清了文字的性质、结构和其演变的历史,有助于进一步对语言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语言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也可以促进人们对文字演变过程地进一步了解。 以往的训诂工作,往往只着重文字本身性质的研讨,而忽视文字与其环境的关系。这样就常常不免机械地理解字义而损害了语言的整体性含义。 所谓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词则是可以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汉字的特点是,有很多字本质上又是一个词,所以,不少的汉字可以独立使用,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劳动创造了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是人类重要的最社会化的交际工具。但由于某种原因,有些字和词不便叫出来,这叫做忌讳。遇到忌讳的字和词要回避,故又称“避讳”。 自古以来,避讳成风,讳名、讳地、讳事等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现象。避讳源于何时?据说从周朝就开始了。起初只限于对皇帝  相似文献   

17.
浅析错别字     
一、错别字现象普遍存在汉字属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错误字,可以说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自古就有之,古人在书写汉字表情达意时,难免会写错和用错字。现在我们读到文言文中那些“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古人在文章中写的错别字。东汉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六书”之一的“假借”用字法也证明了这点,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还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于是就在通行字中找出一个同音字来替代,实际上写的是“别字”。可是,社会发展到高度…  相似文献   

18.
<正>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到一种语言单位,结构简短精炼,表意生动活泼,具有独特的修辞色彩。如“泼凉水”、“往上爬”、“走下坡路”等,它们都不能单就字面去理解意思,并非“泼不热的水”,“朝上方爬动”,“往下坡的路走去”等意思,而是有其特定的意思,那就是“打击人的热情”,“投靠有权势的,以求个人私利”,“向落后或衰亡的方向发展”等意思。这类语言单位在句中凝炼得相当于一个词。就数量来说,这类语言单位虽然还没有达到象词或成语那样大的阵容,但是,也具有相当的规模了,并且越来发展趋势越强。因此,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一些有影响的辞书,高校的《现代汉语》教材,都注意收集并介绍这类语言单位。不  相似文献   

19.
王群 《齐鲁学刊》2006,(3):89-91
唐宋禅宗语言里“自后”、“自外”、“自余”一类词可以追溯到中古汉语。“自后”是由上古汉语以来的介词“自”组成的时间短语“自Y后(已后,而后)”在一定句法环境里省缩词化的结果;“自外”、“自余”缺乏相应的“自”字短语词化的历史语言基础,大约是受“自后”形成的类化影响而产生。  相似文献   

20.
英汉"矛盾修饰"手法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矛盾修饰指的是在同一个语言成分中,语义相互矛盾的语言单位存在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语言现象。用于这类修饰的词叫做矛盾修饰词。在英语中,矛盾修饰历来被看成是修辞手段的一种,这种修辞格叫Oxymoron(矛盾修饰法)。在汉语修辞研究中,通常没有矛盾修饰这种说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语言现象。陈望道和宗延虎等人所说的“反缀”、“奇语”和“反映”实际上就是指这种语言现象。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汉语中的这种类似现象也叫做矛盾修饰。本文以英语Oxymoron和汉语“反缀”的定义、解释作为切入点,从结构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