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迟福林 《学术界》2012,(5):242-245
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经过20年的努力探索,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与此同时,20年来也积累了某些不公平不可持续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突出矛盾。今天,中国的转型与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迫切要求市场化改革导向的战略性转变,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实现这一转变,决定着中国转型与改革的成败,决定着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前景。  相似文献   

2.
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经过20年的努力探索,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与此同时,20年来也积累了某些不公平不可持续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突出矛盾.今天,中国的转型与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迫切要求市场化改革导向的战略性转变,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实现这一转变,决定着中国转型与改革的成败,决定着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前景.  相似文献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与动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经济增长概念不同,经济发展指在技术与制度创新驱动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扩大生产、改进分配、治理环境、改善人权等实现结构性的经济质态演进、居民福祉持续增加的过程。经济发展方式被定义为一国经济实现长期发展所依赖的发展源泉构成、发展机制及路径。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概念,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从产值扩大和结构调整延伸到经济运行质变、居民福利获取和经济环境改进等发展领域,涵盖了经济分享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方式等多个层次。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辑刊》2007,(2):122-125
由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的转型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由于数量型经济增长的缺陷,不能满足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型。而要实现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需要通过行政体制创新、经济体制创新、体制的综合创新和发展观的创新等一系列体制创新支持形成合理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居民部门消费持续低迷,居民消费结构分化现象明显。导致居民消费低迷的因素有多种,既有短期因素又有长期因素。从短期来看,中等收入人群收入增速显著下滑、居民部门债务攀升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都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抑制作用。从长期来看,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的根源在于中国长期通过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未来应进一步扩大消费,提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这虽然不能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却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转变增长方式,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提高中等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释放居民消费活力;改善居民资产负债表,尤其是减轻居民房贷负担对消费产生的挤出效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品质量,从供给端促进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6.
张丽 《理论界》2009,(11):213-214
俄罗斯利用外资出现结构性变动,突出表现为外国直接投资相对迅速减少,其它投资相对迅速增长。这与俄罗斯政府2000年之后的国家战略及制度的调整密切相关,现阶段俄罗斯利用外资的特点只是阶段性的制度调整的一种反应。从俄罗斯经济长期发展看,俄罗斯利用外资存在着很大的潜力,这也为中俄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7.
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不断推出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政策,但世界经济却陷入了持续的低增长。对此,可以通过分析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原因和影响,来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限度。从对美国不同历史阶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运用的结果分析来看,试图将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维持在潜在增长率水平之上的政策努力,不论是否会造成通货膨胀,都将是徒劳的。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可能面临着来自长期停滞假说、经济服务化转型等四个方面造成的结构性挑战,因此,政策的重点应该转到支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上。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追求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追求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结构性问题凸显的重大举措,是一次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中国化"创新。面对国内要素禀赋结构转换、技术后发优势减弱、市场机制扭曲以及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等不利影响,应通过"供给+需求"双侧调控有效配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步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利用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产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为29.6317;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为11.4741,直接效应为11.5540;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西部省份之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差距正在逐渐收敛,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还有较大的结构性红利空间;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明显大于政府财政支持和固定资产投资。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重塑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对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提高研发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世界级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集群。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的长期绩效与可持续性取决于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我国相对较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意味着未来30-40年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和资本要素,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说明未来技术进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增强政府在关键领域的治理能力,提高经济整体效率。这些因素是我国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的基本动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挑战,利用后发优势可以缩短增长方式转变的时间,但无法实现跨越式的转变。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实质性的区别,因而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中美间的贸易往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中美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中美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均衡因果关系。中国对美出口与自美进口都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出口的作用明显大于进口的作用;短期内,中国自美进口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尚有一段时间的抑制作用。基于双边经贸关系呈现的良好发展态势,中国既要重视对美出口,也要适度扩大对美进口,这对于发挥中关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11):137-143
基于索洛余值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显示,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本质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以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验数据为例,期望得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1979-2014年,山东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年平均增速较低,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也较小。尤其过去10多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下降趋势,经济结构优化的效果并不明显,长期来看,如果不能扭转这一趋势,可能面临经济衰退的困境。这意味着在经济新常态下,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地区唯一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因此,着力推进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为重要。深化体制性改革、推进技术创新和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元体制下东亚地区面临的诸多困境。其中,东亚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未来东亚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内部能否出现替代美国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从贸易视角考察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的现状、潜力及未来前景,通过对东亚新三角贸易模式与中国作为区域贸易集聚地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正在扮演起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角色;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表明,中国作为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地位会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币升值趋势而进一步增强。但是,现阶段中国在东亚最终产品出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与美国的差距明显,尚不具备替代美国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的能力。中国需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积极扩大内需,这必将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达70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实现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这是党的领导下全体劳动人民不断探索经济运行机制的结果。这一过程伴随着经济体制调整的不断尝试,伴随着对经济制度、经济机制与经济体制相互关系的逐步认识,并最终找到了适合经济发展的经济机制。中国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于任何一种传统或当代的西方经济范式,是我们从无数成功或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淬取而来的、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运行原理。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自始至终都在社会主义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大目标下,遵循着需求第一性的原则,并在进入市场化阶段后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从而超越了传统理论范式的局限性,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市场管理模式与方法,讲出一个大国如何从落后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经济体的"中国故事",也讲出了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不能而新中国能实现长期稳定繁荣的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学视角研究政党功能,就要探索和总结执政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经济增长过程中治国理政、推动增长的方式、特点和规律及其动力。从方法论上超越经济学一般意义上的政府—市场分析框架,提出政党治理经济假说并分析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模式的理解和思考。从实践角度看,中国长期发展的主题是实现民族复兴、经济增长与自由发展,这个过程彰显了制度变迁、体制创新、战略抉择三位一体的大国发展的逻辑框架,而与这一发展框架相适应的是政党、政府、市场三元共同治理经济的结构和模式。这个模式内在的运行机制是执政党作为共容性组织,在推动分权让利的同时,实行党管干部机制,并把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极为重要的一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看,除了政府与市场双重机制的推动之外,具有共容性组织特征的政党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内在激励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国际比较,可以发现,工业化国家在向城市化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结构性减速的发生家庭储蓄率会出现下降趋势,由此提出"储蓄耗散"假说。根据这一假说,对于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转型的城市化进程而言,经济增长速度6%以下是储蓄快速耗散和储蓄率快速向低水平收敛的区域;在资本市场不完善和储蓄无法向有效率的路径转换的不利条件下,储蓄耗散将沿着资产价格膨胀的无效路径进行,且诱致城市化阶段持续的隐性通货膨胀。进入结构性减速通道的中国经济,也正在进入储蓄耗散通道,关键是如何通过更完善的制度设计,实现储蓄向资产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表现出来的结构性矛盾,其实质是经济转换过程中双重运行机制结构的矛盾。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看,二元机制结构的转换和协调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结构的基本特征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将会在相当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一个关于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模式宜作为一种经济体制模式对待。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解读中国模式,本文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关于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仍然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模式。混合经济体制不是尽善尽美的一种经济体制,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既然中国模式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中国模式面临的问题就是混合经济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模式自身的特点,非但没有解决该体制所固有的缺陷,反而成倍地扩大了。未来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增长,取决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始终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符合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中国传统的投资驱动增长方武难以长期持续,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财政目标应从配合传统增长方式转移到创新驱动增长方式所强调的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制度四个环节上来,为实现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问题使得总量扩张进退维谷,要么可能令增长失去动力,要么可能助长过热.因此,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早已不是总量是否扩张的问题了.要实现经济的长期和持续发展,就需要从解决结构性问题入手.要合理化就业结构,应该实行适度宽松的总量货币政策.但总量货币政策调整就业结构失衡的有效性较低,因此,应通过差别化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来实现产业就业结构的合理化,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甚至经济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